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剪力墙钢筋间距、截面尺寸及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637526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9:44
一种剪力墙钢筋间距、截面尺寸及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包括一对控制主体、螺纹连接在一对控制主体的内端头之间的调节杆及螺纹连接在一对控制主体的外端头上的调节头。控制主体包括一根竖向钢筋及均匀间隔焊接在竖向钢筋上的横向钢筋,竖向钢筋和横向钢筋相互垂直焊接,焊接处形成焊点;横向钢筋的外端面与焊点之间为横向钢筋的外端部,横向钢筋的内端面与焊点之间为横向钢筋的内端部;内端部的长度大于外端部的长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现有技术中控制装置绑扎复杂、易变形、成本高及成型效果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项建筑工程精致建造和绿色建筑施工技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剪力墙钢筋间距、截面尺寸及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剪力墙钢筋间距、截面尺寸及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在工程的建设中,特别是在剪力墙浇筑过程中,剪力墙钢筋间距、截面尺寸、保护层厚度的控制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施工过程中钢筋间距基本画点绑扎、截面尺寸使用水泥撑棍控制,保护层厚度用塑料卡或水泥撑棍兼做控制保护层厚度,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混凝土浇筑冲击力比较大,部分水泥撑棍和塑料卡在浇筑过程中损坏,从成型效果来看,以上控制措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也有采用F卡的形式提高截面尺寸和保护层厚度的控制措施,但是F卡绑扎复杂、易变形、成本高,对于成型质量没有显著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剪力墙钢筋间距、截面尺寸及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控制装置绑扎复杂、易变形、成本高及成型效果差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剪力墙钢筋间距、截面尺寸及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包括一对控制主体、螺纹连接在一对控制主体的内端头之间的调节杆及螺纹连接在一对控制主体的外端头上的调节头。控制主体包括一根竖向钢筋及均匀间隔焊接在竖向钢筋上的横向钢筋,竖向钢筋和横向钢筋相互垂直焊接,焊接处形成焊点;横向钢筋的外端面与焊点之间为横向钢筋的外端部,横向钢筋的内端面与焊点之间为横向钢筋的内端部;内端部的长度大于外端部的长度。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横向钢筋的外端部和内端部的端头均套有外螺纹。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调节杆为直杆,其两端套有与横向钢筋的内端部的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中部一侧开有矩形的把握口。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调节杆的两端对应螺纹套接在一对控制主体的横向钢筋的内端部之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调节头的内端头套有与横向钢筋的外端部的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调节头的外端头紧固套有保护套。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保护套为塑料材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将控制主体、调节杆和调节头组合连接在一起,可以根据要求的剪力墙钢筋间距、截面尺寸及保护层厚度对控制装置进行调节,以满足要求的间距及尺寸,使得控制装置的适用范围更广。2,本技术设置调节杆,通过转动调节杆,能够使得连接在调节杆两端的两横向钢筋同时伸缩,达到调节一对控制主体之间间距的目的,进而调节控制装置达到要求的剪力墙间距,调节简单方便,适用范围广。3,本技术设置调节头,通过调节调节头在控制主体的横向钢筋上的套接长度,实现对保护层厚度的调节,调节简单方便,适用范围广。4,本技术在调节头上设有保护套,对调节头端部进行保护。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剪力墙钢筋间距、截面尺寸及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的立面图。图2是本技术控制主体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控制主体的立面图。图4是本技术调节杆的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调节杆的立面图。图6是本技术调节头的立体图。图7是本技术调节头的立面图。附图标记:1—控制主体、2—调节杆、3—调节头、1.1—竖向钢筋、1.2—横向钢筋、2.1—把握口、3.1—保护套。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参见图1所示,一种剪力墙钢筋间距、截面尺寸及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包括一对控制主体1、螺纹连接在一对控制主体1的内端头之间的调节杆2及螺纹连接在一对控制主体1的外端头上的调节头3。参见图2和图3所示,控制主体1包括一根竖向钢筋1.1及均匀间隔焊接在竖向钢筋1.1上的横向钢筋1.2,横向钢筋1.2之间的间距由图纸上剪力墙的水平筋间距要求确定;竖向钢筋1.1和横向钢筋1.2相互垂直焊接,焊接处形成焊点;横向钢筋1.2的外端面与焊点之间为横向钢筋1.2的外端部,横向钢筋1.2的内端面与焊点之间为横向钢筋1.2的内端部;横向钢筋1.2是外径为10mm、长80mm的钢筋,其外端部上套有外螺纹,横向钢筋1.2的外端部的长度为15mm、外螺纹的长度为10mm;横向钢筋1.2的内端部上套有外螺纹,内端部的长度为65mm、外螺纹的长度为50mm;位于最下边的第一根横向钢筋1.2的焊点位置由最下边第一根水平筋距离地面的尺寸确定,所有相邻横向钢筋1.2之间的间距均按照横向钢筋1.2上表面之间的距离测量,竖向钢筋长度=层高+预留钢筋长度,并比图纸要求的竖向钢筋大一个直径型号。参见图4和图5所示,调节杆2为直杆,其两端套有与横向钢筋1.2的内端部的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中部一侧开有矩形的把握口2.1;调节杆2的两端对应螺纹套接在一对控制主体1的横向钢筋1.2的内端部之间,转动调节杆2时,能够使得连接在调节杆2两端的两横向钢筋1.2同时伸缩,达到调节一对控制主体1之间间距的目的;调节杆2的外径为16mm、长度为100mm。参见图6和图7所示,调节头3是长15mm、直径为20mm的短杆,其内端头套有与横向钢筋1.2的外端部的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内螺纹长度为10mm,外端头紧固套有保护套3.1,保护套3.1为塑料材质。本技术控制装置由工厂批量生产,现场拼装组合。本技术的工作过程:1,根据待施工的剪力墙的钢筋间距、截面尺寸及保护层厚度,将控制主体1、调节杆2和调节头3组合起来连接为一体:将调节杆2的两端分别与一对控制主体1的内端部螺纹套接在一起,然后再将调节头3螺纹套接在一对控制主体1的外端部上。2,根据保护层厚度要求,将调节头3的最外端与水平筋的最外端之间的距离调节成保护层厚度的尺寸。3,转动调节杆2,将一对调节头3的最外端之间的距离调节成截面尺寸要求的距离。4,在剪力墙钢筋施工时,沿剪力墙方向按间距1米设置控制装置,设置控制装置处,控制装置的竖向钢筋代替剪力墙的竖直筋,剪力墙的水平筋搭在控制装置的横向钢筋上,水平筋的上表面紧贴竖向钢筋的外表面绑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剪力墙钢筋间距、截面尺寸及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控制主体(1)、螺纹连接在一对控制主体(1)的内端头之间的调节杆(2)及螺纹连接在一对控制主体(1)的外端头上的调节头(3);/n控制主体(1)包括一根竖向钢筋(1.1)及均匀间隔焊接在竖向钢筋(1.1)上的横向钢筋(1.2),竖向钢筋(1.1)和横向钢筋(1.2)相互垂直焊接,焊接处形成焊点;横向钢筋(1.2)的外端面与焊点之间为横向钢筋(1.2)的外端部,横向钢筋(1.2)的内端面与焊点之间为横向钢筋(1.2)的内端部;内端部的长度大于外端部的长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剪力墙钢筋间距、截面尺寸及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控制主体(1)、螺纹连接在一对控制主体(1)的内端头之间的调节杆(2)及螺纹连接在一对控制主体(1)的外端头上的调节头(3);
控制主体(1)包括一根竖向钢筋(1.1)及均匀间隔焊接在竖向钢筋(1.1)上的横向钢筋(1.2),竖向钢筋(1.1)和横向钢筋(1.2)相互垂直焊接,焊接处形成焊点;横向钢筋(1.2)的外端面与焊点之间为横向钢筋(1.2)的外端部,横向钢筋(1.2)的内端面与焊点之间为横向钢筋(1.2)的内端部;内端部的长度大于外端部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剪力墙钢筋间距、截面尺寸及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横向钢筋(1.2)的外端部和内端部的端头均套有外螺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剪力墙钢筋间距、截面尺寸及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荣伟吴华李磊陈为建刘晓伟张凯
申请(专利权)人: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宏大置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