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层间梁与支撑结构用的连接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7423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1: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层间梁与支撑结构用的连接机构,包括两个框架柱,两个框架柱之间设置有两个框架梁,框架柱与框架梁呈垂直设置,两个框架梁之间设置有层间梁,且层间梁位于两个框架柱之间,层间梁与框架柱呈垂直设置,层间梁正面和背面均对称设置有两个支撑梁,支撑梁呈倾斜设置,两个支撑梁之间设置有连接板,支撑梁的中部开设有开槽,连接板与开槽的内腔相互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层间梁和支撑梁相配合的设置方式,解决层间梁避让支撑对室内带来的不利影响,占用室内面积、影响夹层下的净高、影响夹层楼梯的有效宽度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层间梁与支撑结构用的连接机构
本技术涉及连接机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层间梁与支撑结构用的连接机构。
技术介绍
随着建筑行业迅速发展,不断追求建筑结构形式的安全稳定性,同时也重视建筑的经济性、美观性、多样性。支撑结构体系越来越广泛用于超高层、高烈度、大风区域。随着功能需求的增长,在新建、改建办公、住宅中,常增设夹层来满足特定功能需求,对于支撑体系结构,夹层梁的对原结构的影响不可忽略,尤其是对支撑和竖向构件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层间梁与支撑结构用的连接机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层间梁与支撑结构用的连接机构,包括两个框架柱,两个所述框架柱之间设置有两个框架梁,所述框架柱与框架梁呈垂直设置,两个所述框架梁之间设置有层间梁,且所述层间梁位于两个框架柱之间,所述层间梁与框架柱呈垂直设置,所述层间梁正面和背面均对称设置有两个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呈倾斜设置,两个所述支撑梁之间设置有连接板,所述支撑梁的中部开设有开槽,所述连接板与开槽的内腔相互配合。优选的,所述层间梁的正面和背面均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立柱,所述支撑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立柱与通孔的内腔转动穿插连接。优选的,所述立柱的一端螺纹套接有第一螺母。优选的,所述层间梁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耳板,两个所述框架柱相对一侧的中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上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耳板,两个所述第二耳板之间穿插连接有第一支撑杆。优选的,所述第一耳板与第一支撑杆转动穿插连接,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均螺纹套接有第二螺母。优选的,所述支撑梁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片,所述第三连接片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三耳板,两个所述框架柱的底部和其中一个框架梁上均固定连接有第四连接片,所述第四连接片上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第四耳板,两个所述第四耳板之间穿插连接有第二支撑杆。优选的,所述第三耳板与第二支撑杆转动穿插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两端均螺纹套接有第三螺母。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1)本技术利用层间梁和支撑梁相配合的设置方式,解决层间梁避让支撑对室内带来的不利影响,占用室内面积、影响夹层下的净高、影响夹层楼梯的有效宽度等问题;(2)本技术利用层间梁和支撑梁相配合的设置方式,解决层间梁对支撑结构的受力机理的改变,有效减小实际结构与原设计时的计算模型的差异,满足原结构的受力模式和传力路径,保持结构的安全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面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为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图1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图1中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正面结构示意图之二。图中:1、框架柱;2、框架梁;3、层间梁;4、支撑梁;5、连接板;6、开槽;7、立柱;8、第一螺母;9、第一耳板;10、第二耳板;11、第三耳板;12、第四耳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了如图1-6所示的一种层间梁与支撑结构用的连接机构,包括两个框架柱1,两个框架柱1之间设置有两个框架梁2,框架柱1与框架梁2呈垂直设置,两个框架梁2之间设置有层间梁3,且层间梁3位于两个框架柱1之间,层间梁3与框架柱1呈垂直设置。层间梁3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片,第一连接片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耳板9,两个框架柱1相对一侧的中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片,第二连接片上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耳板10,两个第二耳板10之间穿插连接有第一支撑杆,第一耳板9与第一支撑杆转动穿插连接,支撑杆的两端均螺纹套接有第二螺母。支撑梁4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片,第三连接片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三耳板11,两个框架柱1的底部和其中一个框架梁2上均固定连接有第四连接片,第四连接片上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第四耳板12,两个第四耳板12之间穿插连接有第二支撑杆,其中两个第四连接片分别连接于两个框架柱1的底部,其中两个第四连接片固定连接于其中一个框架梁2的底端,第三耳板11与第二支撑杆转动穿插连接,第二支撑杆的两端均螺纹套接有第三螺母。层间梁3正面和背面均对称设置有两个支撑梁4,支撑梁4呈倾斜设置,在弹性阶段,主体结构变形很小,支撑梁4所在子结构的变形更小,可以忽略支撑梁4与结构的变形,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层间梁3仅承担竖向荷载,荷载一般较小,对支撑梁4影响很小,可以认为不改变子结构的受力机理和传力路径,基本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层间梁3的宽度不大于支撑梁4宽度,对建筑功能布置不影响,层间梁3的高度按照计算确定,其高度不影响夹层以下的使用净高;基本满足对建筑功能需求的多样化需求。两个支撑梁4之间设置有连接板5,层间梁3的正面和背面均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立柱7,支撑梁4上开设有通孔,立柱7与通孔的内腔转动穿插连接,立柱7的一端螺纹套接有第一螺母8。支撑梁4的中部开设有开槽6,连接板5与开槽6的内腔相互配合,对于新建项目,开槽6可以在工厂预留,现场组装拼接,对于改建项目,可以焊接连接板5,一种用于层间梁3与支撑结构体系连接的节点做法,着眼于减小对主体结构影响,有效解决层间梁3避让支撑对室内带来的不利影响,如占用室内面积、影响夹层下的净高、影响夹层楼梯的有效宽度等问题,有效解决层间梁3对支撑结构的受力机理的改变,有效减小实际结构与原设计时的计算模型的差异,满足原结构的受力模式和传力路径,保持结构的安全稳定性。且图1为支撑梁4偏心支撑,图6为中心支撑,可以更好灵活对框架梁2与层间梁3进行支撑。本技术工作原理:在对层间梁3和支撑梁4进行安装时,首先将框架柱1与框架梁2之间的相对位置安装好,使得框架柱1和框架梁2组成回字形结构,然后先将层间梁3连接在两个框架柱1之间,此时框架柱1与层间梁3铰接,然后使得立柱7与支撑梁4穿插连接,然后再将第一螺母8螺纹套接在立柱7上,从而便可使得层间梁3与支撑梁4铰接,然后再将支撑梁4底部与框架柱1的底部铰接,使得支撑梁4的顶部与框架梁2铰接,从而便可实现对框架柱1、框架梁2、层间梁3和支撑梁4的安装。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层间梁与支撑结构用的连接机构,包括两个框架柱(1),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框架柱(1)之间设置有两个框架梁(2),所述框架柱(1)与框架梁(2)呈垂直设置,两个所述框架梁(2)之间设置有层间梁(3),且所述层间梁(3)位于两个框架柱(1)之间,所述层间梁(3)与框架柱(1)呈垂直设置,所述层间梁(3)正面和背面均对称设置有两个支撑梁(4),所述支撑梁(4)呈倾斜设置,两个所述支撑梁(4)之间设置有连接板(5),所述支撑梁(4)的中部开设有开槽(6),所述连接板(5)与开槽(6)的内腔相互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层间梁与支撑结构用的连接机构,包括两个框架柱(1),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框架柱(1)之间设置有两个框架梁(2),所述框架柱(1)与框架梁(2)呈垂直设置,两个所述框架梁(2)之间设置有层间梁(3),且所述层间梁(3)位于两个框架柱(1)之间,所述层间梁(3)与框架柱(1)呈垂直设置,所述层间梁(3)正面和背面均对称设置有两个支撑梁(4),所述支撑梁(4)呈倾斜设置,两个所述支撑梁(4)之间设置有连接板(5),所述支撑梁(4)的中部开设有开槽(6),所述连接板(5)与开槽(6)的内腔相互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层间梁与支撑结构用的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层间梁(3)的正面和背面均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立柱(7),所述支撑梁(4)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立柱(7)与通孔的内腔转动穿插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层间梁与支撑结构用的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7)的一端螺纹套接有第一螺母(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层间梁与支撑结构用的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守海孙要东陶涛麦浩梁安治林小鹏方园范金飞冯绍颖刘驰胡林吴学玉翁晶晶张琪赵璐吴学荐黄智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海南;4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