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晓燕专利>正文

一种落水自救型公交车车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9839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7 14: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落水自救型公交车车窗,包括窗框和玻璃材质的窗体,所述窗体的四周嵌设在窗框内,所述窗框位于窗体两个角处的下方位置均开设有一个破窗槽,所述窗框位于破窗槽下方的位置开设有一个U型腔,所述U型腔的两端端正好位于窗体的两侧位置,所述U型腔内设置有破窗装置。优点在于:本发明专利技术当出现公交车落水时,车体在自身极大重力的作用下将向水深处移动,滑板受水压作用向连接口的方向滑动,水将从单向导水管流行U型腔内,金属钠块在遇到水后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一方面生成氢气,另一方面产生大量的热,利用这部分热量对窗台玻璃进行加热时玻璃脆化,提高窗体的破碎成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落水自救型公交车车窗
本专利技术涉及公交车安全
,尤其涉及一种落水自救型公交车车窗。
技术介绍
公交车又称巴士,是在城市道路上循固定路线,有或者无固定班次时刻,承载旅客出行的机动车辆,一般外形为方型,有窗,设置座位,在早起,公交车上的窗户通过推拉可以关闭和开启,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公交车中多数配备了空调系统,因此很多公交车辆改造成了密封结构的窗体形式。密封窗具有制造工艺简单,节约成本,密封效果好,并且方便使用空调的优势,然而在出现紧急状态特别是落水问题时,虽然公交车内设置有安全锤,由于落水后水压较大,且乘客慌乱无法有效快速地将窗体击碎从而进行逃生,使得浪费了落水前几分钟宝贵的自救时间;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落水自救型公交车车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落水自救型公交车车窗。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落水自救型公交车车窗,包括窗框和玻璃材质的窗体,所述窗体的四周嵌设在窗框内,所述窗框位于窗体两个角处的下方位置均开设有一个破窗槽,所述窗框位于破窗槽下方的位置开设有一个U型腔,所述U型腔的两端端正好位于窗体的两侧位置,所述U型腔内设置有破窗装置。在上述的一种落水自救型公交车车窗中,所述破窗装置包括固定盒,所述固定盒固定在U型腔位于破窗槽下方的腔壁上,所述固定盒内密封滑动连接有一块活塞板,所述活塞板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一根竖直的滑杆,所述滑杆的上端贯穿固定盒的盒壁延伸至破窗槽内,所述滑杆位于破窗槽内一端固定连接有锥头,所述固定盒的底部开设有导气口,所述导气口处设置有压力阀。在上述的一种落水自救型公交车车窗中,所述窗框的外壁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槽壁上开设有连接口与U型腔连通,所述凹槽密封滑动连接有一块滑板,所述滑板靠近连接口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根弹簧,两根所述弹簧的远离滑板的一端与连接口一侧的槽壁固定连接,所述凹槽位于槽口处的槽壁上固定连接有限位块。在上述的一种落水自救型公交车车窗中,所述U型腔的底部设置有金属钠块或粉末,所述凹槽靠近连接口的底部槽壁上设置有单向导水管与U型腔连通,所述单向导水管内设置有单向阀。在上述的一种落水自救型公交车车窗中,所述U型腔的两端腔壁上各嵌设有一个导热块与窗体接触连接。在上述的一种落水自救型公交车车窗中,所述窗框位于窗体的两侧各开设有一个密封槽,每个所述密封槽内密封滑动连接有压板,每块所述压板位于窗体的一侧胶合有密封条,所述密封条远离压板的一侧与窗体相抵,每个所述密封槽位于密封条的一侧底部槽壁开设有连通口与U型腔连通,所述连通口内设置有干燥网。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专利技术在正常状态下公交车行驶时,车辆两侧的空气流速较快,根据伯努利原理,凹槽的外侧将产生负压空间拉动滑板向滑动,使得U型腔和密封槽内的体积空间增大,压板受负压的关系朝窗体方向滑动,进一步压缩密封条,使密封条与窗体的接触面积增大同时贴合得更为紧密,从而增加车窗的密封性,使车内空调的效果更好,进一步起到省电的作用;2、本专利技术当出现公交车落水时,车体在自身极大重力的作用下将向水深处移动,滑板受水压作用向连接口的方向滑动,水将从单向导水管流行U型腔内,金属钠块在遇到水后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一方面生成氢气,另一方面产生大量的热,利用这部分热量对窗台玻璃进行加热时玻璃脆化,提高窗体的破碎成功率;3、本专利技术在U型腔内的气压超过导气口处的压力阀阈值后,压力阀开启,高压气体将瞬间进入固定盒内,推动活塞板迅速滑动,使锥头具有较大的冲击力撞击窗体底部,使玻璃窗被瞬间击碎,使乘客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逃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落水自救型公交车车窗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落水自救型公交车车窗的A处放大示意图。图中:1窗框、2窗体、3破窗槽、4U型腔、5固定盒、6活塞板、7滑杆、8锥头、9导气口、10凹槽、11连接口、12滑板、13弹簧、14限位块、15单向导水管、16密封槽、17密封条、18压板、19连通口、20导热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仅处于说明性目的,而不是想要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参照图1-2,一种落水自救型公交车车窗,包括窗框1和玻璃材质的窗体2,窗体2的四周嵌设在窗框1内,窗框1位于窗体2两个角处的下方位置均开设有一个破窗槽3,利用玻璃窗体2角落处强度最弱,在危机时更易击碎的特点,窗框1位于破窗槽3下方的位置开设有一个U型腔4,U型腔4的两端端正好位于窗体2的两侧位置,U型腔4内设置有破窗装置。破窗装置包括固定盒5,固定盒5固定在U型腔4位于破窗槽3下方的腔壁上,固定盒5内密封滑动连接有一块活塞板6,活塞板6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一根竖直的滑杆7,滑杆7的上端贯穿固定盒5的盒壁延伸至破窗槽3内,滑杆7位于破窗槽3内一端固定连接有锥头8,固定盒5的底部开设有导气口9,导气口9处设置有压力阀。窗框1的外壁上开设有凹槽10,凹槽10的内槽壁上开设有连接口11与U型腔4连通,凹槽10密封滑动连接有一块滑板12,滑板12靠近连接口1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根弹簧13,两根弹簧13的远离滑板12的一端与连接口11一侧的槽壁固定连接,凹槽10位于槽口处的槽壁上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4,U型腔4的底部设置有金属钠块或粉末,金属钠在遇水会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凹槽10靠近连接口11的底部槽壁上设置有单向导水管15与U型腔4连通,单向导水管15内设置有单向阀。U型腔4的两端腔壁上各嵌设有一个导热块20与窗体2接触连接。窗框1位于窗体2的两侧各开设有一个密封槽16,每个密封槽16内密封滑动连接有压板18,每块压板18位于窗体2的一侧胶合有密封条17,密封条17远离压板18的一侧与窗体2相抵,每个密封槽16位于密封条17的一侧底部槽壁开设有连通口19与U型腔4连通,连通口19内设置有干燥网,防止潮气和氧气从密封槽16进入U型腔4内影响金属钠块或粉末的质量。本专利技术中,在正常状态下公交车行驶时,由于车速关系,车辆两侧的空气流速较快,根据伯努利原理,凹槽10的外侧将产生负压空间,滑板12将移动至最凹槽10的最外侧位置,使得U型腔4和密封槽16内的体积空间增大,压强减少压板18受负压的关系朝窗体2方向滑动,进一步压缩密封条17,使密封条17与窗体2的接触面积增大同时贴合得更为紧密,从而增加车窗的密封性,使车内空调的效果更好,进一步起到省电的作用。当出现公交车落水时,车体在自身极大重力的作用下将向水深处移动,滑板12受水压作用向连接口11的方向滑动,水将从单向导水管15流行U型腔4内,金属钠块在遇到水后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一方面生成氢气,另一方面产生大量的热,由于单向导水管15的进水量较小,U型腔4内因氢气产生而体积增大,同时热量通过导热块20对窗台1玻璃进行加热时玻璃脆化,在U型腔4内的气压超过导气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落水自救型公交车车窗,包括窗框(1)和玻璃材质的窗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窗体(2)的四周嵌设在窗框(1)内,所述窗框(1)位于窗体(2)两个角处的下方位置均开设有一个破窗槽(3),所述窗框(1)位于破窗槽(3)下方的位置开设有一个U型腔(4),所述U型腔(4)的两端端正好位于窗体(2)的两侧位置,所述U型腔(4)内设置有破窗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落水自救型公交车车窗,包括窗框(1)和玻璃材质的窗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窗体(2)的四周嵌设在窗框(1)内,所述窗框(1)位于窗体(2)两个角处的下方位置均开设有一个破窗槽(3),所述窗框(1)位于破窗槽(3)下方的位置开设有一个U型腔(4),所述U型腔(4)的两端端正好位于窗体(2)的两侧位置,所述U型腔(4)内设置有破窗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落水自救型公交车车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破窗装置包括固定盒(5),所述固定盒(5)固定在U型腔(4)位于破窗槽(3)下方的腔壁上,所述固定盒(5)内密封滑动连接有一块活塞板(6),所述活塞板(6)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一根竖直的滑杆(7),所述滑杆(7)的上端贯穿固定盒(5)的盒壁延伸至破窗槽(3)内,所述滑杆(7)位于破窗槽(3)内一端固定连接有锥头(8),所述固定盒(5)的底部开设有导气口(9),所述导气口(9)处设置有压力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落水自救型公交车车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框(1)的外壁上开设有凹槽(10),所述凹槽(10)的内槽壁上开设有连接口(11)与U型腔(4)连通,所述凹槽(10)密封滑动连接有一块滑板(1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燕
申请(专利权)人:刘晓燕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