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冷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8854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2: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冷头。其包括壳体、底座、传热结构以及泵,壳体设有一腔室;底座与该壳体组合以形成与该腔室分离的一作用空间,并通过一连通结构连通该腔室与该作用空间,以供工作介质流动于该腔室与该作用空间中;传热结构设于该底座的内侧;泵设于该作用空间中,以在该作用空间中驱动该工作介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水冷头具有较佳散热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冷头
本技术涉及散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冷头。
技术介绍
根据现代化需求,计算机与各种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且效能不断地提升,但在此过程中,高效能的硬件所带来的散热问题也随之而来。一般而言,计算机与各种电子装置通常会使用散热元件来进行散热,例如使用散热膏或散热片来贴附于欲散热的电子元件上,以将热吸出并逸散。然而,此种散热方式效果有限,因而发展出使用液体冷却方式的散热模块。现有的使用液体冷却方式的散热模块一般是采用冷却液来吸附热能,例如将冷却液连接至欲散热的电子元件,已受热的冷却液可往较低温处流动来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冷却液即可再流动至欲散热的电子元件来吸附热能,如此可形成一散热循环。然而,现有多个散热模块于串接时,常有冷却液产生分流而影响散热模块整体散热能力与系统均温性的情况。另外,现有散热模块也存在因泵故障而导致整体停止运作情形。另外,现有散热模块还有散热鳍片入水压力过低的问题。因此,如何提出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水冷头,为目前业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佳的散热性能水冷头。本技术的水冷头包括:壳体,其设有一腔室;底座,其与该壳体组合以形成与该腔室分离的一作用空间,并通过一连通结构连通该腔室与该作用空间,以供工作介质流动于该腔室与该作用空间中;传热结构,其设于该底座的内侧,用以将与该底座的外侧接触的热源所产生的热能传递至该作用空间内的该工作介质;以及第一泵,设于该作用空间中,以将该作用空间区隔为吸热空间及排水空间,并用以驱动该工作介质从该吸热空间流动至该排水空间。如前述的水冷头,还包括设于腔室中的第二泵,其用以驱动该工作介质从该腔室经由该连通结构流动至该吸热空间。如前述的水冷头,还包括设于该底座及该壳体之间的隔板,其用以与该壳体共同形成该腔室,其中,该第二泵设于该隔板上。如前述的水冷头,该隔板包括导流槽及该连通结构,该导流槽形成于该隔板上且其一端位于该第二泵的边缘的切线方向,该连通结构设于该导流槽的另一端并贯通该隔板。如前述的水冷头,该导流槽为由从该隔板表面凸出的侧壁所形成,或由从该隔板表面凹陷的沟槽所形成。如前述的水冷头,该隔板还包括供该第二泵设于其上的接合部及轴棒固定部,该轴棒固定部位于该接合部的中心处且用以固定该第二泵的轴棒,该接合部凹陷有十字形沟槽以导引该工作介质。如前述的水冷头,该第二泵与该十字形沟槽之间还设有环形片,且该十字形沟槽的一部分外露于该环形片及该接合部。如前述的水冷头,该环形片与该接合部为一体成形,而该第二泵与该轴棒固定部之间还设有环形麦拉片。如前述的水冷头,该隔板上还设有将该腔室隔离为至少两个空间的挡墙,且该第二泵、该导流槽、该连通结构、该接合部及该轴棒固定部同时位于该至少两个空间的一个。如前述的水冷头,该壳体还包括泵腔室及设于该泵腔室周围的环形侧壁,该泵腔室用以容置该第二泵,该环形侧壁用以于该壳体结合该隔板后,将该泵腔室与该腔室分离并流体连接该十字形沟槽及该导流槽。如前述的水冷头,该底座还包括供该第一泵设于其上的接合部及轴棒固定部,该轴棒固定部位于该接合部的中心处且用以固定该第一泵的轴棒,该接合部凹陷有多个沟槽以导引该工作介质。如前述的水冷头,该多个沟槽呈等角设置,且该多个沟槽的一个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该传热结构的延伸方向。如前述的水冷头,该第一泵与该多个沟槽之间还设有环形片。如前述的水冷头,该环形片与该接合部为一体成形,并令该多个沟槽贯通于其中,而该第一泵与该轴棒固定部之间还设有环形麦拉片。如前述的水冷头,还包括多个通道,该多个通道的其中一个连通该排水空间,且该多个通道的其他者连通该腔室。如前述的水冷头,该传热结构为多个鳍片,且该连通结构对应位于该多个鳍片的一端,该第一泵对应位于该多个鳍片的另一端。如前述的水冷头,该底座的内侧对应该传热结构的周围形成有一凹槽,其用以容置通过该连通结构流入的该工作介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水冷头具备双泵设计,除了可提高传热结构的入水压力外,还可在其中一颗泵停止运作时,另一颗泵仍可持续运转散热,降低水冷头故障机率,提升水冷头散热性能。另外,底座上具有凹槽,使得传热结构的基准面下降,鳍片可更贴近热源,降低材料热阻,提高热传效率。附图说明图1A为本技术水冷头的爆炸示意图。图1B为本技术水冷头的另一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图2A为本技术水冷头中壳体与泵的组合示意图。图2B及图2C为本技术水冷头中泵的不同视角的立体示意图。图2D为本技术水冷头中泵与隔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3及图4为本技术水冷头内冷却液的流向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水冷头的顶视图。图6A至图6C分别为图5中沿着剖线A至C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多个水冷头串接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水冷头的不同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水冷头中壳体与隔板的组合示意图。图10为图7的多个水冷头内冷却液的流向示意图。图11为图1的水冷头的不同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附图标记如下:1、1’:水冷头11、11’:底座111、111’:传热结构112、112’:凹槽113:轴棒固定部114:接合部1151、1152、1153、1151’、1152’、1153’:沟槽12:隔板121、121’:导流槽122、122’:开孔123:挡墙124、125、184:空间126:轴棒固定部127:接合部128:沟槽13:壳体131、132、133、134、131’、132’、133’、134’:通道135:机电腔室136、137:泵腔室138:环形侧壁14:盖板161、162:环形片171、172:环形麦拉片3:腔室4:作用空间41:吸热空间42:排水空间5、6:泵51:电路板52:第一磁性元件53:扇叶531:顶壁532:底盘533:间隔墙534:轴套535:轴棒536:镂空部537:肋条538:排水腔54:第二磁性元件7:管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借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而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和功效,也可借由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技术所提供的水冷头可安装于计算机主机或服务器等电子装置中,水冷头内部可充填工作介质(例如冷却液),该工作介质可吸收发热源(例如芯片或是存储器等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能,升温后的工作介质可传送至冷凝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冷头,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其设有一腔室;/n底座,其与该壳体组合以形成与该腔室分离的一作用空间,并通过一连通结构连通该腔室与该作用空间,以供工作介质流动于该腔室与该作用空间中;/n传热结构,其设于该底座的内侧,用以将与该底座的外侧接触的热源所产生的热能传递至该作用空间内的该工作介质;以及/n第一泵,其设于该作用空间中,以将该作用空间区隔为吸热空间及排水空间,并用以驱动该工作介质从该吸热空间流动至该排水空间。/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612 US 63/038,1911.一种水冷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设有一腔室;
底座,其与该壳体组合以形成与该腔室分离的一作用空间,并通过一连通结构连通该腔室与该作用空间,以供工作介质流动于该腔室与该作用空间中;
传热结构,其设于该底座的内侧,用以将与该底座的外侧接触的热源所产生的热能传递至该作用空间内的该工作介质;以及
第一泵,其设于该作用空间中,以将该作用空间区隔为吸热空间及排水空间,并用以驱动该工作介质从该吸热空间流动至该排水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头,其特征在于,该水冷头还包括设于该腔室中的第二泵,其用以驱动该工作介质从该腔室经由该连通结构流动至该吸热空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冷头,其特征在于,该水冷头还包括设于该底座及该壳体之间的隔板,其用以与该壳体共同形成该腔室,其中,该第二泵设于该隔板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冷头,其特征在于,该隔板包括导流槽及该连通结构,该导流槽形成于该隔板上且其一端位于该第二泵的边缘的切线方向,该连通结构设于该导流槽的另一端并贯通该隔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冷头,其特征在于,该导流槽为由从该隔板表面凸出的侧壁所形成,或由从该隔板表面凹陷的沟槽所形成。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冷头,其特征在于,该隔板还包括供该第二泵设于其上的接合部及轴棒固定部,该轴棒固定部位于该接合部的中心处且用以固定该第二泵的轴棒,该接合部凹陷有十字形沟槽以导引该工作介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冷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泵与该十字形沟槽之间还设有环形片,且该十字形沟槽的一部分外露于该环形片及该接合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冷头,其特征在于,该环形片与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安陈建佑叶恬利林仁豪李维陞
申请(专利权)人:春鸿电子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