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干扰工业PLC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61391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8: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干扰工业PLC控制系统,该抗干扰工业PLC控制系统,包括:过压保护模块,在市电电源经过降压整流滤波模块和开关模块后输出的电压过大时,保护电路的安全,防止元器件损坏,输出电压给第一电源模块、第二电源模块;第一电源模块,输出恒定的电压通过输出电压模块一为PLC控制系统的一个单元供电;第二控制模块,输出恒定的电压通过输出电压模块二为PLC控制系统的另一个单元供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方案通过分离第一电源模块与第二电源模块,即为不同的PLC模块采用不同模块供电,一是为了去除通过电源耦合逻辑电路产生的干扰,防止其进入模拟电路,二是为了避免传感器通过电源耦合对电子控制单元干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干扰工业PLC控制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抗干扰领域,具体是一种抗干扰工业PLC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PLC即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种专门为在工业环境下自动化控制而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电子系统。可编程控制器由内部CPU,指令及数据存储器、输入输出单元、电源模块、数字模拟等单元所模块化组合成,PLC控制系统是在传统的顺序控制器的基础上引入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而形成的一代新型工业控制装置,目的是用来取代继电器、执行逻辑、记时、计数等顺序控制功能,建立柔性的远程控制系统。具有通用性强、使用方便、适应面广、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编程简单等特点。PLC内部工作方式一般是采用循环扫描工作方式,在一些大、中型的PLC中增加了中断工作方式。当用户将用户程序调试完成后,通过编程器将其程序写入PLC存储器中,同时将现场的输入信号和被控制的执行元件相应的连接在输入模块的输入端和输出模块的输出端,接着将PLC工作方式选择为运行工作方式,后面的工作就由PLC根据用户程序去完成。PLC在工作中往往会因为无线电的射频干扰、单片机内部晶振电路、门电路频繁的截止导通、外界工频信号干扰等等因素使得PLC控制系统存在干扰,不能稳定控制装置工作,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干扰工业PLC控制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干扰工业PLC控制系统,包括市电电源、降压整流滤波模块、开关模块、过压保护模块、第二电源模块、第一电源模块、输出电压模块一、输出电压模块二,所述市电电源连接降压整流滤波模块,降压整流滤波模块连接开关模块,开关模块连接过压保护模块,过压保护模块连接第二电源模块、第一电源模块,第二电源模块连接输出电压模块二,第一电源模块连接输出电压模块一。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市电电源由220V交流电所构成,降压整流滤波模块由变压器W、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电容C1、电感L1、电阻R1所构成,开关模块由开关S1、电阻R2所构成,过压保护模块由二极管D5、二极管D6、电阻R3、电阻R4、三极管V1、电容C2、电阻R5、可控硅D7所构成,第一电源模块由电容C3、二极管D8、电阻R6、电位器RP1、电容C5、二极管D10、集成电路U1所构成,第二电源模块由集成电路U2、电位器RP2、电阻R7、电容C6、二极管D9所构成,输出电压模块一由电压VCC1所构成,输出电压模块二由电压VCC2所构成;变压器W的输入端连接220V交流电,变压器W的输出端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3的负极,变压器W的输出端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二极管D4的负极,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电感L1、电容C1,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4的正极、电容C1的另一端、电阻R1,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开关S1,开关S1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2,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5的负极、电阻R5、可控硅D7的正极、二极管D8的负极、集成电路U1的输入端、电容C3,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6的负极,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电阻R4、电阻R3,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1的基极,三极管V1的发射极连接电容C2、可控硅D7的控制极,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三极管V1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可控硅D7的负极接地;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集成电路U1的接地端连接电阻R6、电位器RP1、电容C5、二极管D10的正极,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集成电路U1的输出端连接电位器RP1的另一端、二极管D10的负极、二极管D8的正极、输出电压VCC1,二极管D9、集成电路U2的输入端,集成电路U2的接地端连接电位器RP2、电阻R7,电位器RP2的另一端接地,集成电路U2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电容C6、二极管D9的正极、输出电压VCC2,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集成电路U1型号为LM317。输出恒定电压供输出电压模块一输出。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集成电路U2型号为78L05。输出恒定电压供输出电压模块二输出。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为限流二极管,共同组成桥式整流电路。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二极管D5、二极管D6为稳压二极管。电路中在输出电压未超过二极管D5、二极管D6的额定电压时,二极管D5、二极管D6不导通。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二极管D8、二极管D9为隔离二极管。电路中起到对集成电路U1、集成电路U2的负压差保护。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三极管V1的发射极连接可控硅D7的控制极。电路中三极管V1控制可控硅D7导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方案通过分离第一电源模块与第二电源模块,即为不同的PLC模块采用不同模块供电,一是为了去除通过电源耦合逻辑电路产生的干扰,防止其进入模拟电路,二是为了避免传感器通过电源耦合对电子控制单元干扰。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抗干扰工业PLC控制系统的原理图。图2为一种抗干扰工业PLC控制系统的电路图。图3为可控硅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一种抗干扰工业PLC控制系统,用于提供电源的市电电源,用于AC-DC的降压整流滤波模块,用于电路导通的开关模块,用于电压限定的过压保护模块,用于提供电源的第一电源模块、第二电源模块,用于输出电压的输出电压模块一、输出电压模块二,所述市电电源连接降压整流滤波模块,降压整流滤波模块连接开关模块,开关模块连接过压保护模块,过压保护模块连接第二电源模块、第一电源模块,第二电源模块连接输出电压模块二,第一电源模块连接输出电压模块一。具体电路如图2所示,市电电源由220V交流电所构成,降压整流滤波模块由变压器W、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电容C1、电感L1、电阻R1所构成,开关模块由开关S1、电阻R2所构成,过压保护模块由二极管D5、二极管D6、电阻R3、电阻R4、三极管V1、电容C2、电阻R5、可控硅D7所构成,第一电源模块由电容C3、二极管D8、电阻R6、电位器RP1、电容C5、二极管D10、集成电路U1所构成,第二电源模块由集成电路U2、电位器RP2、电阻R7、电容C6、二极管D9所构成,输出电压模块一由电压VCC1所构成,输出电压模块二由电压VCC2所构成;变压器W的输入端连接220V交流电,变压器W的输出端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3的负极,变压器W的输出端另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干扰工业PLC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n该抗干扰工业PLC控制系统,包括:/n过压保护模块,在市电电源经过降压整流滤波模块和开关模块后输出的电压过大时,保护电路的安全,防止元器件损坏,输出电压给第一电源模块、第二电源模块;/n第一电源模块,输出恒定的电压通过输出电压模块一为PLC控制系统的一个单元供电;/n第二控制模块,输出恒定的电压通过输出电压模块二为PLC控制系统的另一个单元供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干扰工业PLC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抗干扰工业PLC控制系统,包括:
过压保护模块,在市电电源经过降压整流滤波模块和开关模块后输出的电压过大时,保护电路的安全,防止元器件损坏,输出电压给第一电源模块、第二电源模块;
第一电源模块,输出恒定的电压通过输出电压模块一为PLC控制系统的一个单元供电;
第二控制模块,输出恒定的电压通过输出电压模块二为PLC控制系统的另一个单元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干扰工业PLC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市电电源由220V交流电所构成,降压整流滤波模块由变压器W、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电容C1、电感L1、电阻R1所构成,开关模块由开关S1、电阻R2所构成,过压保护模块由二极管D5、二极管D6、电阻R3、电阻R4、三极管V1、电容C2、电阻R5、可控硅D7所构成,第一电源模块由电容C3、二极管D8、电阻R6、电位器RP1、电容C5、二极管D10、集成电路U1所构成,第二电源模块由集成电路U2、电位器RP2、电阻R7、电容C6、二极管D9所构成,输出电压模块一由电压VCC1所构成,输出电压模块二由电压VCC2所构成;
变压器W的输入端连接220V交流电,变压器W的输出端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3的负极,变压器W的输出端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二极管D4的负极,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电感L1、电容C1,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4的正极、电容C1的另一端、电阻R1,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开关S1,开关S1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2,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5的负极、电阻R5、可控硅D7的正极、二极管D8的负极、集成电路U1的输入端、电容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庆虎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宇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