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林下种植育苗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4924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1: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三七种植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林下种植育苗结构,包括种植槽和悬挂在种植槽中的种植单元;种植单元包括若干种植子单元,种植子单元包括若干种植盒和用于悬挂种植盒的挂杆;所述种植盒上部开口,且种植盒的内表面设有指示框,所述指示框距种植盒的上表面的距离为1.5‑2.5cm。本方案解决了三七幼苗移栽的时候其根部易受损伤的技术问题,可以应用于林下三七种植的前期育苗的实践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林下种植育苗结构
本技术涉及三七种植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林下种植育苗结构。
技术介绍
三七是一种名贵中药材,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现在三七被大规模人工种植,其中,林下种植三七是一种较为适合三七生长的种植模式。为了增加种植的成功率,通常的做法是先育苗,再进行大规模林下种植。育苗的过程是将三七种子培育成三七幼苗,然后将三七幼苗移栽到指定地点。但是,在完成三七幼苗培育后将三七幼苗从土壤中取出的过程中,三七幼苗的根很容易受到损伤,这就大大影响了三七移栽的成功率。亟需一种便于三七育苗和育苗移栽的工具,以增加三七栽培的成功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意在提供一种林下种植育苗结构,解决了三七幼苗移栽的时候其根部易受损伤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林下种植育苗结构,包括种植槽和悬挂在种植槽中的种植单元;所述种植单元包括若干种植子单元,种植子单元包括若干种植盒和用于悬挂种植盒的挂杆;所述种植盒上部开口,且所述种植盒的内表面设有水平设置的指示框,所述指示框距种植盒的上表面的距离为1.5-2.5cm。本方案的使用方法、原理及优点是:在本方案中种植盒用于种植单棵三七幼苗,在幼苗长成值可移栽水平的时候,可直接将种植盒从种植槽中取出,而不用直接将三七幼苗从土壤中取出。这样的操作方式避免了取幼苗的过程中三七幼苗的根部受到严重伤害的情况发生,提高了移栽的成功率。另外,指示框的设置可保证三七种子的种植深度为1.5-2.5cm。进行三七种子播种的时候,在种植槽和种植盒中注入土壤。种植槽中的土壤的高度和种植盒的上表面齐平,种植盒中土壤的高度与指示框的下表面齐平。接下来在种植盒中放入三七种子,然后继续在种植盒中注入土壤,直至土壤和种植盒的上表面齐平。三七种子种植的深度以1.5-2.5cm为宜,种子种植的深度过深和过浅都不好,需要深度适当。在适当的播种深度下,种子才能更好地吸水膨胀,对种子发芽及幼苗出土有利。若播种过深,种子发芽慢,出苗晚,幼苗细弱,甚至无力出土,造成烂种。播种过浅,土壤上层水分储藏量有限,种子不能充分吸收土壤的水分,造成幼芽死亡。综上所述,本方案的林下种植育苗结构可以实现:在育苗完成后更容易地将三七幼苗取出且对三七根部造成较小的损伤;还可以对三七种子播种的深度进行指示和限定,更有助于三七种子的萌发。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种植盒由侧板和底板围合形成,侧板和底板的中部均设有方形窗口,所述方形窗口中固定有网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网片的设置可保证种植盒内部(以及内部的土壤)和种植槽(以及土壤)连通。种植盒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连通,为三七幼苗的生长提供一个相对较大的土壤环境,更有利于三七幼苗生长。例如,在对三七幼苗浇水和施加营养液的时候,不能保证每个种植盒中施加的水或者营养液的量都一致。但是由于土壤是连通的,水分子或者营养分子可以在土壤中一定程度的流动和分配,从而确保了三七幼苗接收到的水或营养物质相对一致,进而确保三七幼苗的生长状态相对一致,不会出现有些幼苗缺少营养,有些幼苗营养过剩的情况。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挂杆包括第一挂杆和第二挂杆;所述侧板包括相互平行且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上均设有挂钩;第三侧板上的挂钩用于挂在第一挂杆上,第四侧板上的挂钩用于挂在第二挂杆上。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挂杆和第二挂杆分别位于种植盒的左右两侧,可实现对种植盒更为稳定的悬挂。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种植盒的内部设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的深度为6-8cm,长为5cm,宽为5cm。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转移三七幼苗的时候,通常是在播种之后的4-5月之后,由于种植盒的内径是5×5cm,且三七种子是种植到了指示框的位置(高于底板所在的位置),三七幼苗的根部在移栽时不会长出种植盒外部(或者说很少量的根会长出种植盒外部)。所以将种植盒从种植槽中取出的过程不会伤及三七幼苗的根部(或者三七根部的损伤小),可提高移植的成功率。本方案没有直接把种植盒的内部的容纳空间的深度设置成1.5-2.5cm,而是在种植盒内部设置了指示框,是因为种子萌发之后,植株的茎叶部分向上生长,植株的根向下生长,如果把种植盒的高度设置成播种的深度,则根的生长空间有限,其生长受到影响。并且,如果在育苗完成之后,想将种植盒取出来的时候,由于根透过种植盒的底部的底板生长进入种植盒外部的土壤中,将种植盒取出的操作就会损伤三七幼苗的根部,导致三七幼苗的质量受到影响。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种植槽包括相互平行且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均设有用于放置第一挂杆的第一容纳槽,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均设有用于放置第二挂杆的第二容纳槽。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容纳槽的设置可以保证第一挂杆和第二挂杆不会左右滑动,可以对挂杆进行定位,在定位好的挂杆上悬挂种植盒更加容易,不用再反复调整第一挂杆和第二挂杆之间的距离。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第三侧板上的挂钩和第四侧板上的挂钩的数量均为两个。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种植盒左右两侧均设有两个挂钩,可以将种植盒更为稳定地挂在挂杆上。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的种植槽的正视图。图2为实施例1的育苗结构的右视图。图3为实施例1的种植盒的俯视图。图4为实施例1的种植盒的正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种植槽1、第一容纳槽2、第二挂杆3、种植盒4、第一挂杆5、第二容纳槽6、第一侧板7、第二侧板8、第三侧板9、第四侧板10、底板11、指示框12、挂钩13。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林下种植育苗结构包括种植槽1和悬挂在种植槽1内的种植单元,种植单元包括若干平行设置的种植子单元,种植子单元包括挂杆(包括第一挂杆5和第二挂杆3)和种植盒4,种植盒4挂在第一挂杆5和第二挂杆3之间。种植盒4的结构如图3和图4所示,种植盒4由四块侧板和一块底板11围合形成,四块侧板分别为第一侧板7、第二侧板8、第三侧板9和第四侧板10,第一侧板7和第二侧板8相对设置且平行,第三侧板9和第四侧板10相对设置且平行。相邻的侧板之间,底板11和侧板之间粘接固定。如图4所示,第三侧板9的上端的左侧和第四侧板10的上端的右侧一体成型有挂钩13。如图3所示,一块侧板(第三侧板9或者第四侧板10)上的挂钩13的数量为两个。四个侧板和底板11均为塑料板且中部均设有方形窗口,方形窗口中均粘接有塑料材质的网片,网片的孔径为0.1-0.2cm。如图3和图4所示的种植盒4的内部的容纳空间的深度为6-8cm,第一侧板7的内表面和第二侧板8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为5cm,第三侧板9的内表面和第四侧板10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为5cm。在种植盒4的内表面粘接有指示框12,用于指示放入三七种子的高度。指示框12距种植盒4上表面的距离为2cm(2cm为最佳选择,实际操作中可采用1.5-2.5cm)。如图1和图2所示,种子槽由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林下种植育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种植槽和悬挂在种植槽中的种植单元;所述种植单元包括若干种植子单元,种植子单元包括若干种植盒和用于悬挂种植盒的挂杆;所述种植盒上部开口,且所述种植盒的内表面设有水平设置的指示框,所述指示框距种植盒的上表面的距离为1.5-2.5c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林下种植育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种植槽和悬挂在种植槽中的种植单元;所述种植单元包括若干种植子单元,种植子单元包括若干种植盒和用于悬挂种植盒的挂杆;所述种植盒上部开口,且所述种植盒的内表面设有水平设置的指示框,所述指示框距种植盒的上表面的距离为1.5-2.5c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林下种植育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盒由侧板和底板围合形成,侧板和底板的中部均设有方形窗口,所述方形窗口中固定有网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林下种植育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杆包括第一挂杆和第二挂杆;所述侧板包括相互平行且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蕊何霞红王澍熊冰杰王勇谷海燕李双琴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林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