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收纳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1135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7 14:42
物质收纳器(1)具备:容器主体(3);分隔部件(5),其设于容器主体(3)的内部,将容器主体(3)内分隔成第一空间(9)和第二空间(11);第一物质,其放入于第一空间(9);以及第二物质,其放入于第二空间(11),构成为通过对预定的部件施加外力,分隔部件(5)变形,第一物质与第二物质引起化学反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物质收纳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物质收纳器,尤其涉及收纳多个物质并在这些物质中引起化学反应的物质收纳器。
技术介绍
已知一种现有例的二氧化氯产生器,其通过在预定的药剂中散布预定的其它药剂而产生的化学反应,能够在不减少二氧化氯气体的效果的情况下抑制二氧化氯气体独特的臭气(参照专利文献1)。在现有例的二氧化氯产生器中,预先在容器内收纳溶解有第一药剂的溶剂,从该容器的外部向上述容器内放入第二药剂等,从而产生二氧化氯气体等气体。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48983号公报(JP2018-148983A)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存在想要用比现有例的二氧化氯产生器更简单的操作来产生适量的二氧化氯气体的迫切期望。这在代替二氧化氯气体或者在二氧化氯气体的基础上产生芳香剂等的情况、产生光(化学发光)的情况下也是迫切期望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搬运、设置、保管且能够用简单的操作来引起化学反应的物质收纳器。本专利技术的方案的物质收纳器具备:容器主体;分隔部件,其设于上述容器主体的内部,将上述容器主体内至少分隔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第一物质,其放入于上述第一空间;以及第二物质,其放入于上述第二空间,构成为,通过对预定的部件施加外力,上述分隔部件变形,上述第一物质与上述第二物质引起化学反应。优选物质收纳器构成为,通过上述化学反应而产生气体状物质,所产生的气体状物质通过上述容器主体的壁部向上述容器主体的外部排出。或者,优选物质收纳器构成为,伴随上述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光通过上述容器主体的壁部向上述容器主体的外部射出。优选物质收纳器还具备线状部件,该线状部件贯通上述容器主体,且一端部与上述分隔部件接合。而且,优选构成为,对上述预定的部件施加上述外力是指对在上述容器主体的外部延伸的上述线状部件进行拉拽,通过拉拽上述线状部件,上述分隔部件变形,上述第一物质与上述第二物质引起上述化学反应。优选物质收纳器构成为,通过对上述预定的部件施加上述外力,上述分隔部件破损,上述第一物质与上述第二物质引起上述化学反应。优选物质收纳器构成为,在上述分隔部件设有在上述预定的部件未受到上述外力时关闭的多个小孔,通过对上述预定的部件施加上述外力,上述分隔部件变形而上述小孔开通,上述第一物质与上述第二物质引起上述化学反应。优选物质收纳器构成为,上述分隔部件由相对于上述容器主体独立的封闭空间结构体构成,在上述容器主体内放入有上述封闭空间结构体,从而在上述封闭空间结构体内形成有上述第一空间,在上述容器主体的内部且在上述封闭空间结构体的外部形成有上述第二空间,通过对上述预定的部件施加上述外力,上述封闭空间结构体破损,上述第一物质与上述第二物质引起上述化学反应。优选物质收纳器构成为,上述分隔部件由相对于上述容器主体独立的至少两个封闭空间结构体构成,在上述容器主体内放入有上述两个封闭空间结构体,从而在各上述封闭空间结构体各自的内部形成有上述第一空间和上述第二空间,在上述容器主体的内部且在上述各封闭空间结构体的外部形成有第三空间,通过对上述预定的部件施加上述外力,各上述封闭空间结构体分别破损,上述第一物质与上述第二物质引起上述化学反应。优选构成为,上述分隔部件由两个封闭空间结构体构成,上述两个封闭空间结构体由设置在上述两个封闭空间结构体之间的封闭空间结构体支撑体支撑,在上述封闭空间结构体支撑体设有刃部和弹性部,上述刃部构成为,在为了使上述两个封闭空间结构体相互接近而对上述预定的部件施加有上述外力时,破坏上述两个封闭空间结构体各自的一部分,上述弹性部构成为,在施加了用于使上述两个封闭空间结构体相互接近的上述外力时,发挥斥力。优选构成为,上述第一药剂、上述第二药剂中的至少一方的药剂是使用贯通上述容器主体的壁部的注射针向上述第一空间、上述第二空间的至少一方的空间供给的药剂,在从上述容器主体的壁部拔出上述注射针时,形成于上述容器主体的壁部的小孔因上述容器主体的壁部的弹性而闭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式,起到能够提供一种容易搬运、设置、保管且能够用简单的操作来引起化学反应的物质收纳器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物质收纳器的俯视图,图1(b)是图1(a)的IB-IB剖视图,图1(c)是示出图1的(b)的IC部的变形例的图。图2(a)、图2(b)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物质收纳器的动作的图。图3(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物质收纳器的分隔部件的展开图,图3(b)是其立体图。图4(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物质收纳器的分隔部件的展开图,图4(b)是其主视图。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物质收纳器的分隔部件的主视图。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物质收纳器的主视图。图7(a)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物质收纳器的俯视图,图7(b)是图7(a)的VIIB-VIIB剖视图,图7(c)是图7(b)的VIIC部的放大图。图8(a)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物质收纳器的剖视图,图8(b)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物质收纳器的剖视图,图8(c)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物质收纳器的剖视图。图9(a)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物质收纳器的俯视图,图9(b)是图9(a)的IXB-IXB剖视图,图9(c)是图9(b)的IXC部的放大图。图10(a)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物质收纳器的俯视图,图10(b)是图10(a)的XB-XB剖视图。图11(a)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物质收纳器的俯视图,图11(b)是图11(a)的XIB-XIB剖视图。图12(a)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物质收纳器的俯视图,图12(b)是图12(a)的XIIB-XIIB剖视图,图12(c)是图12(b)的XIIC向视图。图13(a)是第六实施方式的物质收纳器的剖视图,图13(b)是图13(a)的XIIIB向视图,图13(c)是图13(a)的XIIIC向视图。图14(a)是第六实施方式的物质收纳器的分隔部件破损部的剖视图,图14(b)是图14(a)的XIVB向视图,图14(c)是图14(a)的XIVC向视图。图15(a)是第七实施方式的物质收纳器的剖视图,图15(b)是图15(a)的XVB向视图,图15(c)是图15(a)的XVC向视图。图16(a)是第八实施方式的物质收纳器的剖视图,图16(b)是图16(a)的XVIB向视图,图16(c)是图16(a)的XVIC向视图。图17(a)是示出第八实施方式的物质收纳器的分隔部件破损部和封闭空间结构体的图,是图16(a)的XVIIA部的未作为剖视图的部分的放大图,图17(b)是图17(a)的XVIIB-XVIIB剖视图,图17(c)是图17(a)的XVIIIC向视图。图18(a)是第九实施方式的物质收纳器的剖视图,图18(b)是图18(a)的XVIIIB向视图,图18(c)是图18(a)的XVIIIC向视图。图19(a)是第十实施方式的物质收纳器的主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物质收纳器,其特征在于,具备:/n容器主体;/n分隔部件,其设于上述容器主体的内部,将上述容器主体内至少分隔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n第一物质,其放入于上述第一空间;以及/n第二物质,其放入于上述第二空间,/n构成为,通过对预定的部件施加外力,上述分隔部件变形,上述第一物质与上述第二物质引起化学反应。/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90104 JP 2019-0000941.一种物质收纳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容器主体;
分隔部件,其设于上述容器主体的内部,将上述容器主体内至少分隔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
第一物质,其放入于上述第一空间;以及
第二物质,其放入于上述第二空间,
构成为,通过对预定的部件施加外力,上述分隔部件变形,上述第一物质与上述第二物质引起化学反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质收纳器,其特征在于,
通过上述化学反应而产生气体状物质,所产生的气体状物质通过上述容器主体的壁部向上述容器主体的外部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质收纳器,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伴随上述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光通过上述容器主体的壁部向上述容器主体的外部射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质收纳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线状部件,该线状部件贯通上述容器主体,且一端部与上述分隔部件接合,
对上述预定的部件施加上述外力是指对在上述容器主体的外部延伸的上述线状部件进行拉拽,
构成为,通过拉拽上述线状部件,上述分隔部件变形,上述第一物质与上述第二物质引起上述化学反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质收纳器,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通过对上述预定的部件施加上述外力,上述分隔部件破损,上述第一物质与上述第二物质引起上述化学反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质收纳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分隔部件设有在上述预定的部件未受到上述外力时关闭的多个小孔,
构成为,通过对上述预定的部件施加上述外力,上述分隔部件变形而上述小孔开通,上述第一物质与上述第二物质引起上述化学反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质收纳器,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原田士郎山手哲郎板东望日原刚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乐美加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