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化生产线的上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71579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7 14: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化生产线的上料装置,包括传送主体、驱动辊、承载体、承载挡板、连接支杆、支撑立柱、套接内杆、滑轮、收集底板、收集管、泵体和上料体,所述传送主体的内壁安装有驱动辊,且传送主体的外表面贴合有承载体,所述传送主体的侧表面安装有承载挡板,且承载挡板的右侧设置有上料体,所述传送主体左端面安装有连接支杆,且连接支杆的下端面安装有支撑立柱,所述支撑立柱的内部套接有套接内杆,且套接内杆的下方设置有滑轮,所述传送主体的下方设置有收集底板,且收集底板的右侧安装有收集管,所述收集管的右端口连接有泵体。该上料装置可以实现调节传送主体的倾斜角度,适用不同高度的设备进行上料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化生产线的上料装置
本技术涉及自动化上料
,具体的说是一种自动化生产线的上料装置。
技术介绍
生产自动化,是指不需要人直接参与操作,而由机械设备、仪表和自动化装置来完成产品的全部或部分加工的生产过程,各类机器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运用,提高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工业化,推进了工业化进程,目前,自动化生产线上的上料设备通用性较差,而且承载液体时会存在溶液滴落的情况,为此,我们提供一种自动化生产线的上料装置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化生产线的上料装置。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化生产线的上料装置,包括传送主体、驱动辊、承载体、承载挡板、连接支杆、支撑立柱、套接内杆、滑轮、收集底板、收集管、泵体和上料体,所述传送主体的内壁安装有驱动辊,且传送主体的外表面贴合有承载体,所述传送主体的侧表面安装有承载挡板,且承载挡板的右侧设置有上料体,所述传送主体左端面安装有连接支杆,且连接支杆的下端面安装有支撑立柱,所述支撑立柱的内部套接有套接内杆,且套接内杆的下方设置有滑轮,所述传送主体的下方设置有收集底板,且收集底板的右侧安装有收集管,所述收集管的右端口连接有泵体。优选的,所述驱动辊通过传送主体与电机之间构成转动结构,且承载体位于传送主体的外表面等间距分布。优选的,所述承载体的外形结构U型设计,且承载体与传送主体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承载挡板采用透明材质,且承载挡板与传送主体的侧端面通过卡合构成可拆卸结构。优选的,所述套接内杆与支撑立柱通过套接构成伸缩结构,且传送主体倾斜角度范围是10°-70°。优选的,所述收集底板与传送主体的侧端面固定连接,且收集底板通过收集管与泵体之间构成连通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该装置通过等间距分布在传送主体外表面的承载体承载待上料的物体,可以为固态或者液体物体,使得该装置的承载适用能力较强,同时采用凹陷设计,使得一组承载体的承载能力较强,同时利用透明材质的承载挡板安装在传送主体的两侧,可以有效的避免液体溅出造成的清洁难度较高的问题,而且利用套接伸缩结构的支撑立柱和套接内杆可以自由调节高度,进而可以实现调节传送主体的倾斜角度,适用不同高度的设备进行上料使用,而且底部的滑轮方便设备的行走,同时利用底部的收集底板可以实现的对残留液体的回收,并利用收集管和泵体对液态物料自动化的再次进行上料,更加智能化。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传送主体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收集底板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传送主体;2、驱动辊;3、承载体;4、承载挡板;5、连接支杆;6、支撑立柱;7、套接内杆;8、滑轮;9、收集底板;10、收集管;11、泵体;12、上料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一种自动化生产线的上料装置,包括传送主体1、驱动辊2、承载体3、承载挡板4、连接支杆5、支撑立柱6、套接内杆7、滑轮8、收集底板9、收集管10、泵体11和上料体12,传送主体1的内壁安装有驱动辊2,且传送主体1的外表面贴合有承载体3,传送主体1的侧表面安装有承载挡板4,且承载挡板4的右侧设置有上料体12,传送主体1左端面安装有连接支杆5,且连接支杆5的下端面安装有支撑立柱6,支撑立柱6的内部套接有套接内杆7,且套接内杆7的下方设置有滑轮8,传送主体1的下方设置有收集底板9,且收集底板9的右侧安装有收集管10,收集管10的右端口连接有泵体11。本技术中,驱动辊2通过传送主体1与电机之间构成转动结构,且承载体3位于传送主体1的外表面等间距分布,通过等间距分布在传送主体1外表面的承载体3承载待上料的物体,可以为固态或者液体物体,使得该装置的承载适用能力较强。承载体3的外形结构U型设计,且承载体3与传送主体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采用凹陷设计,使得一组承载体3的承载能力较强。承载挡板4采用透明材质,且承载挡板4与传送主体1的侧端面通过卡合构成可拆卸结构,利用透明材质的承载挡板4安装在传送主体1的两侧,可以有效的避免液体溅出造成的清洁难度较高的问题。套接内杆7与支撑立柱6通过套接构成伸缩结构,且传送主体1倾斜角度范围是10°-70°,利用套接伸缩结构的支撑立柱6和套接内杆7可以自由调节高度,进而可以实现调节传送主体1的倾斜角度,适用不同高度的设备进行上料使用,而且底部的滑轮8方便设备的行走。收集底板9与传送主体1的侧端面固定连接,且收集底板9通过收集管10与泵体11之间构成连通结构,底部的收集底板9可以实现的对残留液体的回收,并利用收集管10和泵体11对液态物料自动化的再次进行上料,更加智能化。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使用该装置时,首先将该装置外接电源,然后利用滑轮8将该装置移动到指定的设备位置下方,利用套接内杆7与支撑立柱6的套接结构调节传送主体1至合适的角度,使得传送主体1的右下方处于上料体12的上方,同时传送主体1的左上方可以位于待上料的位置即可,然后通过上料体12将待上料的液体向传送主体1处传递,通过电机驱动驱动辊2和传送主体1逆时针旋转,这样就使得液体存留在U型间距分布的承载体3的内部,并逐渐向左上方移动,同时为了放置液体滴落溅出,将透明材质的承载挡板4安装在传送主体1的两侧,提高整体的高度,避免液体溅出造成清洁难度增加的问题,而且在传送主体1的底部安装了收集底板9,使得下半区域的承载体3内残留的液体可以通过收集底板9的内壁向下移动,同时启动泵体11后使得收集管10将液体吸收并传递给上料体12处即可进行液体的供给即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化生产线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传送主体(1)、驱动辊(2)、承载体(3)、承载挡板(4)、连接支杆(5)、支撑立柱(6)、套接内杆(7)、滑轮(8)、收集底板(9)、收集管(10)、泵体(11)和上料体(12),所述传送主体(1)的内壁安装有驱动辊(2),且传送主体(1)的外表面贴合有承载体(3),所述传送主体(1)的侧表面安装有承载挡板(4),且承载挡板(4)的右侧设置有上料体(12),所述传送主体(1)左端面安装有连接支杆(5),且连接支杆(5)的下端面安装有支撑立柱(6),所述支撑立柱(6)的内部套接有套接内杆(7),且套接内杆(7)的下方设置有滑轮(8),所述传送主体(1)的下方设置有收集底板(9),且收集底板(9)的右侧安装有收集管(10),所述收集管(10)的右端口连接有泵体(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化生产线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传送主体(1)、驱动辊(2)、承载体(3)、承载挡板(4)、连接支杆(5)、支撑立柱(6)、套接内杆(7)、滑轮(8)、收集底板(9)、收集管(10)、泵体(11)和上料体(12),所述传送主体(1)的内壁安装有驱动辊(2),且传送主体(1)的外表面贴合有承载体(3),所述传送主体(1)的侧表面安装有承载挡板(4),且承载挡板(4)的右侧设置有上料体(12),所述传送主体(1)左端面安装有连接支杆(5),且连接支杆(5)的下端面安装有支撑立柱(6),所述支撑立柱(6)的内部套接有套接内杆(7),且套接内杆(7)的下方设置有滑轮(8),所述传送主体(1)的下方设置有收集底板(9),且收集底板(9)的右侧安装有收集管(10),所述收集管(10)的右端口连接有泵体(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化生产线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辊(2)通过传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洋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融通盛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