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循环互爬升降柱及其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施工
,具体是一种循环互爬升降柱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建筑施工领域,尤其在超高层、桥梁H型塔、大坝等施工过程中,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新工艺、新设备的逐渐增多,对施工要求也逐渐提高,为满足施工需求,越来越多的施工现场开始使用液压自爬模、顶模、自爬塔吊等设备,解决结构高、塔吊任务重、人工成本高、倒用量大的问题。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在超高层、桥梁H型塔、大坝等施工过程中液压自爬模的使用已经非常成熟,液压自爬模主要由承重三角架、上下架体、导轨、挂座、埋件系统、模板系统、后移装置、液压系统及多层操作平台等组成;在施工和爬升工况下,至少保证2层挂座附着,1层挂座倒用,但挂座需通过人工倒运,比较麻烦,且有安全隐患;液压自爬模的动力系统---液压系统也需人工倒运至下一层,周转使用;且一般顶升力不会太大,一般在20T以下,为保证顶升安全,实现整体提升,设置机位较多,控制难度大,安全隐患多;并且,在超高层施工中,越来越多的开始使用自爬塔吊等技术,一般内爬塔吊运用比较广泛,是一种安装在建筑物内部电梯井、楼梯间里的塔机,或经改造也可用作内爬塔;在爬升过程中需要支撑梁在空中解体,向预定楼层倒运、安装,从而实现塔吊的爬升,在倒运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其他塔吊配合吊运,降低塔吊利用率和施工效率,整体上常规的倒运爬升存在安全隐患大、效率低、质量控制难度大等缺点。在现有施工过程中,现场已广泛应用自爬升塔吊,但现有的自爬升塔吊需频繁倒运支承梁,来实现塔吊的自爬升功能,在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循环互爬升降柱,其特征在于:包括/n下支撑架(100),所述下支撑架(100)包括承重桁架(101),两个所述承重桁架(101)的正面和背面之间且靠近顶部和底部处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桁架(107),两个所述承重桁架(101)底部之间且靠近两端处均固定连接有塔柱连接梁(1010),所述承重桁架(101)的顶部滑动连接有承重伸缩梁(102),所述承重桁架(101)的顶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0101),所述连接板(10101)与上调节横杆(103)的一端铰接,所述承重桁架(101)底部的一端与调节斜拉杆(104)的一端铰接,所述上调节横杆(103)和所述调节斜拉杆(104)的另一端均与埋件挂座(400)铰接,所述埋件挂座(400)设置于所述承重伸缩梁(102)的端部,所述承重桁架(101)的底部滑动连接有支撑伸缩梁(106),所述承重桁架(101)与所述支撑伸缩梁(106)通过销轴固定,且通过调整所述销轴的位置调整所述支撑伸缩梁(106)的伸出量,所述支撑伸缩梁(106)的一端螺纹连接有下调节撑杆(105),所述下支撑架(100)内部四角处均设置有导向滑槽(109),所述导向滑槽(109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循环互爬升降柱,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支撑架(100),所述下支撑架(100)包括承重桁架(101),两个所述承重桁架(101)的正面和背面之间且靠近顶部和底部处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桁架(107),两个所述承重桁架(101)底部之间且靠近两端处均固定连接有塔柱连接梁(1010),所述承重桁架(101)的顶部滑动连接有承重伸缩梁(102),所述承重桁架(101)的顶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0101),所述连接板(10101)与上调节横杆(103)的一端铰接,所述承重桁架(101)底部的一端与调节斜拉杆(104)的一端铰接,所述上调节横杆(103)和所述调节斜拉杆(104)的另一端均与埋件挂座(400)铰接,所述埋件挂座(400)设置于所述承重伸缩梁(102)的端部,所述承重桁架(101)的底部滑动连接有支撑伸缩梁(106),所述承重桁架(101)与所述支撑伸缩梁(106)通过销轴固定,且通过调整所述销轴的位置调整所述支撑伸缩梁(106)的伸出量,所述支撑伸缩梁(106)的一端螺纹连接有下调节撑杆(105),所述下支撑架(100)内部四角处均设置有导向滑槽(109),所述导向滑槽(109)与塔柱(200)的棱边滑动连接,所述承重桁架(101)的一侧铰接有侧向斜撑(108);
塔柱(200),所述塔柱(200)由至少三组标准桁架(201)组成,所述标准桁架(201)的一侧沿垂直方向等距离设置有至少两个承重梯挡(202),所述塔柱(200)的底部通过销轴与所述塔柱连接梁(1010)固定连接,所述塔柱(200)的表面且靠近所述下支撑架(100)顶部处设置有上支撑架(600);
所述上支撑架(600)的一侧设置有液压顶升系统(300),用于升降所述上支撑架(600)和所述塔柱(200),所述埋件挂座(400)与埋件系统(500)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所述埋件系统(500)埋设于建筑结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互爬升降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架(600)不包括所述塔柱连接梁(1010),其余结构与所述下支撑架(100)完全相同,所述上支撑架(600)通过四根所述导向滑槽(109)与所述塔柱(200)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循环互爬升降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顶升系统(300)包括顶升下承重梁(302),所述顶升下承重梁(302)顶部的中央与液压油缸(303)的底部铰接,所述液压油缸(303)的伸缩轴顶部固定连接有顶升上承重梁(301),所述顶升上承重梁(301)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挂载孔(30101),所述挂载孔(30101)与所述承重梯挡(202)插接,所述顶升下承重梁(302)的背面固定连接有安装支架(306),所述安装支架(306)靠近顶部处铰接有操作把手(305),所述操作把手(305)与所述安装支架(306)铰接处设置有复位器(308),所述复位器(308)用于所述操作把手(305)转动后恢复原位,所述液压油缸(303)的缸座表面与连动杆(309)的一端铰接,所述连动杆(309)的另一端与所述操作把手(305)铰接,所述顶升下承重梁(302)背面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承重轴(307),所述承重轴(307)的表面套设有承重换向舌(304),所述承重换向舌(304)通过螺栓与所述承重轴(307)固定连接,所述承重换向舌(304)的一端超出所述顶升下承重梁(302)的正面,并与所述承重梯挡(202)卡接,所述顶升下承重梁(302)与所述上支撑架(600)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循环互爬升降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埋件挂座(400)由挂座侧板(401)、挂座底板(402)和加强板(403)焊接制成,所述挂座侧板(401)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所述上调节横杆(103)和所述调节斜拉杆(104)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循环互爬升降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调节横杆(103)和所述调节斜拉杆(104)的结构相同但尺寸不同,所述上调节横杆(103)包括铰接耳(10301)和螺纹杆(10303),所述铰接耳(10301)的底部设置有拉力块(10302),所述螺纹杆(10303)的两端均与所述拉力块(10302)螺纹连接,所述螺纹杆(10303)的中部设置有调节螺母(10304),用于转动所述螺纹杆(10303)调节两个所述拉力块(10302)的距离,两个所述铰接耳(10301)分别与所述连接板(10101)和所述挂座侧板(401)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循环互爬升降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埋件系统(500)是由至少四组可周转的高强螺栓组件和预埋件组成,所述挂座底板(402)与所述预埋件对接,并通过所述高强螺栓组件与建筑结构紧固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坚,林峰,常亚亚,宁智刚,王保栋,吴仍辉,韩洋,要志东,李学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卓良工程有限公司,中建八局发展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