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碳素加工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碳素煅烧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回收箱、安装在回收箱内的导热油盘管;还包括支撑组件;回收箱为矩形,包括箱体、箱盖;箱盖为一体式结构,包括矩形的凹槽部,及凹槽部外围的连接框;导热油盘管为一体式的蛇形盘管,包括顺次连通的直管部、弯管部;支撑组件包括多个支撑板、多个限位件;限位件为一体式结构,包括压板、两个卡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箱体与箱盖之间可拆卸,方便清理囤积在箱体内的粉尘;支撑组件的使用,支撑导热油盘管的同时,延长烟气与导热油盘管之间的接触时间,延长传热的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碳素煅烧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本技术涉及碳素加工装置
,特别是涉及碳素煅烧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碳素煅烧炉是碳素生产过程中常用的一种设备,碳素在煅烧炉中进行煅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煅烧烟气,煅烧烟气经过除尘以及尾气处理后会直接排入大气。但从煅烧炉排出的煅烧烟气还含有大量的热量,直接排入大气会造成热量的损失,因此现有技术中会使用余热回收装置来回收煅烧烟气的热量。现有技术的余热回收装置通常使用导热油作为导热介质,在余热回收装置中,使得煅烧烟气的热量传递给导热油,吸收热量后的导热油再顺着管道流向需要导热油加热的地方。但煅烧烟气中含有大量的粉尘,在余热回收装置中对导热油传热的过程中,有部分粉尘会留在余热回收装置中,粉尘长时间的累计会影响煅烧烟气向导热油传热的效率。且现有技术中的余热回收装置还存在煅烧烟气余热吸收不完全的情况,依旧造成了热量的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的技术问题,提供了碳素煅烧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按照以下技术方案实施的:碳素煅烧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所述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回收箱、安装在回收箱内的导热油盘管;还包括支撑组件;回收箱为矩形,包括箱体、箱盖;箱体为前端开口的长方体,箱体的左侧下端有烟气进管,箱体的右侧上端有烟气排管;箱体的下端面右侧有进油管,箱体的上端面左侧有出油管;箱盖为一体式结构,包括矩形的凹槽部,及凹槽部外围的连接框;连接框的截面为L型;连接框与凹槽部之间形成配合槽;配合槽与箱体的前端面配合,连接框包覆在箱体上;箱盖扣合在箱体的前端面,并通过螺钉与箱体固定连接;导热油盘管为一体式的蛇形盘管,包括顺次连通的直管部、弯管部;导热油盘管的头部与进油管连通;导热油盘管的尾部与出油管连通;导热油盘管的直管部平行于箱体的左侧壁;导热油盘管通过支撑组件安装在箱体内;支撑组件包括多个支撑板、多个限位件;支撑板的数量和限位件的数量相同;支撑板固定在箱体内,支撑板平行于箱体的左侧壁;支撑板位于相邻的直管部之间;支撑板上有支撑槽,支撑槽为U型,支撑槽的位置与弯管部配合;限位件为一体式结构,包括压板、两个卡槽;两个卡槽上下对称的分布于压板的前端;卡槽内的槽体的宽度与支撑板的厚度相互配合;压板插入到支撑槽内,支撑槽上部及下部的支撑板插入到卡槽内;卡槽通过螺栓与支撑板固定连接;支撑板上有通孔;支撑槽与压板将弯管部限位支撑在支撑板上;限位件的前端面与支撑板的前端面平齐;箱盖的凹槽部的后端面与支撑板的前端面接触。优选的,箱体的左侧上端连通有进液管,右侧下端连通有排液管。优选的,压板的尾部有半圆形的缺口;缺口与弯管部的外径相配合。优选的,烟气排管、烟气进管上均安装有阀门A;进油管、出油管上均安装有阀门B;进液管、排液管上均安装有阀门C。技术的作用原理:本技术的在使用时,导热油从进油管进入到导热油盘管内,经过换热后,导热油从出油管排出。煅烧烟气从烟气进管进入到回收箱内,经过与导热油盘管的换热后,从烟气排管排出。在余热回收装置使用过一段时间后,可通过进液管向箱体内注入液体,对箱体内囤积的灰尘进行清洗;也可拆下箱盖,对箱体内囤积的灰尘进行清扫。本技术的箱盖与箱体之间是通过螺钉连接的,拆卸方便,且拆卸过程中可以将箱盖单独拆下,且不会影响到内部导热油盘管的固定。导热油盘管是通过支撑组件固定在箱体内的,安装稳固。箱盖的结构包括凹槽部以及连接框;其主要是增强箱盖与箱体之间的密封性,其次凹槽部的后端面直接与支撑板的前端面接触,使得支撑板能够与箱体、箱盖之间形成一个个腔体,在腔体内对直管部充分传热。支撑板不仅支撑导热油盘管,还起到阻挡的作用,使得煅烧烟气在箱体内的停留时间加长,充分的与导热油盘管接触。支撑板上的通孔则是方便煅烧烟气通过。支撑组件的限位件,能够结合支撑板上的支撑槽卡住导热油盘管。限位件是螺栓连接在支撑板上,方便拆卸。烟气排管、烟气进管上均安装有阀门A;进油管、出油管上均安装有阀门B;进液管、排液管上均安装有阀门C。阀门的安装方便调节流量,方便控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本技术的箱体与箱盖之间可拆卸,方便清理囤积在箱体内的粉尘;支撑组件的使用,支撑导热油盘管的同时,延长烟气与导热油盘管之间的接触时间,延长传热的时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无箱盖);图2为图1中箱体安装上箱盖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沿E-E线的剖视图;图4为图1中限位件的主视图;图5为图3中限位件的主视图。图中:1、导热油盘管;2、箱体;3、烟气进管;4、烟气排管;5、进油管;6、出油管;7、进液管;8、排液管;9、凹槽部;10、连接框;11、配合槽;12、螺钉;13、直管部;14、弯管部;15、支撑板;16、限位件;17、支撑槽;18、压板;19、卡槽;20、通孔;21、缺口;22、阀门A;23、阀门B;24、阀门C。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在此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如图1至图5所示,碳素煅烧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所述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回收箱、安装在回收箱内的导热油盘管1;还包括支撑组件。回收箱为矩形,包括箱体2、箱盖;箱体2为前端开口的长方体,箱体2的左侧下端有烟气进管3,箱体2的右侧上端有烟气排管4;箱体2的下端面右侧有进油管5,箱体2的上端面左侧有出油管6;箱体2的左侧上端连通有进液管7,右侧下端连通有排液管8。箱盖为一体式结构,包括矩形的凹槽部9,及凹槽部9外围的连接框10;连接框10的截面为L型;连接框10与凹槽部9之间形成配合槽11;配合槽11与箱体2的前端面配合,连接框10包覆在箱体2上;箱盖扣合在箱体2的前端面,并通过螺钉12与箱体2固定连接。导热油盘管1为一体式的蛇形盘管,包括顺次连通的直管部13、弯管部14,直管部有十一个,弯管部有十个;导热油盘管1的头部与进油管5连通;导热油盘管1的尾部与出油管6连通;导热油盘管1的直管部13平行于箱体2的左侧壁;导热油盘管1通过支撑组件安装在箱体2内。支撑组件包括十个支撑板15、十个限位件16;支撑板15固定在箱体2内,支撑板15平行于箱体2的左侧壁;支撑板15位于相邻的直管部13之间;支撑板15上有支撑槽17,支撑槽17为U型,支撑槽17的位置与弯管部14配合。限位件16为一体式结构,包括压板18、两个卡槽19;两个卡槽19上下对称的分布于压板18的前端;卡槽19内的槽体的宽度与支撑板15的厚度相互配合;压板18插入到支撑槽17内,支撑槽17上部及下部的支撑板插入到卡槽19内;卡槽19通过螺栓与支撑板15固定连接;支撑板15上有通孔20。压板18的尾部有半圆形的缺口21;缺口21与弯管部14的外径相配合。支撑槽与压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碳素煅烧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所述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回收箱、安装在回收箱内的导热油盘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组件;/n回收箱为矩形,包括箱体、箱盖;箱体为前端开口的长方体,箱体的左侧下端有烟气进管,箱体的右侧上端有烟气排管;箱体的下端面右侧有进油管,箱体的上端面左侧有出油管;/n箱盖为一体式结构,包括矩形的凹槽部,及凹槽部外围的连接框;连接框的截面为L型;连接框与凹槽部之间形成配合槽;配合槽与箱体的前端面配合,连接框包覆在箱体上;箱盖扣合在箱体的前端面,并通过螺钉与箱体固定连接;/n导热油盘管为一体式的蛇形盘管,包括顺次连通的直管部、弯管部;导热油盘管的头部与进油管连通;导热油盘管的尾部与出油管连通;导热油盘管的直管部平行于箱体的左侧壁;导热油盘管通过支撑组件安装在箱体内;/n支撑组件包括多个支撑板、多个限位件;支撑板的数量和限位件的数量相同;支撑板固定在箱体内,支撑板平行于箱体的左侧壁;支撑板位于相邻的直管部之间;支撑板上有支撑槽,支撑槽为U型,支撑槽的位置与弯管部配合;/n限位件为一体式结构,包括压板、两个卡槽;两个卡槽上下对称的分布于压板的前端;卡槽内的槽体的宽度与支撑板的厚度相互配合;压板插入到支撑槽内,支撑槽上部及下部的支撑板插入到卡槽内;卡槽通过螺栓与支撑板固定连接;支撑板上有通孔;支撑槽与压板将弯管部限位支撑在支撑板上;/n限位件的前端面与支撑板的前端面平齐;箱盖的凹槽部的后端面与支撑板的前端面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碳素煅烧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所述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回收箱、安装在回收箱内的导热油盘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组件;
回收箱为矩形,包括箱体、箱盖;箱体为前端开口的长方体,箱体的左侧下端有烟气进管,箱体的右侧上端有烟气排管;箱体的下端面右侧有进油管,箱体的上端面左侧有出油管;
箱盖为一体式结构,包括矩形的凹槽部,及凹槽部外围的连接框;连接框的截面为L型;连接框与凹槽部之间形成配合槽;配合槽与箱体的前端面配合,连接框包覆在箱体上;箱盖扣合在箱体的前端面,并通过螺钉与箱体固定连接;
导热油盘管为一体式的蛇形盘管,包括顺次连通的直管部、弯管部;导热油盘管的头部与进油管连通;导热油盘管的尾部与出油管连通;导热油盘管的直管部平行于箱体的左侧壁;导热油盘管通过支撑组件安装在箱体内;
支撑组件包括多个支撑板、多个限位件;支撑板的数量和限位件的数量相同;支撑板固定在箱体内,支撑板平行于箱体的左侧壁;支撑板位于相邻的直管部之间;支撑板上有支撑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都小平,吴小永,都林涛,史志立,刘志强,刘小产,
申请(专利权)人:沁阳市碳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