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低钢化玻璃应力斑的风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3447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9: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降低钢化玻璃应力斑的风栅结构,用于对钢化玻璃进行冷却,其包括上风栅和下风栅,所述上风栅和下风栅之间设置有风栅上辊道和风栅下辊道,所述钢化玻璃在所述风栅上辊道和风栅下辊道之间传送且所述钢化玻璃的下表面与所述风栅下辊道接触以及所述钢化玻璃的上表面与所述风栅上辊道接触,所述风栅上辊道和风栅下辊道的外部均套设有石棉套,所述上风栅和下风栅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对所述钢化玻璃的边缘吹热风的热气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石棉套代替石棉绳,减少玻璃因为辊道散失的热量,同时玻璃在冷却时,使用热气管吹出的热风降低玻璃边缘冷却快的问题。从而保证整块玻璃的冷却均匀性,降低半钢化玻璃应力斑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降低钢化玻璃应力斑的风栅结构
本技术涉及玻璃加工生产制造
,特别涉及一种降低钢化玻璃应力斑的风栅结构。
技术介绍
钢化玻璃(半钢化玻璃)的应力斑是钢化玻璃的独有特性,不能完全消除,只能减轻(降低)。减轻钢化玻璃应力斑的主要通过加热的均匀性和冷却的均匀性来实现。现有技术中钢化炉风栅只有下辊道,同时受外部环境影响,在生产钢化玻璃时,很难保证钢化玻璃生产过程中冷却的均匀性,不能达到更好的降低应力斑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钢化玻璃应力斑的风栅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无法有效降低钢化玻璃应力班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降低钢化玻璃应力斑的风栅结构,用于对钢化玻璃进行冷却,其中,包括上风栅和下风栅,所述上风栅和下风栅之间设置有风栅上辊道和风栅下辊道,所述钢化玻璃在所述风栅上辊道和风栅下辊道之间传送且所述钢化玻璃的下表面与所述风栅下辊道接触以及所述钢化玻璃的上表面与所述风栅上辊道接触,所述风栅上辊道和风栅下辊道的外部均套设有石棉套,所述上风栅和下风栅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对所述钢化玻璃的边缘吹热风的热气管。进一步,所述风栅上辊道和风栅下辊道均间隔等距设置有多个,所述风栅上辊道和风栅下辊道的数量相同且正对设置。进一步,相邻所述风栅下辊道的间距为100mm-120mm。进一步,所述热气管包括位于上部且用于对钢化玻璃上边缘吹热风的上热气管和位于下部且用于对钢化玻璃下边缘吹热风的下热气管。进一步,所述上热气管从上往下倾斜设置,所述下热气管从下往上倾斜设置。<br>进一步,所述上热气管和下热气管均间隔等距设置有多个,所述上热气管和下热气管的数量相同且正对设置。进一步,相邻所述上热气管的间距为100mm-120mm。进一步,所述上热气管和下热气管的直径均为3mm-8mm。进一步,所述上热气管与所述风栅上辊道交叉设置。进一步,所述石棉套为芳纶材质石棉套。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降低钢化玻璃应力斑的风栅结构,用于对钢化玻璃进行冷却,其包括上风栅和下风栅,所述上风栅和下风栅之间设置有风栅上辊道和风栅下辊道,所述钢化玻璃在所述风栅上辊道和风栅下辊道之间传送且所述钢化玻璃的下表面与所述风栅下辊道接触以及所述钢化玻璃的上表面与所述风栅上辊道接触,所述风栅上辊道和风栅下辊道的外部均套设有石棉套,所述上风栅和下风栅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对所述钢化玻璃的边缘吹热风的热气管。本技术使用石棉套代替石棉绳,减少玻璃因为辊道散失的热量,同时玻璃在冷却时,使用热气管吹出的热风降低玻璃边缘冷却快的问题。从而保证整块玻璃的冷却均匀性,降低半钢化玻璃应力斑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降低钢化玻璃应力斑的风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降低钢化玻璃应力斑的风栅结构中热气管的分布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降低钢化玻璃应力斑的风栅结构中热气管与辊道的关系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还应当理解,在此本技术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技术。如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降低钢化玻璃应力斑的风栅结构,用于对钢化玻璃进行冷却。如图1所示,所述风栅结构包括上风栅11和下风栅12(所述上风栅11和下风栅12共同组成风栅1),所述上风栅11和下风栅12之间设置有风栅上辊道13和风栅下辊道14,所述玻璃2(即钢化玻璃,本技术中也称半钢化玻璃)在所述风栅上辊道13和风栅下辊道14之间传送且所述玻璃2的下表面与所述风栅下辊道14接触以及所述玻璃2的上表面与所述风栅上辊道13接触,所述风栅上辊道13和风栅下辊道14的外部均套设有石棉套,所述上风栅11和下风栅12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对所述玻璃2的边缘吹热风的热气管。冷却均匀性是影响钢化玻璃应力斑的主要原因,现有技术在生产钢化玻璃时,由于间隔缠绕石棉绳的问题,风栅辊道未缠绕到石棉绳的位置,会吸收玻璃下表面的热,造成冷却的不均匀,不能得到较好的应力斑,同时钢化玻璃所需的冷却速率慢,受外部环境影响,玻璃边缘冷却速率快于中部。本技术实施例将石棉绳改为石棉套,包裹整根风栅下辊道14,同时在原有风栅下辊道14的基础上增加上部辊道(风栅上辊道13),增加的风栅上辊道13的主要目的是与风栅下辊道14保持一致,减少由于上下冷却环境不一致造成的冷却不均匀,并在风栅上辊道13外部也用石棉套包裹,减少风栅上辊道13吸收玻璃2热量造成的冷却不均匀问题。同时本技术还增加热气管,对玻璃2的边缘吹热风,从而降低玻璃2边缘冷却速率,保证钢化玻璃生产过程中冷却的均匀性,达到更好的降低应力斑效果。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风栅上辊道13和风栅下辊道14均间隔等距设置有多个,所述风栅上辊道13和风栅下辊道14的数量相同且正对设置。也就是,风栅上辊道13数量与风栅下辊道14数量一致,且风栅上辊道13的位置与风栅下辊道14的位置一一对应,这样可以使冷却更均匀。在一实施例中,相邻所述风栅下辊道14的间距为100mm-120mm。由于所述风栅上辊道13的位置与风栅下辊道14的位置一一对应,所以相邻所述风栅上辊道13的间距也为100mm-120mm。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热气管包括位于上部且用于对玻璃2上边缘吹热风的上热气管15和位于下部且用于对玻璃2下边缘吹热风的下热气管16。通过对玻璃2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同时进行吹热风,可以使玻璃2的两面边缘冷却速率均能够降低,保证更好的冷却均匀性。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上热气管15从上往下倾斜设置,所述下热气管16从下往上倾斜设置。由于是对玻璃2表面边缘吹热风,所以需要将热气管的出风口对着玻璃2表面边缘,本实施例采用倾斜设置的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降低钢化玻璃应力斑的风栅结构,用于对钢化玻璃进行冷却,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风栅和下风栅,所述上风栅和下风栅之间设置有风栅上辊道和风栅下辊道,所述钢化玻璃在所述风栅上辊道和风栅下辊道之间传送且所述钢化玻璃的下表面与所述风栅下辊道接触以及所述钢化玻璃的上表面与所述风栅上辊道接触,所述风栅上辊道和风栅下辊道的外部均套设有石棉套,所述上风栅和下风栅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对所述钢化玻璃的边缘吹热风的热气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低钢化玻璃应力斑的风栅结构,用于对钢化玻璃进行冷却,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风栅和下风栅,所述上风栅和下风栅之间设置有风栅上辊道和风栅下辊道,所述钢化玻璃在所述风栅上辊道和风栅下辊道之间传送且所述钢化玻璃的下表面与所述风栅下辊道接触以及所述钢化玻璃的上表面与所述风栅上辊道接触,所述风栅上辊道和风栅下辊道的外部均套设有石棉套,所述上风栅和下风栅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对所述钢化玻璃的边缘吹热风的热气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低钢化玻璃应力斑的风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栅上辊道和风栅下辊道均间隔等距设置有多个,所述风栅上辊道和风栅下辊道的数量相同且正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低钢化玻璃应力斑的风栅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风栅下辊道的间距为100mm-120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低钢化玻璃应力斑的风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气管包括位于上部且用于对钢化玻璃上边缘吹热风的上热气管和位于下部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佘杰张雨吴壮
申请(专利权)人:吴江南玻华东工程玻璃有限公司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