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束用限位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29489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7 15: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束用限位柱,包括固定杆和设置于上端的调节块,所述固定杆下端的内部注塑固定有第一导电环,调节块的内部注塑固定有第二导电环,固定杆的顶面正对于第一导电环处均设有调节口,第一导电环的上端均安装有第一导电杆,第一导电杆一端均插入调节口中,第二导电环的底面上均安装有第二导电杆,第二导电杆下端均插入调节口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能根据上下线束之间的高度调整第一导电环和第二导电环之间的距离,使得上下线束无需弯曲就能实现连接,且本装置能代替线束穿过设备上的孔,避免了线束因穿孔而造成的损坏或者卡死,增加了安全性,同时通过第一、第二螺栓方便了与线束之间的连接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线束用限位柱
本技术涉及线束
,具体涉及一种线束用限位柱。
技术介绍
线束是指由铜材冲制而成的接触件端子与电线电缆压接后,外面再塑压绝缘体或外加金属壳体等,以线束捆扎形成连接电路的组件。目前,在两根不同高度的线束连接时,一般会将线束弯曲在进行连接,但是一旦弯曲后,线束自身的弹性会对线束长时间的施加一个回弹的效果,容易造成连接处的松动,且在弯曲后,一般会穿过设备上的孔,一旦孔中设有毛刺,早穿过的过程中容易造成线束外被层的损坏,造成保护效果降低,使线束容易断裂或者断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线束用限位柱,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线束用限位柱,包括固定杆和设置于上端的调节块,所述调节块下端安装有调节管,调节管下端套设于固定杆上,固定杆下端的内部注塑固定有第一导电环,调节块的内部注塑固定有第二导电环,固定杆的顶面正对于第一导电环处均设有调节口,第一导电环的上端均安装有第一导电杆,第一导电杆一端均插入调节口中,第二导电环的底面上均安装有第二导电杆,第二导电杆下端均穿过调节块,并均插入调节口中,第二导电杆和第一导电杆之间均相抵。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固定杆的底面上正对于第一导电环处设有与第一导电环连通的第一螺丝孔,第一螺丝孔中均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栓,调节块的顶面上正对于第二导电环处均设有与第二导电环连通的第二螺丝孔,第二螺丝孔中均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栓。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固定杆的外壁面上垂直设有一个以上的第三螺丝孔,调节管的外壁面上设有第四螺丝孔,第四螺丝孔中螺纹连接有手拧螺栓,手拧螺栓一端插入相对应的第三螺丝孔中,并与第三螺丝孔螺纹连接。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固定杆的底面上安装有U型结构的固定座,固定座的底面上设有固定孔。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调节口、第一导电杆和第二导电杆均呈矩形结构设置,第一导电杆和第二导电杆横截面相加后的大小和调节口横截面的大小相同。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固定杆的下端设有与第一导电环的内孔连通的第一通道,调节块上设有与第二导电环的内孔连通的第二通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简单,能根据上下线束之间的高度调整第一导电环和第二导电环之间的距离,使得上下线束无需弯曲就能实现连接,且本装置能代替线束穿过设备上的孔,避免了线束因穿孔而造成的损坏或者卡死,增加了安全性,同时通过第一、第二螺栓方便了与线束之间的连接固定。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安装于设备孔中后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线束用限位柱,包括固定杆3和设置于上端的调节块1,所述调节块1下端安装有调节管2,调节管2下端套设于固定杆3上,固定杆3下端的内部注塑固定有第一导电环13,调节块1的内部注塑固定有第二导电环5,固定杆3的顶面正对于第一导电环处均设有调节口8,第一导电环13的上端均安装有第一导电杆7,第一导电杆7一端均插入调节口8中,第二导电环5的底面上均安装有第二导电杆6,第二导电杆6下端均穿过调节块1,并均插入调节口8中,第二导电杆6和第一导电杆7之间均相抵。本实施例中,固定杆3的底面上正对于第一导电环13处设有与第一导电环连通的第一螺丝孔,第一螺丝孔中均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栓14,调节块1的顶面上正对于第二导电环5处均设有与第二导电环连通的第二螺丝孔,第二螺丝孔中均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栓4。本实施例中,固定杆3的外壁面上垂直设有一个以上的第三螺丝孔9,调节管2的外壁面上设有第四螺丝孔,第四螺丝孔中螺纹连接有手拧螺栓11,手拧螺栓11一端插入相对应的第三螺丝孔9中,并与第三螺丝孔9螺纹连接。本实施例中,固定杆3的底面上安装有U型结构的固定座12,固定座12的底面上设有固定孔。本实施例中,调节口8、第一导电杆7和第二导电杆6均呈矩形结构设置,第一导电杆7和第二导电杆6横截面相加后的大小和调节口8横截面的大小相同,避免了晃动,使第二导电杆只能紧贴调节口的内壁面和第一导电杆的外壁垂直上下移动。本实施例中,固定杆3的下端设有与第一导电环13的内孔连通的第一通道,调节块1上设有与第二导电环5的内孔连通的第二通道,使线束能顺着第一、第二通道插入第一、第二导电环中。其中,调节块、调节管和固定杆均由绝缘材料制成。其中,第一导电环、第一导电杆、第二导电杆和第二导电环均由黄铜材料制成。如图2所示,标记15为设备,先根据设备上的孔调整第一导电环和第二导电环之间的距离,调整时,向上拉起调节块,使调节管沿着固定杆垂直向上延伸,直至使第一导电环能与下端的线束相对,而第二导电环则能与上端的线束相对,调节块的移动同步带动了第二导电杆,使第二导电杆紧贴着第一导电杆移动,完成后,通过手拧螺栓将调节管锁紧固定于固定杆上。这时,上端线束的正负端分别插入第二导电环中,并均通过第二螺栓锁紧固定,而下端线束的正负端分别插入第一导电环汇总,并均通过第一螺栓锁紧固定,上端线束通过第二导电环、第二导电杆、第一导电杆和第一导电环与下端的线束连通。通过以上所述可知,能根据上下线束之间的高度调整第一导电环和第二导电环之间的距离,使得上下线束无需弯曲就能实现连接,且本装置能代替线束穿过设备上的孔,避免了线束因穿孔而造成的损坏或者卡死,增加了安全性。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束用限位柱,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杆(3)和设置于上端的调节块(1),所述调节块(1)下端安装有调节管(2),调节管(2)下端套设于固定杆(3)上,固定杆(3)下端的内部注塑固定有第一导电环(13),调节块(1)的内部注塑固定有第二导电环(5),固定杆(3)的顶面正对于第一导电环处均设有调节口(8),第一导电环(13)的上端均安装有第一导电杆(7),第一导电杆(7)一端均插入调节口(8)中,第二导电环(5)的底面上均安装有第二导电杆(6),第二导电杆(6)下端均穿过调节块(1),并均插入调节口(8)中,第二导电杆(6)和第一导电杆(7)之间均相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束用限位柱,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杆(3)和设置于上端的调节块(1),所述调节块(1)下端安装有调节管(2),调节管(2)下端套设于固定杆(3)上,固定杆(3)下端的内部注塑固定有第一导电环(13),调节块(1)的内部注塑固定有第二导电环(5),固定杆(3)的顶面正对于第一导电环处均设有调节口(8),第一导电环(13)的上端均安装有第一导电杆(7),第一导电杆(7)一端均插入调节口(8)中,第二导电环(5)的底面上均安装有第二导电杆(6),第二导电杆(6)下端均穿过调节块(1),并均插入调节口(8)中,第二导电杆(6)和第一导电杆(7)之间均相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用限位柱,其特征在于:固定杆(3)的底面上正对于第一导电环(13)处设有与第一导电环连通的第一螺丝孔,第一螺丝孔中均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栓(14),调节块(1)的顶面上正对于第二导电环(5)处均设有与第二导电环连通的第二螺丝孔,第二螺丝孔中均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栓(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清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永甚誉精密五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