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马达的浮动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2204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7 15: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压马达的浮动环,包括浮动环主体,所述浮动环主体的前外表面开设有通油孔,所述通油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过滤网,所述浮动环主体的内表面设置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内部插接有插接杆,所述连接管的内部插接杆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插接杆的上端浮动环主体的内侧连接有气圈,所述气圈的外表面连接有充气孔,所述气圈的内表面连接有弹性垫。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液压马达的浮动环,通过气圈能使整个浮动环主体的压力大小一致,使浮动环主体平稳运转,减震效果较好,延长浮动环主体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压马达的浮动环
本技术涉及浮动环
,特别涉及一种液压马达的浮动环。
技术介绍
浮动环可在壳体内自由浮动,因此轴高速旋转和产生振动时对密的影响较小,摩擦、磨损也很小,浮动环密封是一种高速密封,可用以密封气体和液体。密封气体时,浮环装中应充满润滑油,以利密封和润滑。为了提高密封效果减小泄漏,在浮动环和轴套间通有密封冷却水,密封液体的压力略高于被密封液体的压力。现有的浮动环缺乏对轴配油进行过滤,当浮动环在液压马达内部高速转动时,由于浮动环表面光滑,浮动环油压不稳定导致浮动环易晃动,浮动环对平衡液压马达内部液体的支撑力不够,且浮动环长时间运转及时与轴同心的灵敏度会有所降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液压马达的浮动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压马达的浮动环,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液压马达的浮动环,包括浮动环主体,所述浮动环主体的前外表面开设有通油孔,所述通油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过滤网,所述浮动环主体的内表面设置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内部插接有插接杆,所述连接管的内部插接杆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插接杆的上端浮动环主体的内侧连接有气圈,所述气圈的外表面连接有充气孔,所述气圈的内表面连接有弹性垫,所述浮动环主体与气圈之间连接管的外侧连接有第二弹簧。优选的,所述支撑机构为圆形阵列排布的四个,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与插接杆的下端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固定连接在连接管的内部底端。优选的,所述插接杆与第一弹簧大小相适配,所述插接杆通过第一弹簧与连接管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插接杆的上端外表面与气圈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的下端外表面与浮动环主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的外表面与第二弹簧的内表面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弹簧的上端与气圈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下端与浮动环主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气圈通过支撑机构与浮动环主体活动连接。优选的,所述气圈与充气孔为一体连接,且气圈的内部填充有真空气体,所述气圈为橡胶材料。优选的,所述弹性垫通过胶黏剂固定在气圈的内侧,所述通油孔贯穿于浮动环主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一种液压马达的浮动环,通过充气孔向气圈的内部加入真空气体,通过气圈能使整个浮动环主体的压力大小一致,有效的提高油压的稳定性,操作比较方便,且真空气体能使气圈撑开与弹性垫相贴合,通过弹性垫能防止气圈与输出轴直接接触产生摩擦,可以对气圈有效保护,将气圈通过支撑机构固定在浮动环主体的内侧,通过将浮动环主体放置于液压马达的内部,启动液压电机能使浮动环主体在输出轴的作用下高速转动,通过通油孔内部的过滤网能对配油机构输出的油进行过滤,有效的降低输出轴的摩擦受损,通过第一弹簧能使插接杆固定在连接管的内部,进而能使气圈通过插接杆、第二弹簧固定在浮动环主体的内侧,且气圈的固定比较牢固,通过弹性垫、气圈、支撑机构能使浮动环主体平稳运转,有效的平衡浮动环主体对液压马达内部液体的支撑力,减震效果较好,且弹性垫、气圈、支撑机构可以对浮动环主体自动调整环心的灵敏性起到辅助作用,延长浮动环主体的使用寿命,使用的效果相对于传统方式更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液压马达的浮动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液压马达的浮动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液压马达的浮动环的支撑机构剖切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液压马达的浮动环的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浮动环主体;2、通油孔;3、过滤网;4、支撑机构;41、连接管;42、插接杆;43、第一弹簧;44、第二弹簧;5、气圈;6、充气孔;7、弹性垫。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4所示,一种液压马达的浮动环,包括浮动环主体1,浮动环主体1的前外表面开设有通油孔2,通油孔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过滤网3,浮动环主体1的内表面设置有支撑机构4,支撑机构4包括连接管41,连接管41的内部插接有插接杆42,连接管41的内部插接杆42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弹簧43,插接杆42的上端浮动环主体1的内侧连接有气圈5,气圈5的外表面连接有充气孔6,气圈5的内表面连接有弹性垫7,浮动环主体1与气圈5之间连接管41的外侧连接有第二弹簧44。本实施例中,支撑机构4为圆形阵列排布的四个,第一弹簧43的上端与插接杆42的下端表面固定连接,第一弹簧43的下端固定连接在连接管41的内部底端。插接杆42与第一弹簧43大小相适配,插接杆42通过第一弹簧43与连接管41滑动连接。插接杆42的上端外表面与气圈5的外表面固定连接,连接管41的下端外表面与浮动环主体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连接管41的外表面与第二弹簧44的内表面滑动连接。第二弹簧44的上端与气圈5的外表面固定连接,第二弹簧44的下端与浮动环主体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气圈5通过支撑机构4与浮动环主体1活动连接。具体的,通过第一弹簧43能使插接杆42固定在连接管41的内部,进而能使气圈5通过插接杆42、第二弹簧44固定在浮动环主体1的内侧,且气圈5的固定比较牢固,通过弹性垫7、气圈5、支撑机构4能使浮动环主体1平稳运转,有效的平衡浮动环主体1对液压马达内部液体的支撑力,减震效果较好,且弹性垫7、气圈5、支撑机构4可以对浮动环主体1自动调整环心的灵敏性起到辅助作用,延长浮动环主体1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气圈5与充气孔6为一体连接,且气圈5的内部填充有真空气体,气圈5为橡胶材料。具体的,通过充气孔6向气圈5的内部加入真空气体,通过气圈5能使整个浮动环主体1的压力大小一致,有效的提高油压的稳定性,操作比较方便。本实施例中,弹性垫7通过胶黏剂固定在气圈5的内侧,通油孔2贯穿于浮动环主体1。具体的,通过弹性垫7能防止气圈5与输出轴直接接触产生摩擦,可以对气圈5有效保护。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为一种液压马达的浮动环,使用者通过充气孔6向气圈5的内部加入真空气体,通过气圈5能使整个浮动环主体1的压力大小一致,且真空气体能使气圈5撑开与弹性垫7相贴合,将气圈5通过支撑机构4固定在浮动环主体1的内侧,通过将浮动环主体1放置于液压马达的内部,启动液压电机能使浮动环主体1在输出轴的作用下高速转动,通过通油孔2内部的过滤网3能对配油机构输出的油进行过滤,通过第一弹簧43能使插接杆42固定在连接管41的内部,进而能使气圈5通过插接杆42、第二弹簧44固定在浮动环主体1的内侧,通过弹性垫7、气圈5、支撑机构4能使浮动环主体1平稳运转,使用的效果相对于传统方式更好。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压马达的浮动环,包括浮动环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环主体(1)的前外表面开设有通油孔(2),所述通油孔(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过滤网(3),所述浮动环主体(1)的内表面设置有支撑机构(4),所述支撑机构(4)包括连接管(41),所述连接管(41)的内部插接有插接杆(42),所述连接管(41)的内部插接杆(42)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弹簧(43),所述插接杆(42)的上端浮动环主体(1)的内侧连接有气圈(5),所述气圈(5)的外表面连接有充气孔(6),所述气圈(5)的内表面连接有弹性垫(7),所述浮动环主体(1)与气圈(5)之间连接管(41)的外侧连接有第二弹簧(4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压马达的浮动环,包括浮动环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环主体(1)的前外表面开设有通油孔(2),所述通油孔(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过滤网(3),所述浮动环主体(1)的内表面设置有支撑机构(4),所述支撑机构(4)包括连接管(41),所述连接管(41)的内部插接有插接杆(42),所述连接管(41)的内部插接杆(42)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弹簧(43),所述插接杆(42)的上端浮动环主体(1)的内侧连接有气圈(5),所述气圈(5)的外表面连接有充气孔(6),所述气圈(5)的内表面连接有弹性垫(7),所述浮动环主体(1)与气圈(5)之间连接管(41)的外侧连接有第二弹簧(4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压马达的浮动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4)为圆形阵列排布的四个,所述第一弹簧(43)的上端与插接杆(42)的下端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43)的下端固定连接在连接管(41)的内部底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压马达的浮动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杆(42)与第一弹簧(43)大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志鹏
申请(专利权)人:润纳液压盐城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