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式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及其充电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656694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1: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移动式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及其充电方法,系统包括承载车体、行走轮、导向轮、位移调节机构、调压机构、储能蓄电池组、充电接线端子、放电接线端子、充放电控制电路、驱动控制电路,调压机构、储能蓄电池组、充放电控制电路、驱动控制电路均嵌于承载车体内,承载车体外侧面设至少一个充电接线端子和若干放电接线端子,承载车体下端面通过调节机构与至少两个行走轮连接,位移调节机构与承载车体后端面连接,下端面与导向轮连接。其充电方法包括设备预制,设备移动定位及充电管理作业。本发明专利技术模块化程度高,可满足户外移动充电作业的需要;可有效满足不同功率充电作业需要的同时,另可对充电工作效率灵活精确调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移动式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及其充电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移动式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及其充电方法,属于充电桩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汽车保有量也大大增加,尤其新能源具有其独特的优点,环境污染小,整体车重轻,也因此收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充电也成为了一个问题,充电桩就目前来说并没有大面积普及,而且当前的充电桩均需要安装在固定的工作位置上,虽然可以满足对车辆充电作业的需要,但一方面导致当前的充电桩设备建设、维护工作成本高,难度大,极大的限制了充电桩设备的推广和普及;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在充电过程中受外部供电电路影响严重,极易因供电线路故障而导致充电桩失效,同时也无法根据车辆位置灵活调整充电桩的工作位置,严重影响了充电桩使用灵活性的同时,也导致当前充电桩无法满足电动车辆进行随时随地应急充电作业的需要,从而严重限制了充电桩的使用灵活性,同时也给新能源电动汽车的使用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全新的充电状设备及其充电方法,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上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移动式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及其充电方法,在满足不同功率充电作业需要的同时,可对充电工作效率灵活精确调整,可极大的提高了使用的灵活性和可靠性。一种可移动式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包括承载车体、行走轮、导向轮、位移调节机构、调压机构、储能蓄电池组、充电接线端子、放电接线端子、充放电控制电路、驱动控制电路,其中承载车体为横断面呈矩形的闭合腔体结构,调压机构、储能蓄电池组、充放电控制电路、驱动控制电路均嵌于承载车体内,其中调压机构、储能蓄电池组均与承载车体底部间通过调节第一滑槽滑动连接,充放电控制电路、驱动控制电路位于调压机构、储能蓄电池组上方,驱动控制电路分别与充放电控制电路、位移调节机构、调压机构电气连接,充放电控制电路另分别与充电接线端子、放电接线端子、调压机构、储能蓄电池组间电气连接,且调压机构、储能蓄电池组间另通过充放电控制电路电气连接,承载车体外侧面设至少一个充电接线端子和若干放电接线端子,承载车体下端面通过调节机构与至少两个行走轮连接,行走轮对称分布在承载车体轴线两侧,且轮轴与承载车体轴线垂直分布,位移调节机构与承载车体后端面连接,且位移调节机构下端面通过调节机构与1—2个导向轮连接,导向轮轴线与承载车体轴线垂直分布,所述调节机构另与驱动控制电路电气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调压机构包括至少一个升压变压器、一个降压变压器、若干逆变器、若干电抗器及基于IGBT的开关电路,所述升压变压器、降压变压器相互并联,并通过基于IGBT的开关电路与各充电接线端子、各逆变器、电抗器电气连接,所述逆变器间相互并联,另通过基于IGBT的开关电路与各放电接线端子电气连接,所述基于IGBT的开关电路及各逆变器均与驱动控制电路电气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储能蓄电池组包括电池承载箱、防护箱盖、蓄电池组、散热风机、隔板、导流风道、接线电极、熔断器,其中所述电池承载箱为横断面呈“凵”字形槽状结构,所述防护箱盖为横断面呈“冂”字形槽状结构,所述电池承载箱上端面与防护箱盖连接并构成闭合腔体结构,所述隔板嵌于电池承载箱内,分别与电池承载箱底部及侧壁垂直连接,并与电池承载箱侧壁滑动连接,电池承载箱内分割有至少两个独立的承载腔,每个承载腔内均设至少一组蓄电池组,所述隔板内设至少一条与电池承载箱底部平行分布的导流腔,所述导流腔一端位于电池承载箱外并与导流风道连通,所述导流腔对应的隔板侧壁上均布若干透孔,并通过透孔与电池承载箱连通,所述蓄电池组间通过导线相互混联,并通过熔断器与接线电极电气连接,所述导线及熔断器均嵌于防护箱盖内并与防护箱盖顶部下端面连接,所述接线电极下端面位于防护箱盖内并与熔断器电气连接,上端面比防护箱盖上端面高至少5毫米,并与充放电控制电路电气连接,所述散热风机与电池承载箱外表面连接,与导流风道连通并与驱动控制电路电气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位移调节机构包括承载机架、驱动电机、转台机构、操控界面、驱动手柄、万向铰链,所述承载机架为轴线与水平面垂直分布的闭合腔体结构,所述驱动电机嵌于承载机架内,且驱动电机与至少一个导向轮连接,所述操控界面至少一个并嵌于承载机架外表面,所述驱动手柄与承载机架外表面通过第二滑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滑槽与承载机架轴线平行分布,通过滑块与驱动手柄滑动连接,所述驱动手柄后端面与滑块前端面间通过棘轮机构铰接,且驱动手柄轴线与承载机架轴线呈0°—120°夹角,所述转台机构、万向铰链均若干,沿着承载机架轴线从上向下均布,且转台机构、万向铰链均与承载机架前端面连接并间隔分布,所述承载机架通过转台机构、万向铰链与承载车体后端面铰接,所述驱动电机、转台机构、操控界面分别与驱动控制电路电气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调节机构包括承载底座、液压升降柱、液压减震器、弹性铰链,其中所述承载底座为横断面呈矩形的板状结构,其上端面与弹性铰链连接并同轴分布,并通过弹性铰链与承载车体、位移调节机构下端面铰接,所述承载底座下端面通过液压升降柱与液压减震器连接并同轴分布,所述液压减震器下端面通过弹性铰链分别与行走轮及导向轮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承载车体为横断面为矩形的腔体结构,其下端面设至少一个散热风口,侧表面与调压机构、储能蓄电池组对应位置设检修门,所述承载车体内另设绝缘衬板及拖链线槽,所述绝缘衬板与承载车体内表面连接,并对承载车体内的调压机构、储能蓄电池组、充放电控制电路、驱动控制电路进行绝缘隔离,所述拖链线槽若干,与承载车体内表面连接,且承载车体内各导线均嵌于拖链线槽内。进一步的,所述的驱动控制电路包括可编程控制器、基于FPGA芯片的控制电路、PID控制电路、IGBT驱动电路、继电器电路、串口通讯电路、无线通讯电路及射频通讯电路,所述基于FPGA芯片的控制电路分别与可编程控制器、PID控制电路、IGBT驱动电路电气连接,所述可编程控制器、PID控制电路、IGBT驱动电路均与继电器电路电气连接,并通过继电器电路分别与位移调节机构、调压机构、储能蓄电池组、充放电控制电路电气连接,所述基于FPGA芯片的控制电路和可编程控制器另与串口通讯电路、无线通讯电路及射频通讯电路电气连接。一种可移动式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的充电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设备预制,首先根据待充电作业时充电功率及充电容量,设定调压机构中升压变压器、降压变压器、逆变器、电抗器的数量、设备参数、设定储能蓄电池组的电能容量,同时设定充电接线端子、放电接线端子的具体数量,并设计各电路设备的电路连接关系,然后对承载车体、行走轮、导向轮、位移调节机构、调压机构、储能蓄电池组、充电接线端子、放电接线端子、充放电控制电路、驱动控制电路进行组装,即可得到移动式充电系统;S2,设备移动定位,通过S1步骤得到成品移动式充电系统后,首先根据设备地位及运输地形、路况,调整调节机构的液压升降柱的伸缩量,并通过调整液压升降柱的伸缩量达到调整行走轮及导向轮与承载车体、位移调节机构下端面与地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移动式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车体(1)、行走轮(2)、导向轮(3)、位移调节机构(4)、调压机构(5)、储能蓄电池组(6)、充电接线端子(7)、放电接线端子(8)、充放电控制电路(9)、驱动控制电路(10),其中所述承载车体(1)为横断面呈矩形的闭合腔体结构,所述调压机构(5)、储能蓄电池组(6)、充放电控制电路(9)、驱动控制电路(10)均嵌于承载车体(1)内,其中所述调压机构(5)、储能蓄电池组(6)均与承载车体(1)底部间通过调节第一滑槽(11)滑动连接,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9)、驱动控制电路(10)位于调压机构(5)、储能蓄电池组(6)上方,且所述驱动控制电路(10)分别与充放电控制电路(9)、位移调节机构(4)、调压机构(5)电气连接,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9)另分别与充电接线端子(7)、放电接线端子(8)、调压机构(5)、储能蓄电池组(6)间电气连接,且所述调压机构(5)、储能蓄电池组(6)间另通过充放电控制电路(9)电气连接,所述承载车体(1)外侧面设至少一个充电接线端子(7)和若干放电接线端子(8),所述承载车体(1)下端面通过调节机构(19)与至少两个行走轮(2)连接,所述行走轮(2)对称分布在承载车体(1)轴线两侧,且轮轴与承载车体(1)轴线垂直分布,所述位移调节机构(4)与承载车体(1)后端面连接,且位移调节机构(4)下端面通过调节机构(19)与导向轮(3)连接,所述导向轮(3)轴线与承载车体(1)轴线垂直分布,所述调节机构(19)另与驱动控制电路(10)电气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动式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车体(1)、行走轮(2)、导向轮(3)、位移调节机构(4)、调压机构(5)、储能蓄电池组(6)、充电接线端子(7)、放电接线端子(8)、充放电控制电路(9)、驱动控制电路(10),其中所述承载车体(1)为横断面呈矩形的闭合腔体结构,所述调压机构(5)、储能蓄电池组(6)、充放电控制电路(9)、驱动控制电路(10)均嵌于承载车体(1)内,其中所述调压机构(5)、储能蓄电池组(6)均与承载车体(1)底部间通过调节第一滑槽(11)滑动连接,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9)、驱动控制电路(10)位于调压机构(5)、储能蓄电池组(6)上方,且所述驱动控制电路(10)分别与充放电控制电路(9)、位移调节机构(4)、调压机构(5)电气连接,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9)另分别与充电接线端子(7)、放电接线端子(8)、调压机构(5)、储能蓄电池组(6)间电气连接,且所述调压机构(5)、储能蓄电池组(6)间另通过充放电控制电路(9)电气连接,所述承载车体(1)外侧面设至少一个充电接线端子(7)和若干放电接线端子(8),所述承载车体(1)下端面通过调节机构(19)与至少两个行走轮(2)连接,所述行走轮(2)对称分布在承载车体(1)轴线两侧,且轮轴与承载车体(1)轴线垂直分布,所述位移调节机构(4)与承载车体(1)后端面连接,且位移调节机构(4)下端面通过调节机构(19)与导向轮(3)连接,所述导向轮(3)轴线与承载车体(1)轴线垂直分布,所述调节机构(19)另与驱动控制电路(10)电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压机构(5)包括至少一个升压变压器、一个降压变压器、若干逆变器、若干电抗器及基于IGBT的开关电路,所述升压变压器、降压变压器相互并联,并通过基于IGBT的开关电路与各充电接线端子(7)、各逆变器、电抗器电气连接,所述逆变器间相互并联,另通过基于IGBT的开关电路与各放电接线端子(8)电气连接,所述基于IGBT的开关电路及各逆变器均与驱动控制电路(10)电气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能蓄电池组(6)包括电池承载箱(61)、防护箱盖(62)、蓄电池组(63)、散热风机(64)、隔板(65)、导流风道(66)、接线电极(67)、熔断器(68),所述电池承载箱(61)上端面与防护箱盖(62)连接并构成闭合腔体结构,所述隔板(65)嵌于电池承载箱(61)内,分别与电池承载箱(61)底部及侧壁垂直连接,并与电池承载箱(61)侧壁滑动连接,所述电池承载箱(61)内分割有至少两个独立的承载腔(69),每个承载腔(69)内均设至少一组蓄电池组(63),所述隔板(65)内设至少一条与电池承载箱(61)底部平行分布的导流腔(601),所述导流腔(601)一端位于电池承载箱(61)外并与导流风道(66)连通,所述导流腔(601)对应的隔板(65)侧壁上均布若干透孔(602),并通过透孔(602)与电池承载箱(61)连通,所述蓄电池组(63)间通过导线相互混联,并通过熔断器(68)与接线电极(67)电气连接,所述导线及熔断器(68)均嵌于防护箱盖(62)内并与防护箱盖(62)顶部下端面连接,所述接线电极(67)下端面位于防护箱盖(62)内并与熔断器(68)电气连接,并与充放电控制电路(9)电气连接,所述散热风机(64)与电池承载箱(61)外表面连接,与导流风道(66)连通并与驱动控制电路(10)电气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位移调节机构(4)包括承载机架(41)、驱动电机(42)、转台机构(43)、操控界面(44)、驱动手柄(45)、万向铰链(46),所述承载机架(41)为轴线与水平面垂直分布的闭合腔体结构,所述驱动电机(42)嵌于承载机架(41)内,且驱动电机(42)与至少一个导向轮(3)连接,所述操控界面(44)至少一个并嵌于承载机架(41)外表面,所述驱动手柄(45)与承载机架(41)外表面通过第二滑槽(47)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滑槽(47)与承载机架(41)轴线平行分布,通过滑块与驱动手柄(45)滑动连接,所述驱动手柄(45)后端面与滑块前端面间通过棘轮机构铰接,且驱动手柄(45)轴线与承载机架(41)轴线呈0°—120°夹角,所述转台机构(4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海霞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泰晟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