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绿窑变釉陶瓷制品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65951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1: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宝石绿窑变釉陶瓷制品及其制作方法,属于陶瓷制品技术领域。所述宝石绿窑变釉陶瓷制品,包括坯体和施于坯体表面的釉层,所述釉层的原料包括按照质量份数计的如下组分:高岭土70‑88份、长石5‑11份、石英2‑8份、硅酸锆1‑7份、氧化铬1‑7份。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特定的釉层原料配比和坯体原料配比,摒弃了传统的窑变釉原料繁杂的不足,并结合改良后的制作工艺,使陶瓷制品呈现窑变宝石绿的呈色效果,并使其具有仿古效果,赋予了陶瓷制品富有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同时,还提高了制品的抗热震性和机械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宝石绿窑变釉陶瓷制品及其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陶瓷制品
,具体涉及一种宝石绿窑变釉陶瓷制品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窑变釉有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艺术效果,陶瓷在窑内烧成时,因窑内煅烧过程变化,而得到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因其呈色出人意料且形态特别,故称之为“窑变”。窑变最突出的色彩有赤、青、白、黄四类,赤,即红色系,紫为红之变色,也属红色系,如:郎窑红、海棠红、祭红、胭脂红、宝石红、鸡血红、玫瑰紫、葡萄紫、火焰红、茄皮紫等。窑变从表观上来看是指产品表面呈现的一种视觉状态,该状态主要是由色的局部反差对比所体现的,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窑变釉一般以金属氧化物着色,传统窑变釉以氧化铜及氧化铁着色为多。因当釉料化学成分较多时,有利于窑变釉的产生,因此目前现有的窑变效果出彩的陶瓷釉料,其化学成分通常极为复杂,釉料组分通常就有十几种,微量元素高达四十多种。因此有必要对窑变釉进行研究,以期为陶瓷行业增砖添瓦,并改变传统窑变釉陶瓷釉料组分繁多的现状。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以上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宝石绿窑变釉陶瓷制品及其制作方法。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宝石绿窑变釉陶瓷制品,包括坯体和施于坯体表面的釉层,所述釉层的原料包括按照质量份数计的如下组分:高岭土70-88份、长石5-11份、石英2-8份、硅酸锆1-7份、氧化铬1-7份。本专利技术采用高岭土、长石、石英、硅酸锆、氧化铬作为釉层原料,其中高岭土作为釉层原料的主要组分,使釉料具有一定的粘性;在釉料中,石英是生成玻璃质的主要组分,可调节釉的熔融温度和黏度,减少釉的热膨胀系数;长石在高温下熔融,形成粘稠的玻璃熔体,可降低烧成温度,同时,熔融后的长石熔体能溶解部分高岭土分解产物和石英颗粒,可促进莫来石晶体的形成和长大,从而赋予陶瓷制品良好的力学强度和化学稳定性;硅酸锆和氧化铬的加入,并结合坯体的底色,使陶瓷制品在烧成后呈现窑变宝石绿为主,红壤土色系为底的仿古呈色效果。进一步地,所述所述釉层的原料包括按照质量份数计的如下组分:高岭土79份、长石8份、石英5份、硅酸锆4份、氧化铬4份。进一步地,所述坯体的原料包括按照质量份数计的如下组分:红壤土45-55份、氧化镧1-4份、三氧化二硼7-10份、石英5-8份、硅藻土10-15份、烧滑石8-12份。本专利技术采用红壤土、氧化镧、三氧化二硼、石英、硅藻土和烧滑石作为坯体原料,其中红壤土作为坯体原料的主要组分,使坯体具有一定的粘性与可塑性,氧化镧、三氧化二硼和石英作为复合熔剂,在烧制过程中,可增加坯体中的玻璃相量,降低陶瓷的烧成温度,并促进玻璃相中莫来石微晶的析出,提高坯体的抗冲击强度和韧性;石英作为脊性原料,对进一步调节坯料的可塑性,有利于施釉,且可缩短坯体的干燥时间并减少坯体的干燥收缩。在烧成时,石英的体积膨胀可部分抵消坯体收缩的影响,当玻璃质大量出现时,在高温下,石英可部分熔解于液相中,剩余未熔解的石英颗粒,则构成坯体的骨架。在降温过程中,温度不宜下降过快,故在烧成后期的降温阶段,采用10-15℃/min的速率降温,以防止坯体中未反应的石英因晶型转化的体积效应给坯体产生较大的应力而产生裂纹,可保证陶瓷产品的抗热震性和机械强度。更进一步地,所述坯体的原料包括按照质量份数计的如下组分:红壤土50份、氧化镧2份、三氧化二硼9份、石英7份、硅藻土13份、烧滑石10份。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上述宝石绿窑变釉陶瓷制品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按照所述重量配比,分别称取坯体原料、釉层原料;步骤二:将坯体原料、釉层原料分别进行湿法球磨,得到泥料、釉料;步骤三:将泥料定型后制得粗坯,再经利坯制得坯体;步骤四:将步骤二得到的釉料调节含水率至68%~72%,得釉水;步骤五:用步骤四得到的釉水对步骤三得到的坯体施釉,经晾干、烧成,即得所述宝石绿窑变釉陶瓷制品。进一步地,步骤二所述坯体原料进行湿法球磨时,加入坯体原料总质量30%~40%的水,球磨至过200-300目筛;所述釉层原料进行湿法球磨时,加入釉层原料总质量50%的水,球磨至过200-300目筛。进一步地,步骤五所述施釉方式为喷釉,釉层厚度为0.2-0.4mm。更进一步地,步骤五所述烧成具体为:以10-15℃/min的速率升温至750-800℃,再以20-25℃/min的速率升温至1250~1280℃,保温50~60min,再以10-15℃/min的速率降温至750-800℃,保温1~2h后,自然冷却,即得所述宝石绿窑变釉陶瓷制品。采用上述烧成方式,不仅可保证陶瓷制品呈现窑变宝石绿的呈色效果,还进一步增加了陶瓷制品的仿古效果,使陶瓷制品富有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采用特定的釉层原料配比和坯体原料配比,摒弃了传统的窑变釉原料繁杂的不足,并结合改良后的制作工艺,使陶瓷制品呈现窑变宝石绿的呈色效果,并使其具有仿古效果,赋予了陶瓷制品富有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同时,还提高了制品的抗热震性和机械强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宝石绿窑变釉陶瓷制品,包括坯体和施于坯体表面的釉层,所述所述釉层的原料包括按照质量份数计的如下组分:高岭土79份、长石8份、石英5份、硅酸锆4份、氧化铬4份。所述坯体的原料包括按照质量份数计的如下组分:红壤土50份、氧化镧2份、三氧化二硼9份、石英7份、硅藻土13份、烧滑石10份。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宝石绿窑变釉陶瓷制品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按照所述重量配比,分别称取坯体原料、釉层原料;步骤二:将坯体原料进行湿法球磨,球磨时加入坯体原料总质量30%的水,球磨至过300目筛,得泥料;将釉层原料进行湿法球磨,球磨时加入釉层原料总质量50%的水,球磨至过300目筛,得釉料;步骤三:将泥料定型后制得粗坯,再经利坯制得坯体;步骤四:将步骤二得到的釉料调节含水率至70%,得釉水;步骤五:用步骤四得到的釉水对步骤三得到的坯体喷釉,釉层厚度为0.3mm,晾干后,进行烧成,烧成时具体为:以10℃/min的速率升温至800℃,再以25℃/min的速率升温至1250℃,保温55min,再以10℃/min的速率降温至800℃,保温1h后,自然冷却,即得所述宝石绿窑变釉陶瓷制品。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宝石绿窑变釉陶瓷制品,包括坯体和施于坯体表面的釉层,所述釉层的原料包括按照质量份数计的如下组分:高岭土70份、长石5份、石英2份、硅酸锆1份、氧化铬1份。所述坯体的原料包括按照质量份数计的如下组分:红壤土45份、氧化镧1份、三氧化二硼7份、石英5份、硅藻土10份、烧滑石8份。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宝石绿窑变釉陶瓷制品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按照所述重量配比,分别称取坯体原料、釉层原料;步骤二:将坯体原料进行湿法球磨,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宝石绿窑变釉陶瓷制品,包括坯体和施于坯体表面的釉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釉层的原料包括按照质量份数计的如下组分:高岭土70-88份、长石5-11份、石英2-8份、硅酸锆1-7份、氧化铬1-7份。/n

【技术特征摘要】
1.宝石绿窑变釉陶瓷制品,包括坯体和施于坯体表面的釉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釉层的原料包括按照质量份数计的如下组分:高岭土70-88份、长石5-11份、石英2-8份、硅酸锆1-7份、氧化铬1-7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宝石绿窑变釉陶瓷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釉层的原料包括按照质量份数计的如下组分:高岭土79份、长石8份、石英5份、硅酸锆4份、氧化铬4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宝石绿窑变釉陶瓷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坯体的原料包括按照质量份数计的如下组分:红壤土45-55份、氧化镧1-4份、三氧化二硼7-10份、石英5-8份、硅藻土10-15份、烧滑石8-12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宝石绿窑变釉陶瓷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坯体的原料包括按照质量份数计的如下组分:红壤土50份、氧化镧2份、三氧化二硼9份、石英7份、硅藻土13份、烧滑石10份。


5.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宝石绿窑变釉陶瓷制品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按照所述重量配比,分别称取坯体原料、釉层原料;
步骤二:将坯体原料、釉层原料分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锦明
申请(专利权)人:德化恒瀚艺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