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及其装配方法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29753729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0 21: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包括壳体以及容置于壳体内的芯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为金属材质,所述第二本体为塑料材质,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形成有第一腔;所述芯体容置于所述第一腔,所述芯体与所述第一本体固定连接,所述芯体包括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之间形成第一流体通道,所述换热管内部形成第二流体通道;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所述第一本体固定且所述连接块位于所述第一腔外,所述连接块设置有第一过流孔,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二过流孔,所述第二过流孔连所述第一过流孔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增强所述芯体与所述第一腔的连接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器及其装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
,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器及其装配方法。
技术介绍
在一些高压换热器中连接块与换热芯体一体成型后设置在壳体的腔体内,在壳体设置有一容置孔,连接块一部分穿过容置孔后伸入腔体内部,一部分位于壳体外部,并且通过在连接块与容置孔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以对所述腔体进行密封。而且为了使得换热芯体能够容置于腔体内,壳体会分为上下两部分,也需要在上下两部分之间设置密封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壳体以及容置于壳体内的芯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为金属材质,所述第二本体为塑料材质,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形成有第一腔;所述芯体容置在于所述第一腔,所述芯体与所述第一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换热器在所述第一腔内形成第一流体通道,所述换热管内部形成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不连通;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所述第一本体固定且所述连接块位于所述第一腔外,所述连接块设置有第一过流孔,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二过流孔,所述第二过流孔连通过所述第一过流孔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包括芯体,壳体,连接块,壳体内形成有第一腔,连接块与壳体固定且连接块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外,所述芯体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内,所述第一过流孔通过所述第二过流孔与所述换热管连通,增强芯体与壳体的连接强度和密封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的换热器的立体结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的换热器的爆炸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的第一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的第一集流组件的爆炸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的第二集流组件的爆炸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简易装配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中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简易装配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中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简易装配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五中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简易装配示意图。附图标记:第一本体1,第二过流孔11,翻边12,第一贴合部13,卡扣部14,直部141,阻挡部142,第一本体部15,卡槽16,第一延伸部161,第二延伸部162,第三延伸部163,第二孔道17,第二本体2,凹槽部21,底板211,侧板212,弧形部2121,第二贴合部22,卡边23,加强筋24,换热管31,第一集流组件32,集流管321,流通板322,分配通道3221,第一连接板323,第一换热管安装槽3231,第二集流组件33,第二连接板331,第二换热管安装槽3311,折流板332,折流通道3321,封板334,连接块4,第一过流孔41,外接管5。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请参考图3,换热器包括壳体,壳体包括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第一本体1为金属材质,第一本体1为平板状,第一本体1上设置有第二过流孔11。参考图2、图4,芯体包括换热管31、第一集流组件32,换热管31内部形成第二流体通道,第一集流组件32与换热管31连通,第一集流组件32包括集流管321、流通板322以及第一连接板323,第一连接板323沿其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换热管安装槽3231,换热管31的一端设置在第一换热管安装槽3231内,集流管321设置在第一连接板323的远离换热管31的一侧,集流管321沿第一换热管安装槽3231的排布方向上设置有节流通道,流通板322设置在集流管321与第一连接板323之间,流通板322沿第一换热管安装槽3231的排布方向上设置有分配通道3221,节流通道通过分配通道3221与换热管31连通。参考图2、图5,芯体还包括第二集流组件33,第二集流组件33包括第二连接板331、折流板332以及封板334,第二连接板331沿其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换热管安装槽3311,换热管31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换热管安装槽3311内,封板334设置在第二连接板331的远离换热管31的一侧,折流板332设置在封板334与第二连接板331之间,折流板332上沿第二换热管安装槽3311的排布方向设置有与第二换热管安装槽3311连通的折流通道3321,通过形成“U”形回路,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参考图4-5,集流管3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集流管321并排设置在换热管31的一侧,其中一个集流管321作为流体进入换热管31的通道,另一集流管321作为流体流出换热管31的通道,节流通道、第一换热管安装槽3231均设置为两列,流通板322沿第一换热管安装槽3231的排布方向上设置有分配通道3221,分配通道3221设置为两列,其中,每一个分配通道3221均对应一排第一换热管安装槽3231,每一个分配通道3221均对应于一个节流通道,增加流体分配的均匀性,提高换热效果,芯体还包括第二集流组件33,第二集流组件33包括第二连接板331、折流板332以及封板334,第二连接板331沿其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换热管安装槽3311,多个第二换热管安装槽3311设置为两列,换热管31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换热管安装槽3311内,封板334设置在第二连接板331的远离换热管31的一侧,折流板332设置在封板334与第二连接板331之间,折流板332上沿第二换热管安装槽3311的排布方向设置有与第二换热管安装槽3311连通的折流通道3321,折流通道3321设置为一列,从而形成多排串联的结构,其中每一个折流通道3321对应于一排第二换热管安装槽3311,节省芯体占用的空间,从而在满足换热效率的前提下,大大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当然,第二集流组件33可以设置成和第一集流组件32相同的结构,也即两个第一集流组件32分别设置在换热管31的两端。当然,每一个分配通道3221可对应多排第一换热管安装槽3231,每一个分配通道3221可对应于多个节流通道,具体的对应关系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设置,此处不再一一赘述。参考图2-图3,芯体固定设置在第一本体1的一侧,第一本体1的与芯体接触的一侧设置有焊料复合层或者芯体与第一本体1接触的一侧设置有焊料复合层或者第一本体1的与芯体接触的一侧和芯体与第一本体1接触的一侧均设置有焊料复合层,此处以第一本体1的与芯体接触的一侧设置有焊料复合层为例,芯体通过焊料符合层焊接在第一本体1上,增加了换热器的强度,增强了换热器的可靠性,第二过流孔11通过集流管321与第二流体通道连通,进一步地,第二过流孔11沿其周向向芯体所在侧延伸设置有翻边12,翻边12通过集流管321的开口伸入到集流管321内,翻边12可便于芯体的定位,降低芯体相对于第一本体1偏移的风险,同时,也方便了芯体与第一本体1的装配,更进一步地,翻边12的与集流管321接触的外壁设置有焊料复合层,翻边12可通过其外壁设置的焊料复合层与集流管321的内侧壁焊接,提高芯体与第一本体1的焊接强度,且由于翻边12与集流管321彼此焊接,提高了第二过流孔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包括壳体以及容置于壳体内的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为金属材质,所述第二本体为塑料材质,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形成有第一腔;/n所述芯体容置于所述第一腔,所述芯体与所述第一本体固定连接,所述芯体包括多个换热管,多个所述换热管层叠设置,所述换热管之间形成第一流体通道,所述换热管内部形成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不连通;/n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所述第一本体固定且所述连接块位于所述第一腔外,所述连接块设置有第一过流孔,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二过流孔,所述第二过流孔连所述第一过流孔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包括壳体以及容置于壳体内的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为金属材质,所述第二本体为塑料材质,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形成有第一腔;
所述芯体容置于所述第一腔,所述芯体与所述第一本体固定连接,所述芯体包括多个换热管,多个所述换热管层叠设置,所述换热管之间形成第一流体通道,所述换热管内部形成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不连通;
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所述第一本体固定且所述连接块位于所述第一腔外,所述连接块设置有第一过流孔,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二过流孔,所述第二过流孔连所述第一过流孔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为平板状,所述第二本体具有“U”形的凹槽部,所述第一本体盖合在所述第二本体的凹槽部的开口端并且连接处密封设置;
或者,所述第一本体具有“U”形的凹槽部,所述第二本体也具有“U”形的凹槽部,所述第一本体的凹槽部的开口端与所述第二本体的凹槽部的开口端相对并连接并且连接处密封设置;
或者,所述第一本体具有“U”形的凹槽部,,所述第二本体为平板状,所述第二本体盖合在所述第一本体的凹槽部的开口端并且连接处密封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包括第一贴合部,所述第二本体包括第二贴合部,所述第一贴合部与所述第二贴合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贴合部沿其周向向所述第一本体所在的方向上延伸设置有卡边,所述第一贴合部的侧壁与所述卡边抵靠。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还包括卡扣部,所述卡扣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贴合部连接,所述卡扣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二贴合部抵紧以使所述第一贴合部和所述第二贴合部压紧且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部包括直部和阻挡部,所述直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贴合部连接,所述直部的另一端与所述阻挡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直部和阻挡部垂直,所述直部抵靠所述第二贴合部的侧壁,所述阻挡部抵紧所述第二贴合部以使所述第一贴合部和所述第二贴合部压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