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轨电车扣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67300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有轨电车扣件系统,属于轨道扣件技术领域,其通过在钢轨两侧设置由轨距挡板和轨距调节板组成的轨距调节组件,利用轨距调节板上第一配合部与轨距挡板上第二配合部的对应配合,以及由轨距调节组件与轨枕的挡肩之间形成双斜面耦合结构,可以实现有轨电车轨道系统的可靠设置和钢轨轨距的快速调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轨电车扣件系统,其结构简便,设置与调节简便,维护难度低,有效了实现钢轨轨距的快速调节,保证了钢轨设置后的稳定性和轨距调节的灵活性,保证了有轨电车轨道系统设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推动了有轨电车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轨电车扣件系统
本技术属于轨道扣件
,具体涉及一种有轨电车扣件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出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有力地推动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在众多城市轨道交通形式中,新型有轨电车是一种投资成本少、建设周期短的新型城市轨道交通形式,已经在大量城市的交通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轨道交通中,扣件系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固定钢轨位置,阻止钢轨纵向和横向位移,防止钢轨倾覆,同时还能提供必要的弹性和绝缘性能。对于有轨电车而言,其扣件系统在满足低噪音、低振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成本,简化安装、维护工作。有轨电车相对国铁、地铁等轨道交通而言,虽然其速度相对较慢,但是其线路的设置情况往往更加复杂,再加上其部分线路的曲线半径较小,运行时离心力较大,故其配套的扣件系统对防止钢轨倾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钢轨的设置稳定性、调节便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有轨电车相对常规轨道交通具有其特殊性,其往往采用的是埋入式轨道结构,轨道维修、调整困难,因而要求钢轨扣件必须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少维修或免维修;而且,扣件系统在设计时应尽量减少零部件的数量,简化现场安装工作,减小养护维修工作量。目前,针对有轨电车的轨道安装,常用的扣件系统大多是弹性不分开式结构,即槽型轨直接通过螺栓道钉和道床连接,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扣件系统的生产成本。但是,从工程实践来看,现有的有轨电车扣件系统还往往存在如下问题亟待解决:(1)现有扣件系统进行轨距调节的方式往往是通过更换不同规格型号的轨距挡板(或轨距块)来实现,这种方式不仅造成扣件系统的生产设计成本较高,而且扣件系统的养护维修工作量大,更换工作复杂,极易出错;(2)现有的扣件系统一般没有针对钢轨进行防倾覆设计,有轨电车的行车安全存在一定隐患;(3)现有的扣件系统零部件数量较多,结构组合复杂,现场安装、维护的成本较高,不利于缩短有轨交通系统的建设周期。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有轨电车扣件系统,能有效简化有轨电车钢轨系统的安装、维护工作,保证扣件系统设置后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实现钢轨轨距的自调节功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有轨电车扣件系统,包括轨枕和弹性垫板,以及分设于钢轨横向两侧的轨距调节组件;所述轨枕的横向两端分别设置有楔形挡肩,两楔形挡肩的楔形壁面相对设置并相互平行;所述弹性垫板设置在所述轨枕上的两所述轨距调节组件之间;所述轨距调节组件包括轨距调节板和轨距挡板;所述轨距调节板呈楔形板状结构,其楔形面抵接所述楔形挡肩的楔形壁面,且该轨距调节板背离其楔形面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配合部;相应地,所述轨距挡板的一侧同时匹配钢轨的轨底和弹性垫板的端部,其另一侧抵接匹配所述轨距调节板,且匹配所述轨距调节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配合部,并使得两配合部可在所述轨距调节板与所述轨距挡板抵接匹配后相互配合并锁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轨距挡板匹配所述轨距调节板的一侧设置有沿纵向延伸的缺口,所述轨距调节板的一侧可嵌入该缺口并抵接该缺口的侧壁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两配合部中的一个设置为连续的齿槽结构,且与之匹配的另一个配合部设置为连续的齿部结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齿部结构的齿形横截面为梯形、三角形、矩形或者半圆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配合部设置在所述轨距调节板匹配所述缺口一端的顶面或者侧壁面上,且所述第一配合部为齿槽结构或者齿部结构;相应地,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缺口的内壁面上,且其为可与所述齿槽结构配合的齿部结构或者可与所述齿部结构配合的齿槽结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垫板沿横向的长度大于所述轨底的横向宽度,并在该弹性垫板的横向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的纵向长度不小于所述轨距挡板的纵向长度,使得所述轨距挡板抵接所述轨底的一侧可嵌入所述第一限位槽中。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垫板沿横向延伸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限位槽;相应地,在所述轨距挡板抵接轨底一侧的底部设置有沿横向延伸的防倾覆底板,所述防倾覆底板的厚度小于所述弹性垫板的厚度,并可在所述轨距挡板抵接所述轨底时嵌入所述第二限位槽。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设置有轨距指示组件;所述轨距指示组件包括对应其中一个配合部设置的轨距调节刻度板和对应另一个配合部设置的轨距指针,且所述轨距指针可在两配合部相互匹配后指示在所述轨距调节刻度板上的对应位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挡肩抵接所述轨距调节板的一侧开设有嵌设缺口,用于所述轨距调节板背离所述轨距挡板一侧的嵌入,且所述轨距调节板的楔形面抵接所述嵌设缺口的内壁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楔形面与所述楔形壁面之间设置有配合单元,其包括设置在所述楔形面上的第三配合部和设置在所述楔形壁面上的第四配合部,所述第三配合部和所述第四配合部可在所述楔形面与所述楔形壁面相互抵接后相互配合并锁定。上述改进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总体而言,通过本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有轨电车扣件系统,其通过在钢轨两侧设置由轨下垫板和轨距调节板组成的轨距调节组件,利用轨距调节板上第一配合部与轨距挡板上第二配合部的对应配合,以及由轨距调节组件与轨枕的挡肩之间形成双斜面耦合结构;利用双斜面耦合结构的对应设置,可以有效扩大轨距调节组件的轨距调节范围,实现钢轨轨距的快速调节和到位锁定,保证轨道系统设置的稳定性和调节的灵活性,简化有轨电车钢轨设置和钢轨维护的过程,降低有轨电车轨道交通系统应用的成本,推动有轨电车交通形式的应用。(2)本技术有轨电车扣件系统,其通过对应设置轨距调节组件中两配合部的具体形式,将两者设置为可快速配合、锁定的齿槽结构与齿部结构,能有效保证轨距调节组件设置、调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避免轨道交通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的位移,尤其是避免转弯半径较小位置处的轨距变化,进而确保钢轨系统设置、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3)本技术的有轨电车扣件系统,其通过配合设置在轨距挡板、轨距调节板上的轨距调节刻度板、轨距指针,使得钢轨轨距调整定位位置的可视化,在简化施工操作的同时进一步地提高该有轨电车扣件系统的调节定位的精准性,降低操作难度,有效提高施工效率。(4)本技术的有轨电车扣件系统,其通过优选弹性垫板的尺寸,并在弹性垫板的横向两端分别设置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以及在轨距挡板抵接钢轨轨底的一侧设置防倾覆底板,利用防倾覆底板与第二限位槽的对应配合和第一限位槽与轨距挡板的对应配合,可以有效实现弹性垫板和轨距挡板的纵向限位,确保各部件设置的稳定性;同时,利用防倾覆底板的对应设置,还可有效提升扣件系统在特殊情况下的刚度,避免钢轨的倾覆,保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有轨电车扣件系统,包括轨枕和弹性垫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设于钢轨横向两侧的轨距调节组件;/n所述轨枕的横向两端分别设置有楔形挡肩,两楔形挡肩的楔形壁面相对设置并相互平行;所述弹性垫板设置在所述轨枕上的两所述轨距调节组件之间;/n所述轨距调节组件包括轨距调节板和轨距挡板;所述轨距调节板呈楔形板状结构,其楔形面抵接所述楔形挡肩的楔形壁面,且该轨距调节板背离其楔形面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配合部;相应地,/n所述轨距挡板的一侧同时匹配钢轨的轨底和弹性垫板的端部,其另一侧抵接匹配所述轨距调节板,且匹配所述轨距调节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配合部,并使得两配合部可在所述轨距调节板与所述轨距挡板抵接匹配后相互配合并锁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轨电车扣件系统,包括轨枕和弹性垫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设于钢轨横向两侧的轨距调节组件;
所述轨枕的横向两端分别设置有楔形挡肩,两楔形挡肩的楔形壁面相对设置并相互平行;所述弹性垫板设置在所述轨枕上的两所述轨距调节组件之间;
所述轨距调节组件包括轨距调节板和轨距挡板;所述轨距调节板呈楔形板状结构,其楔形面抵接所述楔形挡肩的楔形壁面,且该轨距调节板背离其楔形面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配合部;相应地,
所述轨距挡板的一侧同时匹配钢轨的轨底和弹性垫板的端部,其另一侧抵接匹配所述轨距调节板,且匹配所述轨距调节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配合部,并使得两配合部可在所述轨距调节板与所述轨距挡板抵接匹配后相互配合并锁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轨电车扣件系统,其中,所述轨距挡板匹配所述轨距调节板的一侧设置有沿纵向延伸的缺口,所述轨距调节板的一侧可嵌入该缺口并抵接该缺口的侧壁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轨电车扣件系统,其中,两配合部中的一个设置为连续的齿槽结构,且与之匹配的另一个配合部设置为连续的齿部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轨电车扣件系统,其中,所述齿部结构的齿形横截面为梯形、三角形、矩形或者半圆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轨电车扣件系统,其中,所述第一配合部设置在所述轨距调节板匹配所述缺口一端的顶面或者侧壁面上,且所述第一配合部为齿槽结构或者齿部结构;
相应地,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缺口的内壁面上,且其为可与所述齿槽结构配合的齿部结构或者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红超曹钢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坤能轨道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