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氨法脱硫脱碳一体化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69123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7 14: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应用于含硫氧化物、CO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氨法脱硫脱碳一体化装置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环保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氨法脱除硫氧化物和CO2的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大气中的CO2、甲烷等气体,可以透过太阳短波辐射,但却能阻挡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间的长波辐射,随着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造成入射能量大于逸散能量,导致地球大气的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作温室效应(greenhouseeffect)。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化石能源使用是其主要的排放源,我国CO2排放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一,而且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局面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煤炭能源仍将是新能源调峰及能源安全的基础,我国已向世界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对排放烟气中CO2进行捕集封存和资源化,对于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应对温室效应、全球变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采用的碳捕集技术是有机胺法,但存在运行成本高、系统三废排放量大且难处理的等问题。国内外也一直积极探索新的脱碳技术,与有机胺法相比,氨法具有再生容易、运行成本低、脱碳的副产物即为重要的碳酸氢铵化肥。碳酸氢铵是一个典型的复合肥,可同时向植物提供氮肥和CO2,特别适合于无土栽培的现代农业、大棚植物生长的需要,真正实现了CO2的资源化利用,实现碳循环,可以避免碳地下储存可能造成的二次污染和CO2环境事故。与有机胺脱碳产物相比,氨吸收CO2的效率高、碳酸氢铵更容易再生,可大幅降低脱碳成本。氨法脱碳技术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也是解决温室气体的最佳方法;但氨易挥发,脱碳需在偏碱性条件下进行,造成氨逃逸量增加。如不加以解决,大量的氨逃逸,不仅造成脱碳成本的增加,也造成二次污染。专利CN104707451A报道一种氨法烟气碳捕集及合成化工产品的方法,它在烟气吸收合成装置内运行,所述烟气吸收合成装置包括烟气管路、并联的吸收塔和碳化塔、除氨塔和固液分离设备,以氨水为吸收剂捕集烟气中的CO2,并以硫酸钠为转化媒介生产碳酸钠、碳酸氢钠等化工产品。脱碳后的含氨尾气,采用简单的水洗方法脱除氨,造成大量的氨逃逸。CN201110039363.2报道了一种氨法常压捕集吸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系统及工艺,先进行脱硫,再进行脱碳,在脱硫和脱碳单元设置了多个换热器,用于控制吸收温度,同时先用高浓度氨水进行脱硫和脱碳,再用稀浓度氨水进行脱硫和脱碳,脱碳后气体直接排放,仅采用低温和低浓度氨水吸收,并不能解决氨逃逸问题,此外氨水浓度还不能太低,低浓度氨水会带入大量的水,造成脱硫产物硫酸铵和脱碳产物碳酸氢铵不能结晶。CN104874272A报道了一种集成脱硫和二氧化碳捕集的设备和方法,烟气首先经过氨法脱硫装置脱除SO2,再进入直接接触式冷却装置进行冷却降温后,进入脱碳塔进行脱碳,脱碳后气体进行氨洗涤塔,用水进行洗涤,洗涤后烟气再进入直接接触式加热装置,在喷淋接触加热过程中同步脱除一些氨。喷淋接触溶液采用接触冷却塔排出的水溶液,接触喷淋后溶液经冷却塔降温后再用于接触冷却喷淋。水洗塔的氨溶液进入脱硫塔用于脱硫,或进入汽提塔脱氨。在再生接触塔中加入酸性试剂硫酸强化氨洗涤。本方法存在以下问题,直接采用水洗,洗涤后的水返回脱硫使用,大量的水带入脱硫系统会造成脱硫副产硫铵无法塔内结晶,需进行蒸发结晶,造成投资和运行成本增加;其次采用硫酸进一步洗涤氨,会造成硫酸消耗;第三流程复杂,需要单独设置接触冷却装置、接触再热装置,投资和运行成本高。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氨法脱硫经验,开发了一种氨法脱硫脱碳一体化技术。在脱硫过程中对吸收液和/或工艺气进行降温,达到后续脱碳的温度要求;脱碳后的含氨工艺气气体首先采用脱硫循环液进行吸收,吸收后的循环溶液返回脱硫功能区脱硫,减少脱硫加氨量;进一步采用新鲜水进行洗涤脱碳后排放气,洗涤后含氨洗涤水返回脱硫功能区,作为脱硫颗粒物脱除洗涤水补水;脱硫颗粒物洗涤区产生的冷凝水通过膜分离净化后,干净水用于洗氨补充水,多余的排出装置外用。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洗涤效果好,采用酸性脱硫吸收液洗涤含氨工艺气,洗涤效果好;2、使用脱硫循环液脱除脱碳后工艺气中的氨,洗涤后脱硫循环液直接用于脱硫,简化了工艺流程,实现了脱硫脱碳一体化;3、洗涤氨后的含氨洗涤水直接用于脱硫颗粒物洗涤补水,减少了脱硫补水;4、不需要单独设置接触冷却装置,流程简单;5、冷凝水经膜分离净化后循环使用,无废水排放。6、回收得到硫酸铵和碳铵化肥,不需要将CO2回注到地下封存,真正实现了碳减排。7、不需控制脱硫功能区出口SO2到≤2ppm,脱硫功能区未脱除的硫氧化物可在脱碳装置进一步脱除,降低了脱硫装置投资及运行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开发了一种氨法脱硫脱碳一体化装置及方法,采用氨脱除硫氧化物和CO2,生成硫酸铵化肥和碳酸氢铵化肥。装置设置氨法脱硫功能区、氨法脱碳功能区,氨洗涤功能区,硫铵后处理系统及碳酸氢铵后处理系统。采用氨为脱硫和脱碳剂,气体首先进入脱硫功能区中进行脱硫,生成硫酸铵化肥,脱硫后的气体进入脱碳功能区中,脱除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铵化肥,脱碳后的气体中含有游离氨,进入氨洗涤功能区中,采用脱硫的硫酸铵溶液进行洗涤,再用水洗涤,洗涤后含氨的硫酸铵溶液和水溶液,返回脱硫塔用于脱硫的吸收剂。上述功能区,可以组合成一个塔中或多个塔中。在脱硫功能区,分成多个段,其中包括冷却浓缩降温段、吸收段、颗粒物去除段。每个段设置至少一层喷淋层,段段与之间设有允许气体通过的设备/部件。在颗粒物去除段,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喷淋洗涤采用含硫铵的高浓度溶液循环洗涤,第二部分采用含硫铵的稀溶液循环洗涤。两个部分之间设有允许气体通过的设备/部件。第一部分浓硫铵溶液浓度控制在5-40%,优选10-30%,PH控制在3-7,优选3-5.5;第二部分稀硫铵溶液浓度控制在0.02-10%,优选0.03-5%,PH控制在3-7。所述脱硫脱碳一体化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1)使用脱硫循环液脱除烟气中的部分SO2。2)使用脱碳循环液脱除工艺气中的部分CO2。3)使用脱硫循环液脱除工艺其中的部分游离氨。脱硫循环液返回脱硫装置。步骤1)和步骤2)的产品分别为硫酸铵化肥、碳酸氢铵化肥。步骤2)中CO2脱除率30-98%,优选40-80%,更优45-60%。步骤2)中工艺气气体体积流量为步骤1)的0.5-99%,优选1-70%,更优5-50%。脱硫循环液包括浓缩循环液、吸收循环液,浓缩循环液pH1-6,优选2-4.5,亚硫酸铵浓度0-0.2%,硫酸铵浓度10-60%,吸收循环液pH4.5-6.5,优选4.8-6.2,亚硫酸铵浓度0.1-3%,硫酸铵浓度10-38%。脱碳循环液pH7-11,优选8-9.5,碳酸氢铵浓度10-22%,NH3/CO2摩尔比1.8-3,优选2-2.5。脱硫吸收温度5-55℃,优选20-40℃。脱碳吸收温度5-40℃,优选10-30℃。在所述的脱硫功能区,设有冷却装置,控制脱硫后烟气温度5-55℃,优选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氨法脱硫脱碳一体化方法,采用氨脱除工艺气中硫氧化物和CO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氨法脱硫脱碳一体化方法,采用氨脱除工艺气中硫氧化物和CO2,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1)使用脱硫循环液脱除工艺气中的部分SO2;
2)使用脱碳循环液脱除工艺气中的部分CO2;和
3)使用脱硫循环液脱除工艺气中的部分游离氨,并且脱硫循环液返回脱硫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至少之一:
-产品为硫酸铵化肥和碳酸氢铵化肥;
-步骤2)中CO2脱除率为30-98%,优选40-80%,更优45-60%;
-步骤2)中工艺气气体体积流量为步骤1)中工艺气气体体积的0.5-99%,优选1-70%,更优5-5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脱硫循环液包括浓缩循环液、吸收循环液,浓缩循环液pH1-6,优选2-4.5,亚硫酸铵浓度0-0.2%,硫酸铵浓度10-60%,吸收循环液pH4.5-6.5,优选4.8-6.2,亚硫酸铵浓度0.1-3%,硫酸铵浓度10-38%。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脱碳循环液pH7-11,优选8-9.5,碳酸氢铵浓度10-22%,NH3/CO2摩尔比1.8-3,优选2-2.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脱硫吸收温度5-55℃,优选20-40℃;脱碳吸收温度5-40℃,优选10-30℃。


6.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氨法脱硫功能区、氨法脱碳功能区、氨洗涤功能区,硫铵后处理系统及碳酸氢铵后处理系统;采用氨为脱硫和脱碳剂,工艺气首先进入脱硫功能区中进行脱硫,生成硫酸铵化肥,脱硫后的工艺气进入脱碳功能区中,脱除工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铵化肥,脱碳后的工艺气中含有游离氨,进入氨洗涤功能区中,采用脱硫的循环溶液进行洗涤,再用工艺水洗涤,洗涤后含氨的脱硫溶液和工艺水溶液,返回脱硫功能区用做脱硫的吸收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氨法脱硫功能区、氨法脱碳功能区、氨洗涤功能区组合成一个塔中或多个塔中。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脱硫功能区分成多个段,其中包括冷却浓缩降温段、吸收段、颗粒物去除段,每个段设置至少一层喷淋层,段与段之间设有允许气体通过的设备/部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颗粒物去除段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喷淋洗涤采用含硫铵的高浓度溶液循环洗涤,第二部分采用含硫铵的稀溶液循环洗涤,两个部分之间设有允许气体通过的设备/部件;第一步部分浓硫铵溶液浓度控制在10-38%,优选12-30%,PH控制在2.5-7.5,优选3-5.5;第二部分稀硫铵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军罗静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新世纪江南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