一种芒萁的边坡生态修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76878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7: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边坡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芒萁的边坡生态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00:设置培养畦,种植芒萁孢子,获得芒萁幼苗;步骤S200:设置育苗畦;步骤S300:将所述芒萁幼苗移植至所述育苗畦内,并在所述育苗畦内培育获得芒萁植株;步骤S400:将所述育苗畦安装在待修复的边坡上。本发明专利技术选用芒萁作为边坡生态修复用的植物,具有耐干旱和耐贫瘠等特点,适应环境抗逆性能力强,适宜在植物生长环境恶劣的待修复边坡上成长,从而提高边坡生态修复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芒萁的边坡生态修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边坡生态修复
,特别是涉及一种芒萁的边坡生态修复的方法。
技术介绍
边坡生态修复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对人为形成的边坡进行生态恢复的方法,也就是通过特定的技术措施在边坡上成功种植特定的植物,从而实现边坡的生态恢复。目前,用于边坡生态修复的特定植物一般为草籽、花籽等草本、藤本繁殖体,其中草籽多为黑麦草、狗牙根、高羊茅,或早熟禾等,花籽、藤本多为矮牵牛、波斯菊或马蔺等。虽然,这些植物具有适应边坡生态修复的一般特性,但是,这些植物大多数为适宜在肥沃、潮湿、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生长的物种,耐干旱、耐贫瘠性能较差,且需要修复的边坡大多为坡度大、土壤干旱贫瘠、空气湿度小,不利于植物生长的恶劣小环境突出,因此,试验研究出适应这一特殊环境的植物材料及其配套技术,非常必要,是目前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芒萁的边坡生态修复方法,选用适应性强的芒萁作为边坡生态修复植物,提高了边坡生态修复的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芒萁的边坡生态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00:设置培养畦,种植芒萁孢子,获得芒萁幼苗。步骤S200:设置育苗畦。步骤S300:将所述芒萁幼苗移植至所述育苗畦内,并在所述育苗畦内培育获得芒萁植株。步骤S400:将所述育苗畦安装在待修复的边坡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应用芒萁的边坡生态修复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选用芒萁作为边坡生态修复用的植物,具有耐干旱和耐等贫瘠特点,适应环境抗逆能力强,适宜在植物生长环境恶劣的待修复边坡上成长,从而提高边坡生态修复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边坡生态修复方法的过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芒萁的边坡生态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00:设置培养畦,种植芒萁孢子,获得芒萁幼苗。步骤S200:设置育苗畦。步骤S300:将所述芒萁幼苗移植至所述育苗畦内,并在所述育苗畦内培育获得芒萁植株。步骤S400:将所述育苗畦安装在待修复的边坡上。本实施例中,选用芒萁作为边坡生态修复的植物,具有耐干和耐旱等特点,适应环境的能力强,适宜在环境恶劣的待修复的边坡环境下成长,从而提高边坡的修复效果。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S100包括:步骤S110:采集所述芒萁孢子。步骤S120:制作带有所述芒萁孢子的孢子液。步骤S130:制作所述培养畦,并在所述培养畦内填充第一土壤基质厚3cm。步骤S140:在每平方米的所述第一土壤基质上喷洒40ml至60ml的孢子液;铺撒厚度为1.5mm至2.5mm的所述第一土壤基质,在所述培养畦上方搭建高为0.8m至1.2m的支架,并披上透光度为50%至60%的遮荫网。步骤S150:为所述芒萁孢子的初期萌发和生长提供环境条件,直至第一土壤基质上长出芒萁幼苗。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过人工种植获取芒萁幼苗的方式,便于后续利用芒萁幼苗实现对边坡的修复。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110包括:步骤S111:准备多个塑料袋。步骤S112:将多个所述塑料袋分别套设在孢子囊将要成熟的芒萁羽叶上。步骤S113:至少30天后,取下多个含有所述芒萁孢子的所述塑料袋。本实施方式中,获取芒萁孢子时,塑料袋绑扎在芒萁羽叶上,在芒萁继续生长的过程中,芒萁羽叶上的孢子囊成熟后,孢子囊壁破裂,将成熟的孢子散发到空气中,并附着在塑料袋的内壁上,从而实现采集种植所需的芒萁孢子。其中,塑料袋可选用聚丙烯食用塑料袋。研究表明,11月上旬采集的芒萁孢子成熟度最高,是收集芒萁孢子的最佳季节,因此,一般从10月初开始,若观察发现在芒萁羽叶的孢子囊将要成熟,便开始套袋采集芒萁孢子。完成对芒萁孢子的采集后,一般需要对芒萁孢子进行萌发率测定,以便确定采集的芒萁孢子是否能够适于种植。萌发率测定方法如下:测量孢子密度:取100ml蒸馏水,挑取微量的芒萁孢子粉,充分搅拌获得孢子悬浮液;用滴管取一滴,约0.05ml的孢子悬浮液置于载玻片上,用1000倍显微镜进行镜检,记录观察到的芒萁孢子数量,重复五次,计算平均观察到的芒萁孢子数量,从而获得孢子悬浮液中的孢子密度。试种植:准备多个分别装有N6培养基的培养皿,在多个培养皿上均匀地滴上若干滴孢子悬浮液,通过药用棉签抹平培养皿的表面,盖上盖子使得培养皿密封,将多个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内培养并观察。恒温培养箱的温度控制在25℃,每天用5001x的光强照射10h,两个月后,统计每个培养皿上孢子的萌发数量并计算萌发率。萌发率等于萌发数量除以若干地孢子悬浮液中孢子的数量。重复试验:重复试种植,从而测得多个萌发率,由此计算萌发率的平均值。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120包括:步骤S121:准备清水。步骤S122:分别冲洗多个所述塑料袋以获得所述孢子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芒萁的边坡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步骤S100:设置培养畦,种植芒萁孢子,获得芒萁幼苗;/n步骤S200:设置育苗畦;/n步骤S300:将所述芒萁幼苗移植至所述育苗畦内,并在所述育苗畦内培育获得芒萁植株;/n步骤S400:将所述育苗畦安装在待修复的边坡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芒萁的边坡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0:设置培养畦,种植芒萁孢子,获得芒萁幼苗;
步骤S200:设置育苗畦;
步骤S300:将所述芒萁幼苗移植至所述育苗畦内,并在所述育苗畦内培育获得芒萁植株;
步骤S400:将所述育苗畦安装在待修复的边坡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芒萁的边坡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00包括:
步骤S110:采集所述芒萁孢子;
步骤S120:制作带有所述芒萁孢子的孢子液;
步骤S130:制作所述培养畦,并在所述培养畦内填充第一土壤基质;
步骤S140:在每平方米的所述第一土壤基质上喷洒40ml至60ml的孢子液;铺撒厚度为1.5mm至2.5mm的所述第一土壤基质,盖上农用薄膜,在所述培养畦上方搭建高为0.8m至1.2m的支架,并披上透光度为50%至60%的遮荫网;
步骤S150:为所述芒萁孢子的初期萌发和生长提供环境条件,直至第一土壤基质上长出芒萁幼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芒萁的边坡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10包括:
步骤S111:准备多个塑料袋;
步骤S112:将多个所述塑料袋分别套设在孢子囊将要成熟的芒萁羽叶上;
步骤S113:至少30天后,取下多个含有所述芒萁孢子的所述塑料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芒萁的边坡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20包括:
步骤S121:准备清水;
步骤S122:分别冲洗多个所述塑料袋以获得所述孢子液。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芒萁的边坡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30中,所述的制作所述培养畦包括:
铺设规格为宽为0.8m至1.2m、长为1.0m至2.0m,且厚度4cm至6cm的泡沫板;在所述泡沫板上铺设厚度为2.5cm至3.5cm的第一土壤基质;
所述第一土壤基质由经过100目筛选且灭菌消毒过的25份至35份火烧土、25份至35份肥沃园土、15份至25份赤红壤心土、15份至25份河沙,以及若干份水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水雄邹妮曾汉良曾祥刘国华蓝广中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