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术中俯卧位头面部支撑及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653276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1: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术中俯卧位头面部支撑及保护装置,所述术中俯卧位头面部支撑及保护装置包括:面部保护罩(1)、头面部支撑架(2)。所述面部保护罩(1)包括透气接触层(101)、充气层(102)、充气填充层(103)、第一充气管路(104)、第二充气管路(105)、气泵(106);头面部支撑架(2)位于面部保护罩(1)下方,并与面部保护罩(1)形状匹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术中俯卧位头面部支撑及保护装置,不仅可以避免术中俯卧位导致的气道堵塞、颜面皮肤及五官部的压迫、缺血与损伤,还能通过改变支撑角度,借助充气装置对颜面部的接触压力进行调节,保障俯卧位的安全性,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与就医体验,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术中俯卧位头面部支撑及保护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术中俯卧位头面部支撑及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临床实践中,大部分手术采取仰卧位,勿需对患者头面部进行特殊保护与处理。然而,对于某些特殊手术(如脊柱外科手术、后颅窝开颅手术等),则要求术中始终保持头面部朝下的俯卧姿势,有些甚至长达数小时。长时间的俯卧位可使身体的负重及支点发生变化,容易导致循环呼吸障碍及皮肤压伤等并发症;若术中体位摆放不当且头面部无额外保护措施下,则会导致头颈部移位、气道阻塞,特别是全麻状态,头颈部关节肌肉松弛,眼耳口鼻及面颊部处于持续受压状态,更易导致五官压伤、呼吸道损伤及头面部皮肤压疮等并发症。为解决上述问题,有部分厂商或研究人员提出了通过U型气垫的方式进行患者头面部的支撑与保护。在手术时对通过充气泵对气垫进行充气,将头面部置于充气气垫上,通过U型气垫的中空空间防止呼吸通堵塞,保证呼吸道的通畅。然而,由于俯卧位下头部处于悬空状态,且经过深度麻醉,头部自然下垂,头部的血液流通不畅,不能及时对大脑进行供氧,使得患者头部容易出现缺氧的情形;此外,由于这种气垫需要保持密封,气密的气垫长时间与患者面部的固定部位接触,导致患者面部接触部位不透气,长时间压迫外加汗液累积等容易导致患者皮肤受损,术后颜面部出现浮肿、麻木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术中俯卧位头面部支撑及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面部保护罩、头面部支撑架;所述面部保护罩包括:透气接触层、充气层、充气填充层、第一充气管路、第二充气管路、气泵,其中,所述透气接触层由多孔柔性透气材料制成;所述头部支撑架的前端与面部保护罩的整体形状匹配,用于支撑并固定所述面部保护罩,后端固定安装在手术床上;所述头面部支撑架与所述面部保护罩之间设置所述充气层和所述充气填充层;所述充气层呈U型构造,内部中空,在所述U型构造中,具有多个填充孔;充气填充层的形状与所述充气层匹配,并且上表面具有多个柱状凸起部分,所述柱状凸起的形状与所述充气层的网状结构中的填充孔对应,并伸入相应填充孔内,形成U型的上下嵌套结构;所述第一充气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充气层相连通,第二端连接至所述气泵的第一输出;第二充气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充气填充层相连通,第二端连接至所述气泵的第二输出,所述气泵的第一输出和第二输出的输出气压可调。在一种优选实现方式中,所述气泵以预定时间间隔交替地通过第一充气管路和第二充气管路为充气层和充气填充层进行充气。在另一种优选实现方式中,所述充气层的上表面总面积与所述充气填充层的柱状凸起的上表面总面积相等。在另一种优选实现方式中,透气接触层下方设置通气沟道。在另一种优选实现方式中,下层的充气填充层的突起在充气后略高于充气层充气后的高度。在另一种优选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压力传感器和无线通信模块,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面部保护罩的下方,用于监测患者面部与面部支撑及保护装置之间的压力值,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与所述压力传感器进行通信连接,用于对外发送所测压力值。在另一种优选实现方式中,所述气泵与一Y型管相连通,所述Y型管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充气管路和所述第二充气管路,以便通过气泵分别为所述充气层和所述充气填充层充气,所述第一充气管路和第二充气管路上分别设置电控阀门,用于对充气情况进行控制。本技术的术中俯卧位头面部支撑及保护装置,不仅可以避免俯卧位期间患者头面部的固定部位持续受压问题,减轻乃至消除患者长期压迫导致的麻木、水肿及压疮等问题,还能够为患者提供通风、透气的接触体验,提高俯卧位的安全性与患者的舒适度,避免俯卧位导致的次生问题。在优选实现方式中,本技术的俯卧位头面部支撑及保护装置,通过机械装置调节支撑角度,可以进一步减少由于长时间俯卧位带来气道不畅问题,避免头部缺氧的情形;同时采用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颜面部压力数值变化,通过充气系统对接触压力进行及时调节,防止俯卧位造成的五官软组织压伤及颜面部皮肤压疮等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术中俯卧位头面部支撑及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术中俯卧位头面部支撑及保护装置中表面构造的放大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俯卧位头面部支撑装置中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3中俯卧位头面部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增加了压力传感器和无线传输模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其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但并不因此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限制在实施例描述的范围之中。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术中俯卧位头面部支撑及保护装置包括:面部保护罩1、头面部支撑架2,所述面部保护罩1包括透气接触层101、充气层102、充气填充层103、第一充气管路104、第二充气管路105、气泵106。透气接触层101由多孔柔性透气材料制成。优选地,透气接触层下方设置通气沟道。头部支撑架2一端用于支撑并固定面部保护罩1,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手术床上或者单独为其配置一个支架或基座,支撑架2前端与面部保护罩的整体形状匹配,设置于面部保护罩下端,用于支撑充气填充层和充气层。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充气层102呈U型构造,内部中空,类似U型气垫。在U型构造中,具有多个填充孔。图1是从U型面部保护层的后部看去的各层结构,为了便于理解,下方画出了V型的支架,但是实际使用中,支架的形状和设置的方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如图2所示,从上向下看去,充气层的整体为U型,但U型内部呈网状构造。也就是说,充气层102充满气后并为完整的U型,其U型的内部具有多个圆形的填充孔。U型部分的宽窄和中间夹缝的尺寸可根据不同脸型进行调整,分成大、中、小等型号。U型中空部分为人工气道及患者口鼻呼吸提供空间,外侧部分用于支撑患者头面部。充气填充层103的整体形状也为U型,但是其U型构造的上表面具有多个柱状凸起部分,这些柱状凸起的形状与充气层102的网状结构中的填充孔对应,并伸入填充孔内,进而充气层102和充气填充层103形成U型的上下嵌套结构,下层的充气填充层103的突起伸入上层充气层102的填充孔内。优选地,充气层102的面积与相应填充孔的面积大体相等。下层的充气填充层103的突起在充气后略高于充气层102充气后的高度。第一充气管路104的第一端在充气层102的下部或侧部与其相连通,第二端连接至所述气泵106。第二充气管路105的第一端在充气填充层103的下部或侧部与其相连通,第二端连接至所述气泵106。可以通过Y型管分别连接两个充气管路以便通过气泵分别为充气层102和充气填充层103充气。第一充气管路104和第二充气管路105上分别设置电控阀门,电控阀门可以分别控制两个支路的通气流量,以便对充气情况进行控制。优选地,充气层102和充气填充层103上分别设置第一排气口(排气阀)107、第二排气口(排气阀)108,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术中俯卧位头面部支撑及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面部保护罩(1)、头面部支撑架(2);/n所述面部保护罩(1)包括:透气接触层(101)、充气层(102)、充气填充层(103)、第一充气管路(104)、第二充气管路(105)、气泵(106),其中,所述透气接触层(101)由多孔柔性透气材料制成;/n所述头面部支撑架(2)的前端与面部保护罩的整体形状匹配,用于支撑并固定所述面部保护罩(1),后端固定安装在手术床上;/n所述头面部支撑架(2)与所述面部保护罩(1)之间设置所述充气层(102)和所述充气填充层(103);/n所述充气层(102)呈U型构造,内部中空,在所述U型构造中,具有多个填充孔;充气填充层(103)的形状与所述充气层(102)匹配,并且上表面具有多个柱状凸起部分,所述柱状凸起的形状与所述充气层(102)的网状结构中的填充孔对应,并伸入相应填充孔内,形成U型的上下嵌套结构;/n所述第一充气管路(104)的第一端与所述充气层(102)相连通,第二端连接至所述气泵(106)的第一输出;第二充气管路(105)的第一端与所述充气填充层(103)相连通,第二端连接至所述气泵(106)的第二输出,所述气泵的第一输出和第二输出的输出气压可调;/n所述气泵(106)以预定时间间隔交替地通过第一充气管路和第二充气管路为充气层(102)和充气填充层(103)进行充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术中俯卧位头面部支撑及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面部保护罩(1)、头面部支撑架(2);
所述面部保护罩(1)包括:透气接触层(101)、充气层(102)、充气填充层(103)、第一充气管路(104)、第二充气管路(105)、气泵(106),其中,所述透气接触层(101)由多孔柔性透气材料制成;
所述头面部支撑架(2)的前端与面部保护罩的整体形状匹配,用于支撑并固定所述面部保护罩(1),后端固定安装在手术床上;
所述头面部支撑架(2)与所述面部保护罩(1)之间设置所述充气层(102)和所述充气填充层(103);
所述充气层(102)呈U型构造,内部中空,在所述U型构造中,具有多个填充孔;充气填充层(103)的形状与所述充气层(102)匹配,并且上表面具有多个柱状凸起部分,所述柱状凸起的形状与所述充气层(102)的网状结构中的填充孔对应,并伸入相应填充孔内,形成U型的上下嵌套结构;
所述第一充气管路(104)的第一端与所述充气层(102)相连通,第二端连接至所述气泵(106)的第一输出;第二充气管路(105)的第一端与所述充气填充层(103)相连通,第二端连接至所述气泵(106)的第二输出,所述气泵的第一输出和第二输出的输出气压可调;
所述气泵(106)以预定时间间隔交替地通过第一充气管路和第二充气管路为充气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宜衡贺李娴胡啸玲
申请(专利权)人: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