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芍药育苗花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3970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0 20: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芍药育苗花盆,包括:外筒,其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一通孔;基质内筒,设于外筒内部,且其底部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侧壁上均开设有多个第三通孔;旋转装置,用于驱动基质内筒旋转、以控制第一通孔与第三通孔的连通状态;集水腔,其顶部设有多个透水孔,透水孔与第二通孔上下位置对应;封堵装置,用于控制透水孔的流通、封堵状态。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外筒、基质内筒和斗状盆沿构成双层花盆的基础结构;浇水时,使第一通孔与第三通孔不连通,水不会从第三通孔中任意流出,同时对透水孔进行封堵,水不会从第二通孔中任意流出;充分浇水结束后,打开透水孔,使余水流入集水腔内,从而实现了浇花后余水的有效收集,防止了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芍药育苗花盆
本专利技术涉及育苗装置
,更具体的涉及一种芍药育苗花盆。
技术介绍
芍药是我国的传统名花。育苗初期,为了提高育苗成活率,芍药小苗需要在花盆中进行培育,在使用花盆培育幼苗时,需要定期对幼苗进行浇水,以促进幼苗成长。然而,现有的育苗花盘通常是单层花盘,且为了提高透气,一般在花盘的底部、侧部设有多个透气孔,但是,在浇水时,水将从这些透气孔中任意流出,从而造成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芍药育苗花盆,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芍药育苗花盆,包括:外筒,其顶部设有斗状盆沿;且其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一通孔;基质内筒,设于所述外筒内部,且所述基质内筒底部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侧壁上均开设有多个第三通孔,旋转装置,设于所述基质内筒底部;用于驱动所述基质内筒旋转、以控制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的连通状态;集水腔,设于所述外筒和所述基质内筒下方,且所述集水腔顶部设有多个透水孔,所述透水孔与所述第二通孔上下位置对应;封堵装置,设于所述集水腔内;用于控制所述透水孔的流通、封堵状态。进一步地,所述集水腔底部设有控制箱;所述旋转装置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固定部分设于所述控制箱内,所述电机的转轴穿过所述集水腔与所述基质内筒底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封堵装置包括:封堵板,设于所述集水腔内,且所述封堵板顶部设有多个封堵柱,所述封堵柱与所述透水孔适配活动插接;第一升降装置,设于所述控制箱内,所述第一升降装置的升降杆穿过所述控制箱顶部与所述封堵板的一端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集水腔的一侧壁底部设有出水管;所述控制箱的一侧方设有集水池;所述出水管位于所述集水池正上方。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芍药育苗花盆,还包括:第二升降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基质内筒升降;第三升降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外筒升降;风机装置,设于外筒侧壁底部,用于当所述基质内筒和所述外筒均与所述集水腔分离时,对所述基质内筒底部吹风。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升降装置设于所述电机的固定部分底部、且位于所述控制箱内;用于驱动所述电机升降、并带动所述基质内筒升降。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升降装置,设于所述控制箱内,且所述第三升降装置的升降杆穿过所述集水腔与所述外筒侧壁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外筒升降。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芍药育苗花盆,还包括:边缘浇水装置,围设于所述基质内筒顶部边缘处;用于对所述基质内筒的外边缘进行浇水;多个内部浇水装置,铰接于所述基质内筒边缘的不同位置处;用于从不同方向对所述基质内筒的内部进行浇水。进一步地,所述边缘浇水装置,包括:环形浇水管,设于所述基质内筒顶部边缘处,所述环形浇水管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出水孔,及所述环形浇水管上连接有第一接水管。进一步地,所述内部浇水装置,包括:浇水直管,通过软管铰接于所述环形浇水管外壁上,所述浇水直管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出水孔,及所述浇水直管上连接有第二接水管。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芍药育苗花盆,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的外筒、基质内筒和斗状盆沿构成双层花盆的基础结构;当浇水时,旋转使第一通孔与第三通孔不连通,保证水不会从基质内筒的侧壁上的通孔中任意流出,同时,对透水孔进行封堵,使水不会从基质内筒的底部的通孔中任意流出;充分浇水结束后,不对透水孔进行封堵,使余水流入集水腔内,从而实现了浇花后余水的有效收集,防止了环境污染。本专利技术通过旋转使第一通孔与第三通孔连通,可以一定程度地对基质内筒进行通风;还可以通过将基质内筒和外筒均升高、与集水腔分离,通过吹风装置对基质内筒底部吹风,实现对基质内筒4底部的充分通风透气,并且将外筒升高的高度高于基质内筒升高的高度,从而实现对基质内筒4侧部的充分通风透气。本专利技术将环形浇水管设于基质内筒顶部边缘处,将浇水直管通过软管铰接于环形浇水管外壁上,且使用时将浇水直管插空置于基质内筒内顶部,从而实现从基质内筒的边缘进行浇水、从不同方向对基质内筒的内部进行浇水,即实现了对基质内筒4内的芍药苗进行充分、均匀浇水。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芍药育苗花盆正视剖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花盘外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集水腔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浇水装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芍药育苗花盆,该花盆包括:外筒3,其顶部设有斗状盆沿33;且其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一通孔;基质内筒4,设于外筒3内部,且基质内筒4底部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侧壁上均开设有多个第三通孔。需要说明的是,外筒3、基质内筒4和斗状盆沿33总共构成了双层花盆的基础结构;且外筒3和基质内筒4相贴设置,可以相对活动的同时两者之间不会有多余的空间。旋转装置,设于基质内筒4底部;用于驱动基质内筒4旋转、以控制第一通孔与第三通孔的连通状态。实际应用中,当第一通孔与第三通孔连通时,可以对基质内筒4进行通风、透气;当浇水时,使第一通孔与第三通孔不连通,保证水不会从通孔中任意流出。集水腔2,设于外筒3和基质内筒4下方,且集水腔2顶部设有多个透水孔23,透水孔23与第二通孔上下位置对应;封堵装置,设于集水腔2内;用于控制透水孔23的流通、封堵状态。实际应用中,当浇水时,对透水孔23进行封堵,充分浇水结束后,不对透水孔23进行封堵,使余水流入集水腔2内。具体地,外筒3的底部插接在集水腔2顶部的第一插缝21内;基质内筒4的插片43插接在集水腔2顶部的第二插缝22内。为了使集水腔2稳定设置,在集水腔2底部设有控制箱1;进一步,为了保护旋转装置,旋转装置具体包括:电机6,电机6的固定部分设于控制箱1内,电机6的转轴穿过集水腔2与基质内筒4底部可拆卸连接(便于移栽)。还有,为了使基质内筒4中的水不随意进入集水腔2和控制箱1内,因此在基质内筒4和集水腔2之间的电机6转轴外围、集水腔2内部的电机6转轴外围均设有第一伸缩套44,放置水从穿孔中任意流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封堵装置包括:封堵板26,设于集水腔2内,且封堵板26顶部设有多个封堵柱27,封堵柱27与透水孔23适配活动插接;第一升降装置28,设于控制箱1内,第一升降装置28的升降杆穿过控制箱1顶部与封堵板26的一端部连接。还有,同样地,为了使集水腔2内部的水不随意进入控制箱1内,因此在集水腔2内部的第一升降装置28的升降杆外围设有第二伸缩套29。为了便于收集浇花后的余水,在集水腔2的一侧壁底部设有出水管24;控制箱1的一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芍药育苗花盆,其特征在于,包括:/n外筒(3),其顶部设有斗状盆沿(33);且其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一通孔;/n基质内筒(4),设于所述外筒(3)内部,且所述基质内筒(4)底部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侧壁上均开设有多个第三通孔;/n旋转装置,设于所述基质内筒(4)底部;用于驱动所述基质内筒(4)旋转、以控制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的连通状态;/n集水腔(2),设于所述外筒(3)和所述基质内筒(4)下方,且所述集水腔(2)顶部设有多个透水孔(23),所述透水孔(23)与所述第二通孔上下位置对应;/n封堵装置,设于所述集水腔(2)内;用于控制所述透水孔(23)的流通、封堵状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芍药育苗花盆,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筒(3),其顶部设有斗状盆沿(33);且其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一通孔;
基质内筒(4),设于所述外筒(3)内部,且所述基质内筒(4)底部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侧壁上均开设有多个第三通孔;
旋转装置,设于所述基质内筒(4)底部;用于驱动所述基质内筒(4)旋转、以控制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的连通状态;
集水腔(2),设于所述外筒(3)和所述基质内筒(4)下方,且所述集水腔(2)顶部设有多个透水孔(23),所述透水孔(23)与所述第二通孔上下位置对应;
封堵装置,设于所述集水腔(2)内;用于控制所述透水孔(23)的流通、封堵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芍药育苗花盆,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腔(2)底部设有控制箱(1);
所述旋转装置包括:电机(6),所述电机(6)的固定部分设于所述控制箱(1)内,所述电机(6)的转轴穿过所述集水腔(2)与所述基质内筒(4)底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芍药育苗花盆,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装置包括:
封堵板(26),设于所述集水腔(2)内,且所述封堵板(26)顶部设有多个封堵柱(27),所述封堵柱(27)与所述透水孔(23)适配活动插接;
第一升降装置(28),设于所述控制箱(1)内,所述第一升降装置(28)的升降杆穿过所述控制箱(1)顶部与所述封堵板(26)的一端部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芍药育苗花盆,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腔(2)的一侧壁底部设有出水管(24);所述控制箱(1)的一侧方设有集水池(25);所述出水管(24)位于所述集水池(25)正上方。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芍药育苗花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健蔡鲲鹏马莉娟陆娟杜召凤丁晓浩
申请(专利权)人:阜阳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