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货物运输车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3125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9: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货物运输车厢,包括车厢本体以及设于车厢本体两侧的侧门、设于车厢本体后端的对开门,所述车厢本体的两侧分别设有用于安装所述侧门的门洞,所述侧门的顶部与门洞的顶部铰接,使得所述侧门在打开时向上翻转;所述门洞与侧门之间安装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底座与所述门洞的侧壁铰接,所述液压缸的输出端与所述侧门的边缘处铰接;所述门洞的顶部还固定安装有接水槽,所述接水槽设于门洞与侧门顶部之间的缝隙的下方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的防止雨水从侧门铰接位置的缝隙流进车厢内部,提高了车厢内部的干燥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货物运输车厢
本技术涉及一种货车车厢,特别涉及一种新型货物运输车厢。
技术介绍
目前,大多数货车厢均采用后侧开门的方式,但是对于长度较长的货车厢而言,后侧开门并不利于用户快速搬运货物,不仅因箱门过窄使得允许进入的人数受限,而且还因箱体过长导致搬运效率慢。对此,现有技术中的一些厢体给出了一种侧开门的方式,即将厢体的左右两个侧箱壁与车厢顶盖的连接处由固定焊接改为铰接的方式,然后再在顶盖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一对伸缩缸,每个端部的一对伸缩缸朝向两侧分别连接至左右两个侧箱壁上端,当伸缩缸动作时便可以使得开闭两个箱壁。这种侧开门的方式可以允许多人搬运货物,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搬运效率现有的车厢。但是,这种方式来设置的侧门,其与侧门的门框之间难免会存在缝隙,在下雨时,雨水降落至车厢顶面,然后经车身侧面滑下,雨水容易顺着门框边的缝隙渗入,导致雨水打湿车厢内货物等,造成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货物运输车厢,该货物运输车厢能够有效的防止雨水从侧门铰接位置的缝隙流进车厢内部,提高了车厢内部的干燥性。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货物运输车厢,包括车厢本体以及设于车厢本体两侧的侧门、设于车厢本体后端的对开门,所述车厢本体的两侧分别设有用于安装所述侧门的门洞,所述侧门的顶部与门洞的顶部铰接,使得所述侧门在打开时向上翻转;所述门洞与侧门之间安装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底座与所述门洞的侧壁铰接,所述液压缸的输出端与所述侧门的边缘处铰接;>所述门洞的顶部还固定安装有接水槽,所述接水槽设于门洞与侧门顶部之间的缝隙的下方位置。可选的,所述接水槽包括第一侧板、底板以及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分别设于底板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一侧板设于底板靠近侧门的一侧,所述第二侧板设于底板靠近车厢本体内部的一侧。可选的,所述第一侧板抵靠侧门的内侧表面。可选的,所述侧门的四边边缘位置设有档条,使得所述侧门的门板中部形成凹陷部分。可选的,所述第一侧板包括两段,第一侧板的上段截面呈弧形,第一侧板的下段和第二侧板分别与底板垂直。可选的,所述第一侧板的弧形部分的圆心与侧门的转动中心重合或同轴。可选的,所述侧门的内侧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一侧板的上段适配的弧形槽,所述弧形槽的圆心与第一侧板的上段的圆心重合。可选的,所述门洞的两侧壁还分别固定焊接有槽钢,槽钢的槽口朝向远离车厢本体内部的一侧。可选的,所述接水槽的两端分别穿过位于门洞两侧的槽钢的侧部,并伸进槽钢的内部,使得位于门洞两侧的槽钢构成导流槽。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在侧门与门洞的接缝下方位置安装有接水槽,通过接水槽将从接缝处漏进来的雨水引流出车厢本体,从而可有效的避免雨水进入车厢本体的内部,避免造成雨水浸湿货物的风险。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门洞部位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液压缸的连接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接水槽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实施例1在侧门关闭时的状态图;图6是本技术的实施例1在侧门打开时的状态图;图7是本技术的实施例2在侧门关闭时的状态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技术,而非对该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技术相关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如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货物运输车厢,包括车厢本体1以及设于车厢本体1两侧的侧门2、设于车厢本体1后端的对开门3,车厢本体1的两侧还分别设有用于安装侧门2的门洞4,侧门2安装在门洞4内,具体安装为:侧门2的顶部与门洞4的顶部铰接,使得侧门2在打开时向上翻转,另外,门洞4与侧门2之间安装有液压缸5,液压缸5的底座与门洞4的侧壁铰接,液压缸5的输出端与侧门2的边缘处铰接,通过液压缸5能够有效对侧门2进行驱动,液压缸5与侧门2的铰接点位置与侧门2的翻转中心之间具有10~15cm的距离,以便于液压缸5能够顶升侧门2。在本技术中,如图2所示,门洞4的两侧壁还分别固定的焊接有槽钢401,槽钢401的槽口朝向远离车厢本体1内部的一侧。在安装液压缸5时,可将液压缸5安装才位于门洞4两侧位置的槽钢401的槽内。在本技术中,如图3所示,门洞4的顶部还固定安装有接水槽6,接水槽6设于门洞4与侧门2顶部之间的缝隙的下方位置。具体的,如图4所示,接水槽6包括第一侧板601、底板602以及第二侧板603,第一侧板601与第二侧板603分别设于底板602的两侧,并且第一侧板601设于底板602靠近侧门2的一侧,第二侧板603设于底板602靠近车厢本体1内部的一侧,第一侧板601、底板602、第二侧板603为一体成型。另外,第一侧板601抵靠侧门2的内侧表面。接水槽6的两端分别穿过位于门洞4两侧的槽钢401的侧部,并伸进槽钢401的内部,使得位于门洞4两侧的槽钢401构成导流槽,当雨水渗进接水槽6内后,会流到槽钢401内,从而通过槽钢401,将雨水排出车厢本体1。在本技术中,如图4所示,第一侧板601包括两段,第一侧板601的上段截面呈弧形,以便于扩展接水槽6的接水接水范围,第一侧板601的弧形部分的圆心与侧门2的转动中心重合或同轴,第一侧板601的下段和第二侧板603均是垂直于底板602。下面通过不同的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接水槽6进行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6所示,侧门2的内侧是个平面,在此情况下,侧门2的中部区域与侧门2的四周位于同一平面。此时,由于侧门2在关闭后,需要与第一侧板601抵靠,而第一侧板601也是呈圆弧形的,因此,在抵靠后,第一侧板601的顶部与侧门2的接触部位会形成一个台阶,因而还会存在渗水的风险。在本实施例中,在侧门2的内侧表面设有与第一侧板601端部适配的弧形槽203,弧形槽203的圆心与第一侧板601的圆心重合,弧形槽203的长度仅需覆盖第一侧板601的顶端部位即可,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弧形槽203的长度为3~8mm。实施例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侧门2的四边边缘位置设有档条201,而侧门2的门板则连接在档条201的外侧,使得侧门2的门板中部形成凹陷部分202。此时,由于在侧门2的中部已经形成了凹陷部分202,因而,在此情况,可将第一侧板601的顶部直接与侧门2的凹陷部分202直接抵靠。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技术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货物运输车厢,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厢本体(1)以及设于车厢本体(1)两侧的侧门(2)、设于车厢本体(1)后端的对开门(3),所述车厢本体(1)的两侧分别设有用于安装所述侧门(2)的门洞(4),所述侧门(2)的顶部与门洞(4)的顶部铰接,使得所述侧门(2)在打开时向上翻转;/n所述门洞(4)与侧门(2)之间安装有液压缸(5),所述液压缸(5)的底座与所述门洞(4)的侧壁铰接,所述液压缸(5)的输出端与所述侧门(2)的边缘处铰接;/n所述门洞(4)的顶部还固定安装有接水槽(6),所述接水槽(6)设于门洞(4)与侧门(2)顶部之间的缝隙的下方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货物运输车厢,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厢本体(1)以及设于车厢本体(1)两侧的侧门(2)、设于车厢本体(1)后端的对开门(3),所述车厢本体(1)的两侧分别设有用于安装所述侧门(2)的门洞(4),所述侧门(2)的顶部与门洞(4)的顶部铰接,使得所述侧门(2)在打开时向上翻转;
所述门洞(4)与侧门(2)之间安装有液压缸(5),所述液压缸(5)的底座与所述门洞(4)的侧壁铰接,所述液压缸(5)的输出端与所述侧门(2)的边缘处铰接;
所述门洞(4)的顶部还固定安装有接水槽(6),所述接水槽(6)设于门洞(4)与侧门(2)顶部之间的缝隙的下方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货物运输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槽(6)包括第一侧板(601)、底板(602)以及第二侧板(603),所述第一侧板(601)与第二侧板(603)分别设于底板(602)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一侧板(601)设于底板(602)靠近侧门(2)的一侧,所述第二侧板(603)设于底板(602)靠近车厢本体(1)内部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货物运输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601)抵靠侧门(2)的内侧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货物运输车厢,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仲贺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华通汽车车厢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