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人输送车。在进入到车辆的下侧并将一对车轮自地面抬起的状态下牵引车辆的无人输送车中,谋求车高的进一步降低。利用升降机(10a、10b、10c)连接顶板(8)和车身(2),以使顶板能够升降,且完全下降的状态的顶板的上表面(8b)与车身的鼓出部(2b)的上表面(2bu)成为大致相同的高度。另外,用于将车辆(Car)的前轮(Wfr、Wfl)自地面(f)抬起的升降杆(12a、12b、12c、12d)以能够在水平面内转动(摆动)的方式支承于顶板的下表面。由此,能够将顶板的高度方向上的配置抑制得较低。此外,由于升降杆未配置于顶板的上表面,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无人输送车(1)的车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人输送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配置于车辆的下方并将所述车辆的一对车轮相对于地面抬起的状态下牵引该车辆的无人输送车。
技术介绍
在日本实开昭59-12784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在车身上部具备具有支承件的升降机的无人输送车。该无人输送车进入到车辆的下侧,在将支承件压靠于与该车辆的前轮连接的下臂的状态下,升降机将车辆推起。由此,该无人输送车在自地面抬起车辆的前轮的状态下牵引该车辆。由于使用该无人输送车进行的车辆的输送方式的结构简易,因此维护性能良好。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9-1278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另外,为了使无人输送车进入到车辆下侧的受限空间中,需要将无人输送车的车高抑制得较低。但是,由于上述的公报中记载的无人输送车在车身上部具备支承件和升降机,因此车高的降低存在极限。因此,根据所牵引的车辆的种类,有可能产生难以使无人输送车进入到车辆下侧的情况。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进入到车辆的下侧并将一对车轮自地面抬起的状态下牵引车辆的无人输送车中有助于进一步降低车高的技术。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无人输送车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而采取以下手段。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无人输送车的优选方式,构成在配置于车辆的下方并将车辆的一对车轮相对于地面抬起的状态下牵引该车辆的无人输送车。该无人输送车具有:车身;驱动单元,其具有驱动轮;转动轴,其以将车身和驱动单元能够相对转动地连接的方式配置于该车身和该驱动单元之间;顶板,其配置于车身的上方;多个升降杆,其配置于地面和顶板之间;杆驱动部,其以配置于地面和顶板之间的方式支承于该顶板;以及至少一个升降机,其以能够使顶板相对于车身升降的方式连接该顶板和该车身。多个升降杆以能够以长度方向上的第1端部为支点在水平面内转动的方式支承于顶板。此外,多个升降杆具有在朝向无人输送车直行行驶时的行进方向观察时配置于左侧的第1升降杆、在朝向行进方向观察时配置于右侧的第2升降杆、在朝向行进方向观察时配置于左侧且是第1升降杆的后侧的第3升降杆、以及在朝向行进方向观察时配置于右侧且是第2升降杆的后侧的第4升降杆。杆驱动部以能够使多个升降杆转动的方式连结于该多个升降杆。此外,杆驱动部能够使第1升降杆、第2升降杆、第3升降杆及第4升降杆在第1状态与第2状态之间转动,所述第1状态是第1升降杆和第2升降杆的长度方向上的第2端部朝向行进方向并且第3升降杆和第4升降杆的长度方向上的第2端部朝向与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状态,所述第2状态是第1升降杆和第3升降杆的第2端部朝向左侧并且第2升降杆和第4升降杆的第2端部朝向右侧的状态。另外,在第2状态下,第1升降杆与第3升降杆之间的距离和第2升降杆与第4升降杆之间的距离小于一对车轮的直径。在此,本专利技术中的“配置于该车身和该驱动单元之间”优选不仅包含转动轴全部配置于车身和驱动单元之间的形式,也包含转动轴的局部配置于车身和驱动单元之间的形式。此外,本专利技术中的“配置于车身的上方”优选不仅包含顶板配置于比车身整体靠上方的位置的形式,也包含顶板配置于比车身的局部靠上方的位置的形式。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多个升降杆配置于顶板和地面之间而不是顶板的上部,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无人输送车的车高。此外,当无人输送车不牵引车辆时,由于多个升降杆变为第1状态,因此能抑制无人输送车的车宽不必要地变大。由此提高了无人输送车向车辆的下侧进入的容易性。另外,由于第2状态下的第1升降杆与第3升降杆之间的距离和第2升降杆与第4升降杆之间的距离小于一对车轮的直径,因此能够可靠地支承该一对车轮。由此,能够成为可靠地将该一对车轮自地面抬起的状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无人输送车的另一方式,无人输送车还包括限制部,该限制部能够限制多个升降杆从第2状态变为第1状态。根据本方式,当利用升降杆使左右一对车轮自地面悬空时,即使对该升降杆作用欲使该升降杆返回到第1状态的力,也能利用限制部限制升降杆变为第1状态,因此能够成为可靠地将一对车轮自地面抬起的状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无人输送车的另一方式,限制部具有第1限制板和第2限制板,所述第1限制板配置于第1升降杆的第1端部和第3升降杆的第1端部之间,且当多个升降杆变为第2状态时,该第1限制板抵接于第1升降杆的第1端部和第3升降杆的第1端部,所述第2限制板配置于第2升降杆的第1端部和第4升降杆的第1端部之间,且当多个升降杆变为第2状态时,该第2限制板抵接于第2升降杆的第1端部和第4升降杆的第1端部。根据本方式,由于当多个升降杆变为第2状态时,只是使配置于第1升降杆的第1端部和第3升降杆的第1端部之间的第1限制板抵接于第1升降杆的第1端部和第3升降杆的第1端部,并且使配置于第2升降杆的第1端部和第4升降杆的第1端部之间的第2限制板抵接于第2升降杆的第1端部和第4升降杆的第1端部,因此能够利用简易的结构防止多个升降杆意外地从第2状态变为第1状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无人输送车的另一方式,多个升降杆的第1端部具有凸轮。此外,杆驱动部具有:第1马达,其具有旋转轴;外螺纹杆,其连接于该旋转轴;以及接触件,其卡合于凸轮,并且以随着外螺纹杆的旋转而能够在该外螺纹杆上移动的方式螺纹配合于该外螺纹杆。另外,凸轮具有能够将接触件的直线运动转换为多个升降杆的转动的形状。在此,本专利技术中的“多个升降杆的长度方向上的第1端部具有凸轮”优选除了包含凸轮自身与各升降杆的第1端部设为一体的形式之外,也包含具有凸轮的构件与各升降杆的第1端部设为一体的形式。根据本方式,通过利用第1马达使外螺纹杆旋转,从而使接触件在外螺纹杆上沿着该外螺纹杆的轴线方向进行直线移动。利用凸轮将该接触件的直线运动转换为多个升降杆的转动(摆动)。这样,能简易地确保能够使多个升降杆转动为第1状态和第2状态的构造。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无人输送车的另一方式,无人输送车还包括支承于车身的脚轮。另外,在从沿着转动轴的轴线的方向的一侧观察无人输送车的情况下,顶板和车身与至少一个升降机的连接点配置于以下区域内:该区域由假想直线将即将被多个升降杆抬起的一对车轮与地面的第1接触点、脚轮与地面的第2接触点、驱动轮与地面的第3接触点连结而成。根据本方式,当将车辆的一对车轮相对于地面抬起时,能良好地抑制驱动轮、脚轮自地面悬空,因此能够稳定地将一对车轮相对于地面抬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无人输送车的另一方式,升降机具有嵌套状的起重器和以能够使该起重器伸缩的方式连接于该起重器的第2马达。根据本方式,能够利用简易的构造紧凑地实现升降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无人输送车的另一方式,车身具有用于支承转动轴的第1部分和配置于比该第1部分低的位置的第2部分。顶板配置于第2部分的上方。多个升降杆、杆驱动部及升降机支承于顶板。另外,升降机连接顶板和第2部分。根据本方式,能够简易地实现将多个升降杆、杆驱动部及升降机不配置于比顶板靠上方的位置的结构。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在进入到车辆的下侧并将一对车轮自地面抬起的状态下牵引车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人输送车,其在配置于车辆的下方并将所述车辆的一对车轮相对于地面抬起的状态下牵引该车辆,其中,/n该无人输送车具有:/n车身;/n驱动单元,其具有驱动轮;/n转动轴,其以将所述车身和所述驱动单元能够相对转动地连接的方式配置于该车身和该驱动单元之间;/n顶板,其配置于所述车身的上方;/n多个升降杆,其配置于所述地面和所述顶板之间并且在长度方向上的第1端部具有支点,以能够以该支点为中心在水平面内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顶板;/n杆驱动部,其以配置于所述地面和所述顶板之间的方式支承于该顶板,并且以能够使所述多个升降杆转动的方式连结于该多个升降杆;以及/n至少一个升降机,其以能够使所述顶板相对于所述车身升降的方式连接该顶板和所述车身,/n所述多个升降杆具有在朝向所述无人输送车直行行驶时的行进方向观察时配置于左侧的第1升降杆、在朝向所述行进方向观察时配置于右侧的第2升降杆、在朝向所述行进方向观察时配置于左侧且是所述第1升降杆的后侧的第3升降杆、以及在朝向所述行进方向观察时配置于右侧且是所述第2升降杆的后侧的第4升降杆,/n所述杆驱动部能够使所述第1升降杆、所述第2升降杆、所述第3升降杆及所述第4升降杆在第1状态与第2状态之间转动,所述第1状态是所述第1升降杆和所述第2升降杆的所述长度方向上的第2端部朝向所述行进方向并且所述第3升降杆和所述第4升降杆的所述长度方向上的第2端部朝向与所述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状态,所述第2状态是所述第1升降杆和所述第3升降杆的所述第2端部朝向所述左侧并且所述第2升降杆和所述第4升降杆的所述第2端部朝向所述右侧的状态,/n在所述第2状态下,所述第1升降杆与所述第3升降杆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第2升降杆与所述第4升降杆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一对车轮的直径。/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212 JP 2020-0211891.一种无人输送车,其在配置于车辆的下方并将所述车辆的一对车轮相对于地面抬起的状态下牵引该车辆,其中,
该无人输送车具有:
车身;
驱动单元,其具有驱动轮;
转动轴,其以将所述车身和所述驱动单元能够相对转动地连接的方式配置于该车身和该驱动单元之间;
顶板,其配置于所述车身的上方;
多个升降杆,其配置于所述地面和所述顶板之间并且在长度方向上的第1端部具有支点,以能够以该支点为中心在水平面内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顶板;
杆驱动部,其以配置于所述地面和所述顶板之间的方式支承于该顶板,并且以能够使所述多个升降杆转动的方式连结于该多个升降杆;以及
至少一个升降机,其以能够使所述顶板相对于所述车身升降的方式连接该顶板和所述车身,
所述多个升降杆具有在朝向所述无人输送车直行行驶时的行进方向观察时配置于左侧的第1升降杆、在朝向所述行进方向观察时配置于右侧的第2升降杆、在朝向所述行进方向观察时配置于左侧且是所述第1升降杆的后侧的第3升降杆、以及在朝向所述行进方向观察时配置于右侧且是所述第2升降杆的后侧的第4升降杆,
所述杆驱动部能够使所述第1升降杆、所述第2升降杆、所述第3升降杆及所述第4升降杆在第1状态与第2状态之间转动,所述第1状态是所述第1升降杆和所述第2升降杆的所述长度方向上的第2端部朝向所述行进方向并且所述第3升降杆和所述第4升降杆的所述长度方向上的第2端部朝向与所述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状态,所述第2状态是所述第1升降杆和所述第3升降杆的所述第2端部朝向所述左侧并且所述第2升降杆和所述第4升降杆的所述第2端部朝向所述右侧的状态,
在所述第2状态下,所述第1升降杆与所述第3升降杆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第2升降杆与所述第4升降杆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一对车轮的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输送车,其中,
该无人输送车还包括限制部,该限制部能够限制所述多个升降杆从所述第2状态变为所述第1状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足立龙司,
申请(专利权)人:爱知机械技术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