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子浮漂的光纤及电子浮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0983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8: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子浮漂的光纤及电子浮漂,包括光纤,所述光纤沿轴线方向具有间隔排列的多个发光区,相邻两个发光区之间为非发光区;在所述发光区区域内,所述光纤外表面具有一个或多个反射单元,所述光纤内部有部分光线在所述反射单元的作用下向光纤非轴线方向多个角度射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电子浮漂的光纤及电子浮漂
本技术涉及钓鱼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子浮漂的光纤及电子浮漂。
技术介绍
电子浮漂主要用于夜间或环境光昏暗不易识别浮漂漂目变化的场景下。图1展示一种典型的日用漂解决方案,主要由漂尾90、漂身91和漂脚92组成,通过粘胶打磨成型,漂尾90从所示漂尾尖端到漂尾根部,依次通过刷漆在漂尾90外表面制成色区902、色区903,所述色区902和色区903交替排布,且在交界处涂有隔色区901,所述色区902和所述色区903为彩色,且颜色不同,所述隔色区901为深色,通常选用黑色,所述色区901、902、903共同形成漂尾的漂目。日用漂典型的特征是所述隔色区901的宽度窄,通常3毫米左右,漂尾90刚性足、弹性好,不易损坏。而针对夜用的电子漂,如图2展示了一种典型的电子漂的解决方案,主要由光纤83、套在光纤外侧的透明保护管80、漂身81以及漂脚82构成。所述漂身81内部还有对应的LED发光元件以及电池,所述漂脚82与漂身81通过粘接和打磨处理固定在一起。所述光纤83为导光部件,常用材质为PMMA塑料,相比日用漂漂尾的材料,PMMA材料易损,刚性差一些,因此在光纤83的外侧加一个透明保护管80,起到保护光纤和提高刚性等作用。所述光纤83上从漂尾尖端到漂尾根部依顺序重复涂有色区832、隔色区831以及色区833,从而形成漂目。色区832和833表面刻画发光区以让光照射出来。电子漂典型的特征是隔色区801相比日用漂的隔色区901宽度更宽,通常10毫米左右,电子漂隔色区831加宽的目的是在夜晚环境下,使人的肉眼能分辨出色区832和色区833,避免肉眼观察漂尾发光后效果是连在一起,无日用漂漂目的清晰分辨效果。目前现有的电子浮漂制作工艺偏手工完成,尤其是用于传递光的光纤,通过设定发光区和非发光区,如图3所示,所述发光区的透光原理为人工使用刀片84,将光纤83放置在平台85上,在光纤外表面滚动刻画近似螺旋线凹槽834的方式,在刻线凹槽834处改变了光纤表面对光纤内光路的全反射状态,使一部分光能向外透出形成发光区,此种方式对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依赖高,由于光纤为PMMA材质,易碎,刀刻痕操作不当极易出现裂痕甚至断裂的风险,造成原材料损耗,降低生产效率。同时由于是人为操作,刻痕的形状、间隔等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一致性相对难控制。另外,采用划线通过光栅原理形成漫反射而透出光的方式,经过几次透射后光线会变弱,光线不易均匀传递。目前现有公布的电子浮漂,大多仅仅为夜间使用,其典型的技术缺陷有,一方面彩色漂目之间间隔大,若太近则夜间发光后浮漂在水中人眼不易分辨漂目界限,从而不易清晰识别漂目动作变化;一方面由于光纤质地相对而言刚性欠缺,所以通常选择使用更粗一些的光纤制作漂尾,漂尾越粗,灵敏度也会降低,即使是采取细光纤外加PC透明外管的组合方式,虽然能提高刚性,但是也没有解决上述漂目间隔大的缺陷。在现有技术中,也公布了日夜兼用的电子浮漂技术,除去可换漂尾的技术方案,实现同一只浮漂日夜两个环境中使用,同时又能兼顾日用效果和夜用效果还比较少。现有技术如专利CN209628432U所示方案,虽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日用需求和夜间需求,但是具有一定的不足,如外管直径大小不断切换而造成灵敏度变化过渡不连续,夜间漂目间隔合适但日用漂目间隔由于无隔色区而改变日用漂的使用习惯,降低了日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所提及的现有技术缺点,提出了一种具有反射单元光纤的电子浮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电子浮漂的光纤,包括光纤,所述光纤沿轴线方向具有间隔排列的多个发光区,相邻两个发光区之间为非发光区;在所述发光区区域内,所述光纤外表面具有一个或多个反射单元,所述光纤内部有部分光线在所述反射单元的作用下向光纤非轴线方向多个角度射出。具体的,所述反射单元为三维凹坑状,所述单个反射单元投影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多边形。具体的,所述单个反射单元投影形状其对角线长度不超过0.4毫米。具体的,沿轴线方向两个相邻的反射单元其投影在中心面上的中心距离即为反射单元间隔,沿所述光纤近端向光纤远端所述反射单元间隔逐渐减小或相等或部分相等。具体的,沿所述光纤近端向光纤远端所述反射单元对应凹坑深度尺寸逐渐增大或相等或部分相等。具体的,所述光纤含有反射单元的同一径向截面上其反射单元数量包括单个反射单元或多个反射单元,且当有多个反射单元时任意两个反射单元中心与光纤轴心的连线夹角小于180度。具体的,所述光纤发光区上的反射单元,通过激光加工工艺制成,环绕光纤外表面布置并相互间隔开。具体的,所述光纤在含有反射单元的发光区表面外层设置有漆面,形成光纤的发光漂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包括以上所述光纤的电子浮漂,还包括漂尾组件、电池和漂身组件,所述漂尾组件依次可拆卸连接所述电池和所述漂身组件。具体的,所述漂尾组件包括外管、光纤,所述光纤插入所述外管形成内外装配关系,所述电子浮漂满足以下关系:所述外管为透明或半透明塑料材质制成,且所述外管外表面涂有多个不同颜色并交替排列的色区,形成外管漂目;所述外管漂目上相邻两个色区之间,还存在一个隔色区,所述隔色区起颜色隔开作用,所述隔色区轴向宽度为WⅠ;所述光纤对应的非发光区具有轴向宽度WⅡ,其尺寸关系为WⅡ≥WⅠ;径向投影观察,所述外管的隔色区宽度WⅠ与所述光纤非发光区宽度W;5)轴线方向位置关系包括被包含关系或者部分重叠或者首尾拼接。具体的,所述外管的隔色区宽度WⅠ尺寸为2至4毫米。具体的,所述光纤基体为PMMA材质,或PC材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相比现有技术手工刀片刻痕方式加工,本技术提出电子浮漂,具有反射单元的光纤,一方面采取自动化设备完成点状反射单元的加工,二次加工一致性更好,光纤发光一致性也同步提升,工件不会变形和产生内应力,在使用过程中漂尾发生弯曲等不会因为应力集中而断裂;另一方面本技术的反射单元,类比于传统导光板的激光打点成型细小凹坑,通过改变反射单元的分布密度、凹坑深浅、凹坑形状来实现光纤上多个发光漂目的发光亮度调整,进而调整夜间漂目发光的均匀性或部分漂目亮度差异化的多种应用需求,同时还可以改善光纤远端发光集中形成末端明显比其他区域亮的问题,使各个漂目发光更均匀;另一方面,本技术所述反射单元所形成的多个发光漂目之间,分界更明显,更有利于漂目之间的间隔显示处理,直接的好处就是所述非发光区可以在原光纤基材外表面上不做任何处理,也能起到一定的发光与不发光区域的分界;通过反射单元的差异化设计,还可以将所述光纤远端端面射出的光强降低,起到在所述端面不用做堵光处理也能达到使用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日用普通漂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电子漂的发光示意图图3为现有电子漂光纤发光刻痕的加工示意图图4为一种日夜双用电子浮漂的整体组成图图5为一种日夜双用电子浮漂的整体爆炸图图6为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电子浮漂的光纤,包括光纤,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沿轴线方向具有间隔排列的多个发光区,相邻两个发光区之间为非发光区;在所述发光区区域内,所述光纤外表面具有一个或多个反射单元,所述光纤内部有部分光线在所述反射单元的作用下向光纤非轴线方向多个角度射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电子浮漂的光纤,包括光纤,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沿轴线方向具有间隔排列的多个发光区,相邻两个发光区之间为非发光区;在所述发光区区域内,所述光纤外表面具有一个或多个反射单元,所述光纤内部有部分光线在所述反射单元的作用下向光纤非轴线方向多个角度射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电子浮漂的光纤,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单元为三维凹坑状,单个反射单元投影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多边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电子浮漂的光纤,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个反射单元投影形状其对角线长度不超过0.4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电子浮漂的光纤,其特征在于:沿轴线方向两个相邻的反射单元其投影在中心面上的中心距离即为反射单元间隔,沿所述光纤近端向光纤远端所述反射单元间隔逐渐减小或相等或部分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电子浮漂的光纤,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光纤近端向光纤远端所述反射单元对应凹坑深度尺寸逐渐增大或相等或部分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电子浮漂的光纤,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含有反射单元的同一径向截面上其反射单元数量包括单个反射单元或多个反射单元,且当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幼伟谢万彬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创融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