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孔定位面加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62619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9: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孔加工辅助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孔定位面加工装置,包括内孔垫具,所述内孔垫具的一端用于与被加工工件连接;内孔垫具的外侧面作为接触面,用于与钻具接触,限制钻具移动起到加工定位作用。使用时将内孔垫具与被加工工件连接,然后通过钻具进行打孔,当钻具的下表面与内孔垫具的外侧面接触后,即达到所需钻孔的深度,此时内孔垫具的外侧面可以限制钻具移动,起到定位的作用。从而可以提高操作的方便程度以及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孔定位面加工装置
本技术属于孔加工辅助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孔定位面加工装置。
技术介绍
为了保证增压器整机安全性,转子要求在一定转速范围内工作。磁电式测速传感器因其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而受到很多增压器生产厂家的青睐。此类传感器的特点为无接触式间接测量,测头到被测转子的距离需要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才可实现转速信号的采集。轴承体作为测速传感器的承载件必然要设置其安装定位面。该定位面的位置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测速传感器工作可靠性。该定位面采用摇臂钻床进行手动加工时,因加工基准为轴承体中心孔30的中心线,为虚拟要素,不便于测量,而使刀具走刀深度无法控制,所以其在轴承体的位置尺寸无法保证。其次,由于存在干涉现象,采用通用量具无法直接进行测量。传统测量方法是:转轴、轴系小件、测速传感器装配到轴承体后,用塞尺检测测速传感器测头和转子外圆之间的缝隙。该方法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单独对该定位面进行检测,一旦发现测量结果不合格,需要重新拆下各零件,费时费力,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孔定位面加工装置,该加工装置可以起到定位作用,提高加工可靠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孔定位面加工装置,包括内孔垫具,所述内孔垫具的一端用于与被加工工件连接;内孔垫具的外侧面作为接触面,用于与钻具接触,限制钻具移动起到加工定位作用。所述内孔垫具的形状为管状结构。内孔垫具用于与被加工工件连接的一端设置有配重结构。所述配重结构为设置在内孔垫具内的一圈凸台。所述内孔垫具与被加工工件插接。所述内孔垫具采用硬度为58-64HRC的材料。还包括测量芯轴和测量件,所述测量芯轴的一端为装配端,用于与被加工工件连接;测量芯轴的另一端为测量端,可与测量件配合。所述测量件为测量螺栓。所述测量芯轴为空心阶梯轴。所述测量芯轴装配端为锥形轴。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时将内孔垫具与被加工工件连接,然后通过钻具进行打孔,当钻具的下表面与内孔垫具的外侧面接触后,即达到所需钻孔的深度,此时内孔垫具的外侧面可以限制钻具移动,起到定位的作用,从而可以提高操作的方便程度以及可靠性。内孔垫具用于与被加工工件连接的一端设置有配重结构,可以保证使其重心落在被加工件中心孔圆柱面上,防止加工时因自身重力以及钻具(锪钻)接触压力,而倾斜甚至脱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被加工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测量芯轴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测量螺栓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测量状态示意图;其中:1为内孔垫具,10为配重结构,11为外侧面,2为锪钻,3为被加工工件,30为中心孔,31为孔定位面,4为测量芯轴,40为装配端,41为测量端,5为测量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和2所示,一种孔定位面加工装置,包括内孔垫具1,内孔垫具1的一端用于与被加工工件3连接;内孔垫具1的外侧面11作为接触面,用于与钻具接触,限制钻具移动起到加工定位作用。以增压器重要零部件之一的轴承体作为被加工工件3为例:使用时,将内孔垫具1装入轴承体中,与轴承体中心孔30配合定位,无需夹紧。如果安装有困难,可以用铜棒轻轻敲击内孔垫具1的端面。待其装入后,左右旋转,保证内孔垫具1不歪斜,不卡涉,然后将轴承体安装在摇臂钻床上。锪钻2(钻具)装入摇臂钻床,机床启动,锪钻2向下走刀,当其导柱底部平面接触到内孔垫具1外圆时,机床主轴停转,刀具停止走刀,即完成该孔定位面31的加工,此操作过程方便可靠。该孔定位面31的位置尺寸由锪刀导柱长度和内孔垫具1外圆直径以及内孔垫具1和轴承体中心孔30的配合间隙量决定。通过尺寸链的计算,合理分配内孔垫具1外圆直径偏差和锪刀导柱长度偏差,严格保证被加工的孔定位面31在尺寸要求范围之内。进一步,内孔垫具1的形状为管状结构;当然,根据实际情况还可采用其它形状。进一步,内孔垫具1用于与被加工工件3连接的一端设置有配重结构10。仍以轴承体为例:考虑到内孔垫具1装到轴承体后,整体需要轴向水平放置加工,且内孔垫具1左侧部位即工作部分是外伸出来的,由于被加工件的结构所限,无法采用工装压紧内孔垫具1,所以为了防止内孔垫具1定位不可靠,脱落于被加工件,在内孔垫具1右侧增加配重设计,使得其重心落在轴承体内孔圆柱面上的。进一步,配重结构10为设置在内孔垫具1内的一圈凸台,配重结构10可以与内孔垫具1为一体结构。进一步,内孔垫具1与被加工工件3插接。进一步,内孔垫具1采用硬度为58-64HRC的材料,可以防止以防在加工压力作用下因材料硬度不够而导致局部出现坑洼,影响加工精度。内孔垫具1外圆直径经过尺寸链计算,保证加工面位置尺寸符合要求;所述锪钻导柱的长度即导柱底部平面到刃口的距离经尺寸链计算所得,公差小,精度高。进一步,如图3至5所示,还包括测量芯轴4和测量件,测量芯轴4的一端为装配端40,用于与被加工工件3连接;测量芯轴4的另一端为测量端41,可与测量件配合。为了更好表达中心线位置要素,减小测量误差,测量芯轴4的装配端40设计成基本尺寸一致,而上下偏差不一致的多种规格;即装配端有基本尺寸一致而偏差不一致的多种规格外径,用于与所述中心孔做配制配合,使配合间隙尽可能小,减小测量误差。根据中心孔30的实际尺寸选配测量芯轴4,将之装入轴承体中心孔30,与中心孔30做间隙配制配合。测量时,将测量件装入加工的孔内,然后塞入塞尺看是否合格。进一步,测量件为测量螺栓5。当测量该孔定位面31时,首先将轴承体中心孔30吹扫干净,然后使用内径千分尺精确测量中心孔30直径,根据中心孔30实际尺寸选配测量芯轴4。将测量芯轴4置入轴承体中心孔30,方法同内孔垫具1的安装,此处不再详述。然后将所述测量螺栓5旋入轴承体螺纹孔,至测量螺栓5根部平面与螺纹孔定位面31贴合。最后将本实施例中要求的0.2mm塞尺,塞入所述测量芯轴4测量端41外圆与所述测量螺栓5底部缝隙。如果塞尺通过,则不合格;如果有间隙但塞尺通不过,则合格;如果无间隙,则不合格,由此完成所述孔定位面31到中心线距离的间接测量。测量螺栓5与测量芯轴4配做,保证测量螺栓5杆部长度与测量芯轴4测量端41外圆半径两尺寸之和等于位置尺寸D的允许最小值。塞尺用来检测测量螺栓5与测量芯轴4的缝隙量是否满足要求。上述检测方法采用的基本思路为:本实施例中,该孔定位面31的位置尺寸要求为该孔定位面31的位置尺寸D所允许的最小值(即X-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孔定位面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孔垫具(1),所述内孔垫具(1)的一端用于与被加工工件(3)连接;内孔垫具(1)的外侧面(11)作为接触面,用于与钻具接触,限制钻具移动起到加工定位作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孔定位面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孔垫具(1),所述内孔垫具(1)的一端用于与被加工工件(3)连接;内孔垫具(1)的外侧面(11)作为接触面,用于与钻具接触,限制钻具移动起到加工定位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孔定位面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孔垫具(1)的形状为管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孔定位面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内孔垫具(1)用于与被加工工件(3)连接的一端设置有配重结构(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孔定位面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结构(10)为设置在内孔垫具(1)内的一圈凸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孔定位面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孔垫具(1)与被加工工件(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小伟张永峰尹美林王炤李杰魏堂飞申庆伟
申请(专利权)人:大同北方天力增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