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盖结构及燃气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1232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8: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火盖结构及燃气灶,该火盖结构燃气座、第一火盖及第二火盖;燃气座形成有燃气通道,燃气通道形成有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第一火盖连接于燃气座,且第一火盖的进气口与第一出气口连通;第二火盖连接于燃气座,且第二火盖与第二出气口连通,第一火盖和第二火盖间隔设置,第二火盖与第一火盖中至少一者可受控相对燃气座转动或移动并对应调整转动或移动中第一火盖和/或第二火盖的出火位置;该火盖结构及燃气灶在使用时,可以根据锅具的形状大小,调整火盖结构的出火空间的大小,使得出火空间的大小适应锅具的大小,进而使得锅具均匀受热,从而提升锅具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火盖结构及燃气灶
本专利技术涉及燃气灶
,特别是涉及一种火盖结构及燃气灶。
技术介绍
随着时代发展,厨房电器也越来越趋于智能化、时代化。灶具从原始的柴火时代发展到现在的天燃气时代,灶具成为每个厨房必备的烹饪工具。一般灶具的火盖结构分为内火盖和外火盖,外火盖设置于内火盖的外围,外火盖和内火该配合对锅具进行加热。然而,传统的灶具长时间使用后,锅具一般会出现个别区域过分受热,导致锅底烧焦锅底变薄,严重影响锅具使用时长。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针对传统的灶具在使用时,锅具一般会出现个别区域过分受热,导致锅底烧焦锅底变薄,严重影响锅具使用时长,也会影响烧菜受热不均影响菜的口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火盖结构及燃气灶,该火盖结构及燃气灶在使用时,可以根据锅具的形状大小,调整出火结构的出火空间,使得出火空间的大小适应锅具的大小,进而使得锅具均匀受热,从而提升锅具的使用寿命。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本申请涉及一种火盖结构,包括燃气座、第一火盖及第二火盖;所述燃气座形成有燃气通道,所述燃气通道形成有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一火盖连接于所述燃气座,且所述第一火盖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火盖连接于所述燃气座,且所述第二火盖与所述第二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火盖和所述第二火盖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火盖与第一火盖中至少一者可受控相对所述燃气座转动或移动并对应调整转动或移动中所述第一火盖和/或所述第二火盖的出火位置。上述火盖结构在使用时,燃气进入燃气通道内并沿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分别进入第一火盖和第二火盖处,通过第一火盖和第二火盖产生的火对锅具进行加热;由于锅具的可大可小,为了提升对不同锅具加热的均匀性,则需要根据锅具的大小适应性调整第二火盖的出火位置和/或第一火盖的出火位置。当锅具较大时,则通过驱使所述第二火盖和第一火盖相对所述燃气座沿相互远离的方向转动或移动,从而增大第一火盖和第二火盖之间形成的出火空间。当锅具较小时,则通过驱使所述第二火盖和第一火盖相对所述燃气座沿相互靠近的方向转动或移动以减小第一火盖和第二火盖之间形成的出火空间。可见,该火盖结构在使用时,可以适应不同大小的锅具,同时保证对锅具加热的均匀性,从而提升锅具的使用寿命。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火盖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火盖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火盖设置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火盖围设的空间内。如此,通过设置至少两个第二火盖可以提升对锅具加热的均匀性;第一火盖可以对锅具的底部区域进行加热,第二火盖可以对锅具的四周进行加热进而保证对锅具加热的均匀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气口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所述第二出气口与所述第二火盖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出气口沿同一圆周方向间隔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火盖一端设有出火部,所述第二火盖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气口连通,所有所述第二火盖的出火部位于同一圆周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火盖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二火盖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燃气座连接,且所述第二火盖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二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通过自身形变带动所述第二火盖转动以调整所述第二火盖的出火位置。如此,当需要调整第二火盖的出火位置,只需要驱使第一连接管发生形变,带动第二火盖转动,进而调整第二火盖的出火位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管为波纹管。当需要调整第二火盖的位置时,只需要调整波纹管的扭曲度即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火盖结构还包括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火盖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燃气座连接,且所述第二火盖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二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通过自身伸缩的带动所述第二火盖移动以调整所述第二火盖的出火位置。如此,当需要调整第二火盖的出火位置,只需要驱使第二连接管伸缩移动,带动第二火盖转动,进而调整第二火盖的出火位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管为伸缩管。当需要调整第二火盖的位置时,只需要驱使伸缩管伸缩移动即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气通道包括主通道以及均与所述主通道的出口连通的第一分通道和第二分通道,所述第一分通道设有所述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二分通道设有所述第二出气口。燃气先进入主通道,然后通过主通道分配至第一分通道和第二分通道中,进而对应分配至第一火盖和第二火盖处。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一种燃气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火盖结构。上述燃气灶由于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火盖结构,因此该燃气灶在使用时,燃气进入燃气通道内并沿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分别进入第一火盖和第二火盖处,通过第一火盖和第二火盖产生的火对锅具进行加热;由于锅具的可大可小,为了提升对不同锅具加热的均匀性,则需要根据锅具的大小适应性调整第二火盖的出火位置和/或第一火盖的出火位置。当锅具较大时,则通过驱使所述第二火盖和第一火盖相对所述燃气座沿相互远离的方向转动或移动,从而增大第一火盖和第二火盖之间形成的出火空间。当锅具较小时,则通过驱使所述第二火盖和第一火盖相对所述燃气座沿相互靠近的方向转动或移动以减小第一火盖和第二火盖之间形成的出火空间。可见,该火盖结构在使用时,可以适应不同大小的锅具,同时保证对锅具加热的均匀性,从而提升锅具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书用于解释说明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个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图1为一实施例中出火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另一实施例中出火结构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火盖结构;100、燃气座;110、燃气通道;112、主通道;114、第一分通道;116、第二分通道;200、第一火盖;210、第一火孔;300、第二火盖;310、出火部;312、第二火孔;400、第一连接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火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燃气座,所述燃气座形成有燃气通道,所述燃气通道形成有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n第一火盖,所述第一火盖连接于所述燃气座,且所述第一火盖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及/n第二火盖;所述第二火盖连接于所述燃气座,且所述第二火盖与所述第二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火盖和所述第二火盖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火盖与第一火盖中至少一者可受控相对所述燃气座转动或移动并对应调整转动或移动中所述第一火盖和/或所述第二火盖的出火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火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燃气座,所述燃气座形成有燃气通道,所述燃气通道形成有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
第一火盖,所述第一火盖连接于所述燃气座,且所述第一火盖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及
第二火盖;所述第二火盖连接于所述燃气座,且所述第二火盖与所述第二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火盖和所述第二火盖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火盖与第一火盖中至少一者可受控相对所述燃气座转动或移动并对应调整转动或移动中所述第一火盖和/或所述第二火盖的出火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火盖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火盖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火盖设置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火盖围设的空间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火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气口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所述第二出气口与所述第二火盖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出气口沿同一圆周方向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火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火盖一端设有出火部,所述第二火盖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气口连通,所有所述第二火盖的出火部位于同一圆周上。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玉琼宋宪磊张标曾森金胜昔李绍健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