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冉庆林专利>正文

市政道路排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75233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0 2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道路排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市政道路排水装置。该市政道路排水装置包括集水坑,在集水坑两端设主排水管;第一排水口,设于集水坑上方路面上,在第一排水口内设第一网筛,在第一网筛内设柔性异物沥除件;辅助排水坑,设于集水坑顶部靠近路边的一侧;在辅助排水坑上方路面上设第二排水口,在第二排水口内设第二网筛;在辅助排水坑与集水坑对应一侧设辅排水管。该市政道路排水装置能保证道路雨水顺利、快速排放,消除了积水中柔性异物进入集水坑可能造成的管道阻塞及污染问题,阻隔物清理灵活,施工时筛网安装便利,同时,具排水功能的路缘石能进一步减轻路面积水负担,避免路面渗水至路缘石外侧的道路结构层造成侵蚀损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市政道路排水装置
本技术涉及道路排水
,尤其涉及一种市政道路排水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建设改造的发展,城区道路也逐渐趋于现代化。道路排水系统作为关乎道路使用品质的关键因素,也体现了市政道路整体规划设计的水平。现有道路排水主要采用在路面两侧设置排水坑的方式,在排水坑上盖设格栅盖,进入排水坑的积水最终由与排水坑相连的排水管路输送。这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政道路的积水问题,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排水坑能够将路面积水通过格栅盖导入,但由于积水中可能混杂垃圾,如白色污染的塑料袋或其他柔性杂物,在经格栅盖的空隙进入排水坑内后继续进入排水管路,不断积累,易造成管道的阻塞及管道内环境的污染;此外,现有排水系统有采用在排水坑排水口位置增设筛网以滤除上述混杂垃圾的方式,但在排水量大时,筛网底壁或侧壁也易被此类垃圾封堵,继而造成排水不畅,积水难以及时排放,给市政道路路面积水增加负担;二、现有道路的路边沿处或路缘石外侧易积水,尤其排水量大时,即使通过适当垫高路缘石与集水坑之间路面的高度、使积水更顺利进入集水坑,但依旧会有积水渗入路缘石外侧的路面,长此以往,路缘石外侧的市政道路下方结构层会遭到侵蚀,影响道路使用寿命;三、现有用于排水坑内的筛网,一般采用搭设于集水坑开口位置的方式,与格栅盖分开设置,增加了施工时的安装步骤,且由于格栅盖与筛网顶部的分体设置方式,在使用过程中,易造成用于固定格栅盖的外周混凝土抹面层开裂,影响路面美观。现有市政道路排水系统难以解决上述问题,不能满足现代化市政道路的排水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市政道路排水装置,结构设计科学合理,能够避免路面及路面两侧的积水,保证道路雨水的顺利、快速排放,消除了积水中柔性异物进入集水坑可能造成的管道阻塞及污染问题,方便阻隔柔性异物,清理灵活,施工时筛网安装便利,筛网在集水坑内稳固,同时,具有排水功能的路缘石能够进一步减轻路面积水负担,避免路面渗水至路缘石外侧的道路结构层造成侵蚀和结构层损害,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之一是:一种市政道路排水装置,包括:集水坑,在集水坑两端设置沿路面延伸方向布置的主排水管;第一排水口,设于集水坑上方的路面上,在第一排水口内设置第一网筛,在第一网筛内可拆卸的设置柔性异物沥除件;辅助排水坑,设于集水坑顶部靠近路边的一侧,用于排放路外侧的积水;在辅助排水坑上方的路面上设置第二排水口,在第二排水口内设置第二网筛;在辅助排水坑与集水坑对应的一侧设置辅排水管。进一步地,所述辅排水管在辅助排水坑侧壁底端沿辅助排水坑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进一步地,所述辅排水管呈向下倾斜设置。辅助排水坑设于集水坑一侧侧壁的顶部,可使辅助排水坑内的水直接顺利的排入集水坑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网筛包括第一格栅盖和固连于第一格栅盖底端的第一筛网,在第一筛网的其中一侧壁上铰接一网门;所述第二网筛包括第二格栅盖和活动套设于辅助排水坑内的第二筛网。进一步地,第一格栅盖与设于第一排水口位置的凹台配合,在凹台上对应柔性异物沥水件的端部设置开槽;所述第一网筛配合所述开槽在第一排水口位置向上拿取或向下放置。进一步地,所述柔性异物沥除件包括与第一网筛两相对侧壁插接相连的空心筒,在空心筒侧壁上设置若干个开口,在开口外侧的空心筒侧壁上设置若干个分散设置的刺杆;空心筒外端穿出第一网筛侧壁设置,在空心筒两端均设置端盖。进一步地,所述开槽的宽度不小于空心筒的端盖的宽度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空心筒在第一筛网内水平间隔设置两个或多个;所述刺杆设于空心筒顶部侧壁上。进一步地,所述空心筒为圆柱状空心筒,所述端盖与空心筒外端螺接。通过设置为圆柱状空心筒,一方面在排水时,给排至第一排水口内的水分更小的阻力,另一方面,在后续清理时,操作人员可手动转动空心筒,使刺杆向下,方便清理下上阻隔的柔性异物垃圾至第一筛网底面,然后通过网门处进行清理。进一步地,所述空心筒与设于第一筛网侧壁上的插接口位置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空心筒为方筒或纵向截面呈其他形状的空心筒;所述端盖为与方筒或其它形状空心筒端部配合盖设的端盖。进一步地,第二网筛的底壁呈倾斜设置,在辅助排水坑的内底部设置与第二网筛底面配合的倾斜混凝土底面;在第二网筛靠近集水坑一侧的侧壁上固连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与混凝土底面配合用于稳固第二网筛使其顶端与第二排水口对应。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块为设于第二网筛侧壁上的方形支撑块。进一步地,方形支撑块沿第二网筛侧壁长度方向设置。进一步的,所述方形支撑块为空心方形支撑块;所述空心方形支撑块与第二网筛一体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的市政道路排水装置还包括设于集水坑外部道路外侧的路缘石;路缘石靠近辅助排水坑设置。进一步地,在路缘石外侧还设置绿化带,在绿化带下方的路面下方设置集水池;在路缘石对应集水池的侧壁上设置路缘石排水口;辅助排水坑与集水池经路缘石排水口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路缘石排水口呈由集水池一侧向辅助排水坑一侧向下倾斜设置。进一步地,所述路缘石排水口在路缘石下部侧壁上平行设置两排。进一步地,第一网筛的网孔、第二网筛的网孔均大于空心筒上的开口内径设置。进一步地,所述集水坑为混凝土集水坑,所述辅助排水坑为混凝土排水坑;在集水坑、辅助排水坑及集水池底端均设置垫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市政道路排水装置结构设计科学合理。通过在现有用于排水坑内的筛网进行改进,一方面在筛网内部可拆卸的设置柔性异物沥除件,可以隔档由排水口落下的垃圾袋、布块等柔性异物,避免沉积到筛网底部造成阻塞,另一方面筛网的下部网筛和格栅盖设置为了一体,方便安装的同时,使用过程中更加稳固,且清理时能够一次性取出或放下格栅盖和网筛。通过在集水坑顶部一侧靠近路边设置辅助排水坑,能够分担并引流积水,减少第一排水口的排水负担。通过在辅助排水坑外侧设置具有排水口的路缘石、在路缘石外侧设置集水池,能够在辅助排水坑排水不畅或有负担时,排至集水池内,在进一步减轻路面排水负担的同时,避免了路缘石外侧的路面渗水伤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第一网筛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第二网筛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部分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部分俯视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集水坑、2辅助排水坑、3主排水管、4第一格栅盖、5第一筛网、6网门、7空心筒、8开口、9刺杆、10端盖、11第二格栅盖、12第二筛网、13辅排水管、14凹台、15开槽、16倾斜混凝土底面、17支撑块、18路缘石、19绿化带、20集水池、21路缘石排水口、22导水管路。具体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市政道路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集水坑,在集水坑两端设置沿路面延伸方向布置的主排水管;/n第一排水口,设于集水坑上方的路面上,在第一排水口内设置第一网筛,在第一网筛内可拆卸的设置柔性异物沥除件;/n辅助排水坑,设于集水坑顶部靠近路边的一侧;在辅助排水坑上方的路面上设置第二排水口,在第二排水口内设置第二网筛;在辅助排水坑与集水坑对应的一侧设置辅排水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道路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水坑,在集水坑两端设置沿路面延伸方向布置的主排水管;
第一排水口,设于集水坑上方的路面上,在第一排水口内设置第一网筛,在第一网筛内可拆卸的设置柔性异物沥除件;
辅助排水坑,设于集水坑顶部靠近路边的一侧;在辅助排水坑上方的路面上设置第二排水口,在第二排水口内设置第二网筛;在辅助排水坑与集水坑对应的一侧设置辅排水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道路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筛包括第一格栅盖和固连于第一格栅盖底端的第一筛网,在第一筛网的其中一侧壁上铰接一网门;所述第二网筛包括第二格栅盖和活动套设于辅助排水坑内的第二筛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市政道路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格栅盖与设于第一排水口位置的凹台配合,在凹台上对应柔性异物沥水件的端部设置开槽;所述第一网筛配合所述开槽在第一排水口位置向上拿取或向下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市政道路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异物沥除件包括与第一网筛两相对侧壁插接相连的空心筒,在空心筒侧壁上设置若干个开口,在开口外侧的空心筒侧壁上设置若干个分散设置的刺杆;空心筒外端穿出第一网筛侧壁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冉庆林
申请(专利权)人:冉庆林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