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厦门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分布式动力的混合翼身客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1446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7 14: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分布式动力的混合翼身客机,客机具有流线型设计的机身,机身的两侧设置机翼,机翼由机身向外依次为内翼、外翼和小翼,机身的下方设置有起落架,在机翼的后缘设置有多个涵道,多个涵道相对于机身对称,每个涵道内设置有风扇,机身的尾部设置有V型尾,在V型尾的前方设置有发电机,机身的内部设置有蓄电池,蓄电池用于向风扇供电,发电机用于驱动风扇,同时也可向蓄电池充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具有优良的气动性能,实现了油电混合技术在民航客机上的应用,并使该飞行器减少了燃油消耗,提高了燃油经济性,同时符合了节能环保的发展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分布式动力的混合翼身客机
本技术属于飞行器
,涉及一种基于分布式动力的混合翼身客机。
技术介绍
随着环境污染和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各国也开始采取措施减少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寻找更环保低碳的清洁能源,而电能,成为了最好的选择。飞机作为当下最快捷的交通方式,成为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的代表,从客运量到货运量都在不断攀升,因此实现绿色航空将为环保做出巨大贡献,必将成为未来趋势。在过去十年中,用于部分或全部电力推进力的飞行器概念已经引起国内外研究机构的广泛地关注,并且也形成了一些推动飞行器电力推进(EP)商业化的企业。工程方面的研究也迅速跟上了这一潮流。从2006年到2009年,每年基本有一篇关于电动和混合动力电动飞行器设计和分析的论文。从2015年至今,相似的论文数量已经增加到每年近20篇。这一趋势说明,电力推进飞行器已经成为了未来飞行器设计的热点。电力推进吸引社会与科研机构的原因为可以减少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满足绿色环保的要求。美国NASA早期的亚音速固定翼计划中将未来飞行器的发展分是了N+1、N+2和N+3三个阶段,其中N+1代表着原计划于2015年投入使用的常规布局飞行器,N+2是有望2020-2025年间投入使用的先进飞行器,可能采用了革新的飞行器结构,如翼身融合布局(BlendedWingBody,BWB,也称是飞翼),包括了小型超声速喷气机、高效巡航短距起降飞行器和先进旋翼机。这些非常规结构的飞行器最初将会用于军用和运输机领域。N+3代表将于2030-2035年间投入使用的飞行器,其性能较前者会有很大的提升,噪声和污染排放则会大幅降低。在N+3阶段中,分布式电力推进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目前电池的性能还不能满足要求,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分布式动力的混合翼身客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一种基于分布式动力的混合翼身客机,所述客机具有流线型设计的机身8,所述机身8的两侧设置机翼,所述机翼由机身8向外依次为内翼7、外翼6和小翼5,所述机身8的下方设置有起落架9,在机翼的后缘设置有多个涵道4,所述多个涵道4相对于机身8对称,每个所述涵道4内设置有风扇1,所述机身8的尾部设置有V型尾2,在V型尾2的前方设置有发电机3,所述机身8的内部设置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用于向风扇1供电,所述发电机3用于驱动风扇,同时也可向蓄电池充电。进一步地,所述起落架9采用三点式布局。进一步地,所述风扇1设置为12个。本技术的优点:分布式风扇进行长航时推进,且具有低速、高载重的特点,涵道形式类似于双层机翼,存在两方面的优势:一是有助于减少飞行器尺寸,减轻对飞行器结构材料的要求。二是可以将机翼与涵道风扇融合设计。双层机翼中间的通道可以用来放置涵道风扇。涵道装置,可以有效地限制桨尖涡的产生,降低桨涡干扰噪声。同时也可以减少诱导阻力,提高效率,产生更大的推力。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混合翼身客机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混合翼身客机整体结构俯视图;图3本技术混合翼身客机整体结构后视图;图4本技术混合翼身客机整体结构左视图;图中风扇1、V型尾2、发电机3、涵道4、小翼5、外翼6、内翼7、机身8、起落架9。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一种基于分布式动力的混合翼身客机,所述客机具有流线型设计的机身8,所述机身8的两侧设置机翼,所述机翼由机身8向外依次为内翼7、外翼6和小翼5,所述机身8的下方设置有起落架9,在机翼的后缘设置有多个涵道4,所述多个涵道4相对于机身8对称,每个所述涵道4内设置有风扇1,所述机身8的尾部设置有V型尾2,在V型尾2的前方设置有发电机3,所述机身8的内部设置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用于向风扇1供电,所述发电机3用于驱动风扇,同时也可向蓄电池充电。所述起落架9采用三点式布局。所述风扇1设置为12个。如图1所示,所述飞机由电动力风扇1、V尾2、发电机3、涵道4、小翼5、外翼6、内翼7、机身8和飞机起落架9组成。其中外翼6与内翼7采用后掠翼,下单翼布局,与机身8共同作用产生飞机所需的升力。小翼5位于外翼6翼梢处,以削弱翼尖涡增加巡航航程。电动力风扇1放置在涵道4中,涵道4位于内翼7与机身8后缘。电动力风扇1负责产生推力,为飞机提供动力。涵道4负责固定电动风扇1,同时提高风扇气动效率。发电机3位于机身8和V尾2之间,在蓄电池容量不足时,为电动风扇1持续供电。起落架9位于机身8与内翼7下方,起落架9采用三点式布局,起降时放下起落架9,巡航时收回起落架9.该飞行器在设计条件下,起飞重量达38000千克,载客量88人,航程2225千米(标准)3650千米(延程),实现了航空运输的目的。运用本专利设计的飞机,具有优良的气动性能,实现了油电混合技术在民航客机上的应用,并使该飞行器减少了燃油消耗,提高了燃油经济性,同时符合了节能环保的发展要求。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分布式动力的混合翼身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客机具有流线型设计的机身(8),所述机身(8)的两侧设置机翼,所述机翼由机身(8)向外依次为内翼(7)、外翼(6)和小翼(5),所述机身(8)的下方设置有起落架(9),在机翼的后缘设置有多个涵道(4),所述多个涵道(4)相对于机身(8)对称,每个所述涵道(4)内设置有风扇(1),所述机身(8)的尾部设置有V型尾(2),在V型尾(2)的前方设置有发电机(3),所述机身(8)的内部设置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用于向风扇(1)供电,所述发电机(3)用于驱动风扇(1),同时也可向蓄电池充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分布式动力的混合翼身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客机具有流线型设计的机身(8),所述机身(8)的两侧设置机翼,所述机翼由机身(8)向外依次为内翼(7)、外翼(6)和小翼(5),所述机身(8)的下方设置有起落架(9),在机翼的后缘设置有多个涵道(4),所述多个涵道(4)相对于机身(8)对称,每个所述涵道(4)内设置有风扇(1),所述机身(8)的尾部设置有V型尾(2),在V型尾(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尤延铖司一凡朱剑锋李涛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