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热结构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6587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0 21: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均热结构,包括板体,具有发热区和位于发热区外周的冷凝区,发热区用于连接发热源,板体设有多个第一毛细结构以及多个第二毛细结构,多个第一毛细结构以发热区为中心向冷凝区呈辐射状分布,第一毛细结构内形成第一液体通道,第二毛细结构自第一毛细结构沿板体的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延伸至冷凝区,第二毛细结构内形成第二液体通道,相邻的两个毛细结构之间形成气体通道,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使第一毛细结构以发热区为中心向冷凝区呈辐射状分布,能够缩短液体回流的路径,使第二毛细结构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延伸,能够降低第二毛细结构在板体上的分布的规划设计难度。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包括均热结构的电子设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均热结构及电子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散热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均热结构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在电子设备的使用过程中,电子设备中的电子器件会产生较大的热量,导致电子器件所处的环境温度升高,然而电子器件长期处于高温的环境下,会导致电子器件的使用寿命缩短。相关技术中,为了兼顾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多采用VC(VaporChamber,真空腔均热结构散热技术)均热结构对电子器件(例如芯片、电池等)进行散热,该VC均热结构主要包括上导热片和下导热片,在上导热片和下导热片之间形成密闭腔体,同时在上导热片上设置多个用于引流导热流体的槽道式结构,从而利用该槽道式结构使得工作流体可在导热片的发热区和冷凝区之间来回循环流动。但是,由于工作腔体为密闭腔体,工作流体在密闭腔体中存在液态和气态的相变过程干扰,影响密闭腔体中的热传导速率,进而影响均热结构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均热结构及电子设备,能够使得密闭腔体中的工作流体在液态和气态之间发生相变的过程不互相干扰,有效提升均热结构的热传导速率,提高均热结构的散热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均热结构,包括:板体,所述板体具有发热区和位于所述发热区外周的冷凝区;所述板体设有多个第一毛细结构以及多个第二毛细结构,多个所述第一毛细结构以所述发热区为中心向所述冷凝区呈辐射状分布,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毛细结构之间形成气体通道,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内形成第一液体通道;多个所述第一毛细结构中,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毛细结构之间具有多个所述第二毛细结构,所述第二毛细结构的一端临近所述第一毛细结构设置,所述第二毛细结构的另一端沿所述板体的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延伸至所述冷凝区,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毛细结构之间形成所述气体通道,所述第二毛细结构之间形成的所述气体通道与所述第一毛细结构之间形成的所述气体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毛细结构内形成用于供液体流动的第二液体通道,所述第二液体通道与所述第一液体通道连通;其中,所述板体的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所述气体为气态的工作流体,所述液体为液态的工作流体,该工作流体可为水、乙醇或者是乙二醇等流体。可以理解的,均热结构可应用于电子设备,以对应于电子设备的发热源设置。其中,均热结构的对应于发热源的区域可定义为均热结构的发热区,而均热结构的远离发热源的区域、或者是位于发热源的外周的区域则可定义为冷凝区。通过在板体上设置多个第一毛细结构以及多个第二毛细结构,并使得相邻的两个第一毛细结构以及第二毛细结构之间形成气体通道,使气体通道与第一毛细结构自身形成的第一液体通道以及第二毛细结构自身形成的第二液体通道间隔开来,从而能够有效防止工作流体在液态和气态相变过程中发生干扰的问题,使得工作流体的相变的发生更加顺畅,有效提高均热结构的散热效果。此外,通过设置多个第一毛细结构以发热区为中心向冷凝区呈辐射状分布,大幅减小在冷凝区冷凝形成的液态工作流体回流至发热区的路径长度,提高均热结构的散热效率。同时,通过设置多个第二毛细结构于相邻的两个第一毛细结构之间,第二毛细结构的一端临近于第一毛细结构,第二毛细结构的另一端沿板体的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延伸至冷凝区,从而不仅能够使液体自冷凝区的任一处回流至发热区,以避免发热区的液态工作流体不足而发生干烧的情况,而且还能够使得第二毛细结构在板体上的分布更加规则,降低第二毛细结构在板体上的分布规划设计难度。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包括多组第一毛细单元,相邻的两组所述第一毛细单元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液体通道;所述第二毛细结构包括多组第二毛细单元,相邻的两组所述第二毛细单元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二液体通道,这样,能够将气体通道和第一液体通道以及第二液体通道相间隔设置,能够有效防止工作流体在液态和气态相变过程中发生干扰的问题,使得工作流体的相变发生更加顺畅,从而能够有效提升均热结构的散热速率,进而有效提高均热结构的散热效果。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毛细结构的临近所述第一毛细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毛细结构连接,从而能够直接使第一液体通道与第二液体通道相连通,使得液体更加易于流动于第一液体通道与第二液体通道之间。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二毛细结构中,部分所述第二毛细结构为第一子毛细结构,另一部分所述第二毛细结构为第二子毛细结构,所述第一子毛细结构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毛细结构,所述第一子毛细结构的另一端沿所述板体的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至所述冷凝区,所述第二子毛细结构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毛细结构,所述第二子毛细结构的另一端沿所述板体的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至所述冷凝区;相邻的两所述第一子毛细结构、相邻的两所述第二子毛细结构以及相邻的所述第一子毛细结构与所述第二子毛细结构之间均形成有所述气体通道,所述第一子毛细结构的所述第二液体通道与所述第二子毛细结构的所述第二液体通道连通,这样,第一子毛细结构以及第二子毛细结构的延伸至冷凝区的一端能够将液态的工作流体沿着第一子毛细结构或第二子毛细结构形成的第二液体通道流动至第一毛细结构形成的第一液体通道,并通过第一液体通道流动至发热区内,从而使液体能够自冷凝区的任一处回流至发热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毛细结构的宽度b1与所述第二毛细结构的宽度b2相同,所述第一毛细结构的宽度b1为0.2mm-2.5mm;所述气体通道的宽度d为0.2mm-2.5mm;所述第一液体通道的宽度h1与所述第二液体通道的宽度h2相同,所述第一液体通道的宽度h1为10μm-200μm,从而能够在保证第一毛细结构形成的第一液体通道的容积,以及第二毛细结构形成的第二液体通道的容积能够满足保证足够量的液体回流的使用需求的同时,避免因第一液体通道或第二液体通道过宽,而导致气化的工作流体难以被排放至气体通道,产生工作流体在液态和气态的相变过程干扰的现象,影响密闭腔体中的热传导速率。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板体的设有所述第一毛细结构以及所述第二毛细结构的表面为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和所述第二毛细结构的面积相加得到的总面积为S1,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所述气体通道的总面积为S2,S1与S2的比值范围为0.6-1.5,从而第一板体能够具有足够面积的第一液体通道、第二液体通道和气体通道,使得更多的工作流体能够在发热区和冷凝区之间流动,提高均热结构的散热效果。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和第二毛细结构在所述发热区内的面积之和为S3,所述气体通道在所述发热区内的总面积为S4,S3与S4的比值范围为1-5,从而均热结构的发热内能够具有足够面积的第一液体通道以及第二液体通,使得更多的液体能够回流至发热区内,避免因发热区内的液体的气化速率过快,而导致发热区内产生干烧现象,提高均热结构的散热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均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体,所述板体具有发热区和位于所述发热区外周的冷凝区;/n所述板体设有多个第一毛细结构以及多个第二毛细结构,多个所述第一毛细结构以所述发热区为中心向所述冷凝区呈辐射状分布,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毛细结构之间形成气体通道,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内形成第一液体通道;/n多个所述第一毛细结构中,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毛细结构之间设有多个所述第二毛细结构,所述第二毛细结构的一端临近所述第一毛细结构设置,所述第二毛细结构的另一端沿所述板体的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延伸至所述冷凝区,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毛细结构之间形成所述气体通道,所述第二毛细结构之间形成的所述气体通道与所述第一毛细结构之间形成的所述气体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毛细结构内形成第二液体通道,所述第二液体通道与所述第一液体通道连通;/n其中,所述板体的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均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体,所述板体具有发热区和位于所述发热区外周的冷凝区;
所述板体设有多个第一毛细结构以及多个第二毛细结构,多个所述第一毛细结构以所述发热区为中心向所述冷凝区呈辐射状分布,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毛细结构之间形成气体通道,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内形成第一液体通道;
多个所述第一毛细结构中,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毛细结构之间设有多个所述第二毛细结构,所述第二毛细结构的一端临近所述第一毛细结构设置,所述第二毛细结构的另一端沿所述板体的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延伸至所述冷凝区,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毛细结构之间形成所述气体通道,所述第二毛细结构之间形成的所述气体通道与所述第一毛细结构之间形成的所述气体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毛细结构内形成第二液体通道,所述第二液体通道与所述第一液体通道连通;
其中,所述板体的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包括多组第一毛细单元,相邻的两组所述第一毛细单元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液体通道;
所述第二毛细结构包括多组第二毛细单元,相邻的两组所述第二毛细单元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二液体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毛细结构的临近所述第一毛细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毛细结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均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毛细结构中,部分所述第二毛细结构为第一子毛细结构,另一部分所述第二毛细结构为第二子毛细结构,所述第一子毛细结构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毛细结构,所述第一子毛细结构的另一端沿所述板体的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至所述冷凝区,所述第二子毛细结构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毛细结构,所述第二子毛细结构的另一端沿所述板体的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至所述冷凝区;
相邻的两所述第一子毛细结构、相邻的两所述第二子毛细结构以及相邻的所述第一子毛细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冬明程志政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展耀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