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76142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0 21:15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能对工件的应变差值进行测量,包括:用于与工件进行连接的磁性底座;固定的设置在磁性底座上,并相对于磁性底座的顶面垂直的第一支撑件;垂直的设置在第一支撑件上的第二支撑件,第二支撑件能在第一支撑件上移动和转动;固定连接在第二支撑件一端的第三支撑件,第三支撑件与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均垂直设置;连接在第三支撑件一端的对中机构,对中机构能相对于第三支撑件进行移动和转动,且对中机构的导向筒能与设置在工件上的应变花实现对中。上述的对中装置能在较为复杂的构件上实现设置和对中,不仅使得对中装置的适用范围得到了增大,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压痕应变法残余应力测量的速度和方便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
本技术涉及测量工具
,特别涉及一种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
技术介绍
压痕应变法是一种无损的表面残余应力测量方法,该方法的一般测量过程包括:1、在被测工件的表面粘贴应变花;2、在粘贴有应变花的工件表面放置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3、将显微镜设置于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上,并使显微镜中心点与应变花中心重合;4、拆下显微镜,装上压痕打击器并使压痕打击器位于重合位置;5、在应变花中心制造压痕,获得压痕制造前后的应变差值。由于压痕应变法测量精度高,设备简单便携,具有较好的现场实用性,目前已在航空航天、重型机械、压力容器、水工部件等众多行业得到应用。但是,对于某些不同类型的复杂构件,如带有很多孔洞和筋条的发动机铸铁缸体、桥梁或船用角焊缝等,普通类型的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由于其结构复杂且在工件上实现连接所需的面积较大、平整度较高,所以很难满足现场压痕打击时的对中要求,有时甚至不可能实现对中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其能够在较为复杂的构件上实现设置和对中,使得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的适用范围得到了增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能够采用压痕应变法对工件的应变差值进行测量,所述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包括:用于与所述工件进行连接的磁性底座;固定的设置在所述磁性底座上,并相对于所述磁性底座的顶面垂直的第一支撑件;垂直的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件上的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能够在所述第一支撑件上移动和转动;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件一端的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均垂直设置;连接在所述第三支撑件一端的对中机构,所述对中机构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三支撑件进行移动和转动,且所述对中机构的导向筒能够与设置在所述工件上的应变花实现对中。优选的,上述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中,所述第一支撑件上设有滑块,所述第二支撑件设置在所述滑块上,所述滑块能够在所述第一支撑件上沿所述第一支撑件的轴向移动,并且所述滑块上设置有能够将所述滑块定位在所述第一支撑件上的第一定位螺钉。优选的,上述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中,所述第二支撑件穿过所述滑块,并且所述第二支撑件相对于所述滑块能够进行轴向移动以及周向转动,所述滑块上设置有能够实现所述滑块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定位的第二定位螺钉。优选的,上述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中,所述对中机构通过连接件与所述第三支撑件连接,并且所述连接件和所述第三支撑件构成活动机构,以使所述对中机构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三支撑件进行轴向移动和周向转动。优选的,上述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中,所述第三支撑件为管状件,所述连接件为杆状件,且所述第三支撑件套在所述连接件上以使所述连接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三支撑件伸缩和转动。优选的,上述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中,所述第三支撑件上设置有多个定位所述连接件的第三定位螺钉,多个所述第三定位螺钉在所述第三支撑件上沿轴向分布。优选的,上述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中,所述对中机构包括: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的圆筒状的托架;设置在所述托架的内腔中并能在所述内腔中沿所述托架的径向移动的所述导向筒;设置在所述托架上,并从所述托架的外侧径向伸入到所述内腔中的多个调节螺钉,所述调节螺钉能够带动所述导向筒在所述内腔中沿所述托架的径向移动,以使所述导向筒的轴心与所述工件上的应变花的中心对正;能够将所述导向筒定位在所述内腔中的定位件。优选的,上述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中,所述调节螺钉至少为四个,并在所述托架的周向上均匀分布。优选的,上述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中,所述托架的圆周内壁上设置有台阶结构,所述导向筒的圆周外壁上设置有凸缘,所述凸缘通过搭接在所述台阶结构上以实现所述导向筒在所述托架内的设置。优选的,上述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中,所述定位件为设置在所述内腔中并套在所述导向筒外侧的定位套筒,所述定位套筒的圆周外壁与所述托架的圆周内壁螺纹连接,并通过螺纹配合在所述托架的轴向上移动以压紧所述凸缘。本技术提供的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由于第二支撑件相对于第一支撑件垂直设置并能够进行移动和转动,第三支撑件相对于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均垂直设置,以及对中机构能够相对于第三支撑件移动和转动,所以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实现对中机构的高度和平面位置调节,加上三维空间的旋转,可以实现在一定尺度范围内任意空间位置上的应变花对中需要,并且磁性底座通过磁力吸附而与工件连接的方式,可以实现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在工件的具有一定弯曲度的表面的连接,从而使得上述的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能够在较为复杂的构件上实现设置和对中,不仅使得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的适用范围得到了增大,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压痕应变法残余应力测量的速度和方便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的俯视图。在图1和图2中:1-磁性底座,2-第一支撑件,3-滑块,4-第二支撑件,5-第三支撑件,6-连接件,7-第一定位螺钉,8-第二定位螺钉,9-第三定位螺钉,10-托架,11-导向筒,12-调节螺钉,13-定位件,14-台阶结构,15-凸缘。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其能够在较为复杂的构件上实现设置和对中,使得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的适用范围得到了增大。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该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适于采用压痕应变法对工件的表面残余应力进行测量,其主要包括磁性底座1,第一支撑件2、第二支撑件4、第三支撑件5和对中机构,其中,底面带有凹槽的磁性底座1用于与待测量的工件进行连接,磁性底座1上设置有电磁开关,当电磁开关打开时磁力产生,磁性底座1可以通过磁力的吸附与工件实现连接,当电磁开口关闭时磁力消失,磁性底座1可以与工件分离,磁性底座1的用于与工件连接的底面的尺寸为(40-60)mm×(40-60)mm,吸力大于30kg,使得磁性底座1可以很方便的固定于曲率半径不小于100mm的金属表面;第一支撑件2固定的设置在磁性底座1上,并相对于磁性底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能够采用压痕应变法对工件的应变差值进行测量,所述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包括:/n用于与所述工件进行连接的磁性底座;/n固定的设置在所述磁性底座上,并相对于所述磁性底座的顶面垂直的第一支撑件;/n垂直的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件上的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能够在所述第一支撑件上移动和转动;/n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件一端的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均垂直设置;/n连接在所述第三支撑件一端的对中机构,所述对中机构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三支撑件进行移动和转动,且所述对中机构的导向筒能够与设置在所述工件上的应变花实现对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能够采用压痕应变法对工件的应变差值进行测量,所述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包括:
用于与所述工件进行连接的磁性底座;
固定的设置在所述磁性底座上,并相对于所述磁性底座的顶面垂直的第一支撑件;
垂直的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件上的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能够在所述第一支撑件上移动和转动;
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件一端的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均垂直设置;
连接在所述第三支撑件一端的对中机构,所述对中机构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三支撑件进行移动和转动,且所述对中机构的导向筒能够与设置在所述工件上的应变花实现对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设有滑块,所述第二支撑件设置在所述滑块上,所述滑块能够在所述第一支撑件上沿所述第一支撑件的轴向移动,并且所述滑块上设置有能够将所述滑块定位在所述第一支撑件上的第一定位螺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穿过所述滑块,并且所述第二支撑件相对于所述滑块能够进行轴向移动以及周向转动,所述滑块上设置有能够实现所述滑块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定位的第二定位螺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残余应力测量用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中机构通过连接件与所述第三支撑件连接,并且所述连接件和所述第三支撑件构成活动机构,以使所述对中机构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三支撑件进行轴向移动和周向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残余应力测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爱龙李娜娜辛延君李东旭陈静陈怀宁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