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加工中心刀库换刀夹爪,包括基座、转动设在基座上的两个夹持部件以及弹性件;在基座一侧设有驱使两夹持部件上部向内动作,以使两夹持部件下部向外呈张开动作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驱动座、驱动杆、从动块,驱动座固定设置于基座的一侧;驱动杆的一端为弯折段,作为驱动端,另一端向外延伸,作为操作端;驱动杆的弯折处转动设置在驱动座中;从动块固定设置在第一夹持部件的上部外侧,驱动杆的驱动端与从动块之间配合,驱使第一夹持部件上部向内动作;在第一夹持部件上部、第二夹持部件上部之间设置有联动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操作方便,且通过联动结构的设置能够保证夹持部件的同步性,保证夹持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加工中心刀库换刀夹爪
本技术涉及加工中心
,具体涉及一种加工中心刀库换刀夹爪。
技术介绍
换刀夹爪,在换刀时,将需要替换的刀具装夹在夹爪上,然后送入刀库中进行换刀过程;在将替换刀具装夹到夹爪时,需要将夹爪打开,此过程目前有自动和手动操作方式,自动操作方式,需要机构较多,成本较高;手动方式,由于结构存在缺陷,操作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方便操作的加工中心刀库换刀夹爪。实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加工中心刀库换刀夹爪,包括基座、转动设置于基座中的第一夹持部件、第二夹持部件;第一夹持部件的下部,第二夹持部件的下部分别转动设置于基座上,第一夹持部件的下部内侧、第二夹持部件下部的内侧之间形成夹持空间;第一夹持部件的中部、第二夹持部件的中部之间设置有推动二者向外撑开的弹性件;在基座一侧设置有驱使第一夹持部件上部、第二夹持部件上部向内动作,以使第一夹持部件下部、第二夹持部件下部向外呈张开动作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驱动座、驱动杆、从动块,驱动座固定设置于基座的一侧;驱动杆的一端为弯折段,作为驱动端,另一端向外延伸,作为操作端;驱动杆的弯折处转动设置在驱动座中;从动块固定设置在第一夹持部件的上部外侧,驱动杆的驱动端与从动块之间配合,驱使第一夹持部件上部向内动作;在第一夹持部件上部、第二夹持部件上部之间设置有联动结构。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换刀时,从外部按压驱动杆的操作端,使驱动杆的驱动端向上翘起,驱动端与从动块配合,使第一夹持部件上部向内动作,通过联动结构的传动,使第二夹持部件实现同步动作,以使夹持空间呈打开状态,将刀具放入夹持空间中,然后,撤销对驱动杆操作端的下压力,在弹性件的弹性作用下,将第一夹持部件上方、第二夹持部件上方向外撑开,以使夹持空间变小,以夹紧刀具;本技术结构合理,操作方便,且通过联动结构的设置能够保证夹持部件的同步性,保证夹持稳定性。本申请中,为了约束两个夹持部件向外撑开动作行程,在基座中设置有对第一夹持部件上部向外动作形成限位的第一限位件,以及对第二夹持件上部向外动作形成限位的第二限位件。本申请中,为了使弹性件稳固的装配在基座内,所述基座中设置有装配弹性件的座体,座体内设置有安装孔,弹性件处于安装孔中,弹性件受压于第一夹持部件中部内侧、第二夹持部件中部内侧之间。本申请中,为了保证对刀具的夹紧程度及避免刀具的旋转,所述基座上安装有定位块,该定位块的定位端伸入夹持空间中,定位块的定位端顶于置入夹持空间中的刀具上。本申请中,为了使从动块与驱动杆驱动端的顺畅配合,所述从动块的外侧为锥形面,驱动杆的驱动端为与锥形面接触形成配合的弧形面。本申请中,为了保证两个夹持部件之间的动作同步性,所述联动结构包括第一联动件、第二联动件,第一联动件固定设置于第一夹持部件上方,第二联动件固定设置于第二夹持部件上方,第一联动件处于第二联动件的上方,在第一夹持部件向内动作时,第一联动件压着第二联动件动作,以使第二夹持部件向内动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后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基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基座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A-A向剖视图;图7为图1隐藏基座及驱动座后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附图中,1为基座,2为第一夹持部件,3为第二夹持部件,4为安装空间,5为刀具,6为连接孔,7为连接销轴,8为夹持空间,9为弹性件,10为座体,11为安装孔,12为伸入槽,13为驱动座,14为驱动杆,15为从动块,16为安装槽口,17为驱动端,18为操作端,19为转动销,20为锥形面,21为弧形面,22为第一联动件,23为第二联动件,24为第一限位件,25为第二限位件,26为挡位缺口,27为定位块,28为平面。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8,加工中心刀库换刀夹爪,包括基座1、转动设置于基座中的第一夹持部件2、第二夹持部件3;基座内部具有安装空间4,安装空间贯通基座的两侧和下方,基座为一体结构,基座的下方为圆弧形,以便于夹持部件的夹持刀具5。基座上端具有两个连接孔6,以便于将基座及夹爪整体安装连接到加工中心刀库换刀设备上。第一夹持部件的下部,第二夹持部件的下部分别通过连接销轴7转动设置于基座的下方两侧,第一夹持部件的下部内侧、第二夹持部件下部的内侧之间形成圆弧形的夹持空间8,以供刀具的置入。第一夹持部件、第二夹持部件装配于安装空间中,除夹持部件下方的夹持段,其他部位不露出基座,以对内部部件形成保护。第一夹持部件的中部、第二夹持部件的中部之间设置有推动二者向外撑开的弹性件9;弹性件选用弹簧,基座内的安装空间中固定设置有装配弹簧的座体10,座体内设置有横向的安装孔11,弹簧的中部处于安装孔中,形成限位,弹簧的两端向外进行延伸,在第一夹持部件中部内侧、第二夹持部件中部内侧分别开有伸入槽12,以分别供弹簧的两端伸入,这样弹簧受压于第一夹持部件中部内侧、第二夹持部件中部内侧之间,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将两个夹持部件向外撑开,以使两个夹持部件对夹持空间内的刀具形成夹持状态。在基座一侧设置有驱使第一夹持部件上部、第二夹持部件上部向内动作,以使第一夹持部件下部、第二夹持部件下部向外呈张开动作的驱动机构,具体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座13、驱动杆14、从动块15,驱动座通过螺钉固定设置于基座的一侧;驱动座下方有安装槽口16,安装槽口与基座内的安装空间形成贯通,驱动杆的一端为弯折段,作为驱动端17,另一端向外延伸,作为操作端18;驱动端伸入安装槽口内,驱动杆的弯折处通过转动销19转动设置在驱动座中;从动块15固定设置在第一夹持部件2的上部外侧,从动块与第一夹持部件采用一体成型制作,驱动杆的驱动端与从动块之间配合,驱使第一夹持部件上部向内动作;从动块的外侧为锥形面20,驱动杆的驱动端为与锥形面接触形成配合的弧形面21。将操作端向下按压,驱动杆以转动销17处进行转动,驱动端向上翘起,弧形面与锥形面接触,以实现驱使第一夹持部件向内动作。驱动杆的操作端为驱动端长度三倍以上,以使更加省力的进行操作。为了使两个夹持部件之间实现同步动作,在第一夹持部件上部、第二夹持部件上部之间设置有联动结构。联动结构包括第一联动件22、第二联动件23,第一联动件固定设置于第一夹持部件上方,第二联动件固定设置于第二夹持部件上方,第一联动件处于第二联动件的上方,在第一夹持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加工中心刀库换刀夹爪,包括基座、转动设置于基座中的第一夹持部件、第二夹持部件;第一夹持部件的下部,第二夹持部件的下部分别转动设置于基座上,第一夹持部件的下部内侧、第二夹持部件下部的内侧之间形成夹持空间;第一夹持部件的中部、第二夹持部件的中部之间设置有推动二者向外撑开的弹性件;/n其特征在于,在基座一侧设置有驱使第一夹持部件上部、第二夹持部件上部向内动作,以使第一夹持部件下部、第二夹持部件下部向外呈张开动作的驱动机构;/n驱动机构包括驱动座、驱动杆、从动块,驱动座固定设置于基座的一侧;驱动杆的一端为弯折段,作为驱动端,另一端向外延伸,作为操作端;驱动杆的弯折处转动设置在驱动座中;从动块固定设置在第一夹持部件的上部外侧,驱动杆的驱动端与从动块之间配合,驱使第一夹持部件上部向内动作;/n在第一夹持部件上部、第二夹持部件上部之间设置有联动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加工中心刀库换刀夹爪,包括基座、转动设置于基座中的第一夹持部件、第二夹持部件;第一夹持部件的下部,第二夹持部件的下部分别转动设置于基座上,第一夹持部件的下部内侧、第二夹持部件下部的内侧之间形成夹持空间;第一夹持部件的中部、第二夹持部件的中部之间设置有推动二者向外撑开的弹性件;
其特征在于,在基座一侧设置有驱使第一夹持部件上部、第二夹持部件上部向内动作,以使第一夹持部件下部、第二夹持部件下部向外呈张开动作的驱动机构;
驱动机构包括驱动座、驱动杆、从动块,驱动座固定设置于基座的一侧;驱动杆的一端为弯折段,作为驱动端,另一端向外延伸,作为操作端;驱动杆的弯折处转动设置在驱动座中;从动块固定设置在第一夹持部件的上部外侧,驱动杆的驱动端与从动块之间配合,驱使第一夹持部件上部向内动作;
在第一夹持部件上部、第二夹持部件上部之间设置有联动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中心刀库换刀夹爪,其特征在于,在基座中设置有对第一夹持部件上部向外动作形成限位的第一限位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爱林,祁文,孙刚,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威马悦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