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提高河道清淤效果的清淤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60852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8: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能够提高河道清淤效果的清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勘测河道两岸和河道底部地质结构以及河道长度,获得河道的BIM模型;2)沿着河道长度方向将河道分割成多个区域;3)首先在河道最上游的区域内安装清淤架;4)在所述最上游区域靠下游的一侧设安装与水流方向垂直的隔离网;5)将吸泥管伸入每个框格中,利用吸泥泵将淤泥吸收输送离开河道,依次清理每个框格中的淤泥;6)取出清淤架,安装到下一个区域,循环步骤3)‑5),进行下一河段区域清淤,直至完成整个河道的清淤工作。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清淤方法,通过对整段河道进行划分清淤河道段并设置清淤架结构,能够避免在清淤时出现污染物扩散、逃淤的现象,大大的提高了淤泥的清除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能够提高河道清淤效果的清淤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河道清淤领域,具体涉及能够提高河道清淤效果的清淤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河道清淤主要分为排干清淤和水下清淤。排干清淤容易应对清淤对象中含有大型、复杂垃圾的情况,但是由于要排干河道中的流水,增加了临时围堰施工的成本,只适用于中小河道;同时很多河道只能在非汛期进行施工,工期受到一定限制,施工过程易受天气影响,并容易对河道边坡和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而水下清淤一般是将清淤机具装备在船上,由清淤船作为施工平台在水面上操作清淤设备将淤泥开挖,并通过管道输送系统输送到岸上堆场中。但清淤工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染物扩散,逃淤、回淤情况严重,淤泥清除率在50%左右,清淤不够彻底,容易造成大面积水体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能够提高河道清淤效果的清淤方法,通过对整段河道进行划分清淤河道段并设置清淤架结构,能够避免在清淤时出现污染物扩散、逃淤的现象,大大的提高了淤泥的清除率。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能够提高河道清淤效果的清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勘测河道两岸和河道底部地质结构以及河道长度,获得河道的BIM模型;2)沿着河道长度方向将河道分割成多个区域;3)首先在河道最上游的区域内安装清淤架,所述清淤架呈顶部底部均开口且内部空心的柱体,其内部设置垂直交叉的隔板将空心结构分割成多个框格结构,清淤架的底面形状与河道底部形状贴合;4)在所述最上游区域靠下游的一侧设安装与水流方向垂直的隔离网,所述隔离网包括两侧网体和夹设在两层网体之间的吸附层,吸附层内填充有生物炭;5)将吸泥管伸入每个框格中,利用吸泥泵将淤泥吸收输送离开河道,依次清理每个框格中的淤泥;6)取出清淤架,安装到下一个区域,循环步骤3)-5),进行下一河段区域清淤,直至完成整个河道的清淤工作。本专利技术的清淤方法,通过对整段河道进行划分清淤河道段并设置清淤架结构,能够避免在清淤时出现污染物扩散、逃淤的现象,大大的提高了淤泥的清除率。本专利技术的清淤方法,首先通过建立BIM模型获得河道的相关参数,然后根据相关参数制作出地面与河道形状相匹配的清淤架,在对河道进行分区域清淤时,将清淤架从上至下插入淤泥中直至与河道的底部接触,此时相当于河道的淤泥均被柱体形状的清淤架包覆并分割成多个小区域,然后再采用吸泥泵依次在每个小区域中进行清淤,通过清淤架的设置,能够避免在清淤过程中出现污染物扩散、逃淤的情况,清淤架在淤泥被绞散的时候能够起到“束缚”和限位作用,防止淤泥逃散或者扩散开;其中在清淤分段区域靠下游的一侧设安装与水流方向垂直的隔离网,所述隔离网包括两侧网体和夹设在两层网体之间的吸附层,吸附层内填充有生物炭,这样清淤过程中少部分逃逸或者扩散的污染物能够顺着水流方向运动至隔离网被其中的生物炭吸附,从而避免污染物跨区域的扩散;然后重复上述操作,依次完成每个河段区域的清淤工作;通过上述方法,各个河段区域之间的清淤工作不会相互影响,也不会造成工作段淤泥在整个河道扩散逃逸,同时从上游往下游开始工作,能够避免此工作段少量残余的淤泥扩散到上一处理过的工作段,此工作段少量残余的污染能够在水流的作用下线下游方向运动从而被隔离网吸附除污,大大的提高了河道的清淤效率和质量。同时,本专利技术采用的生物炭具有金属离子负载量高、吸附性能好等优点,对多种污染物(特别是磷、氮、重金属)具有较好吸附效果,通过将其夹设在网体中并设在清淤河道分段区域的下游水体中,能够利用生物炭吸附清淤河道污染水体中的污染物,从而有效去除了清淤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降低了河道清淤对下游水体的污染。所述隔离网的下端设置有用于固定隔离网于水体中的锚,吸附层的表面具有直径为1mm~2.5mm的网孔,通过吸附层将生物炭包覆在其中,能够避免投加物残留在水体中引发二次污染,同时也有利于实现生物炭的回收和再利用。所述生物炭为改性生物炭,其具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首先采用农业秸秆、畜禽粪便、林草枝叶或木屑在厌氧或缺氧条件下进行热解,粉碎后得到粒径为3.0mm~6.0mm的生物炭颗粒;依次采用酸溶液、水、碱溶液、水对生物炭进行洗涤;然后将生物炭置于改性溶液中进行超声震荡,得到改性生物炭;所述改性溶液为铝盐溶液、铁盐溶液或铝铁盐溶液。还包括步骤7)将清理出淤泥进行筛分、无害化处理、固化后回填至河道内。步骤7)中淤泥的具体处理过程如下:先将淤泥及其中的垃圾进行筛分过滤;然后向淤泥中加入钝化剂和酸液以中和淤泥内中的重金属元素和酸碱度;使用压滤机将淤泥压干并固化;最后将固化后的淤泥回填至河道内。本专利技术通过对清除淤泥进行回收处理筛除垃圾并取出污染物之后又重新处理回填至河道,降低了清淤的成本,同时避免了河道被再次污染的概率。还包括在淤泥回填区域种植生态植物。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能够提高河道清淤效果的清淤方法,通过对整段河道进行划分清淤河道段并设置清淤架结构,能够避免在清淤时出现污染物扩散、逃淤的现象,大大的提高了淤泥的清除率;2、本专利技术能够提高河道清淤效果的清淤方法,在清淤分段区域靠下游的一侧设安装与水流方向垂直的隔离网,这样清淤过程中少部分逃逸或者扩散的污染物能够顺着水流方向运动至隔离网被其中的生物炭吸附,从而避免污染物跨区域的扩散;3、本专利技术能够提高河道清淤效果的清淤方法,各个河段区域之间的清淤工作不会相互影响,也不会造成工作段淤泥在整个河道扩散逃逸,同时从上游往下游开始工作,能够避免此工作段少量残余的淤泥扩散到上一处理过的工作段,此工作段少量残余的污染能够在水流的作用下线下游方向运动从而被隔离网吸附除污,大大的提高了河道的清淤效率和质量。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实施例本专利技术能够提高河道清淤效果的清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勘测河道两岸和河道底部地质结构以及河道长度,获得河道的BIM模型;2)沿着河道长度方向将河道分割成多个区域;3)首先在河道最上游的区域内安装清淤架,所述清淤架呈顶部底部均开口且内部空心的柱体,其内部设置垂直交叉的隔板将空心结构分割成多个框格结构,清淤架的底面形状与河道底部形状贴合;4)在所述最上游区域靠下游的一侧设安装与水流方向垂直的隔离网,所述隔离网包括两侧网体和夹设在两层网体之间的吸附层,吸附层内填充有生物炭;5)将吸泥管伸入每个框格中,利用吸泥泵将淤泥吸收输送离开河道,依次清理每个框格中的淤泥;6)取出清淤架,安装到下一个区域,循环步骤3)-5),进行下一河段区域清淤,直至完成整个河道的清淤工作。本专利技术的清淤方法,通过对整段河道进行划分清淤河道段并设置清淤架结构,能够避免在清淤时出现污染物扩散、逃淤的现象,大大的提高了淤泥的清除率。本专利技术的清淤方法,首先通过建立BIM模型获得河道的相关参数,然后根据相关参数制作出地面与河道形状相匹配的清淤架,在对河道进行分区域清淤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能够提高河道清淤效果的清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勘测河道两岸和河道底部地质结构以及河道长度,获得河道的BIM模型;2)沿着河道长度方向将河道分割成多个区域;3)首先在河道最上游的区域内安装清淤架,所述清淤架呈顶部底部均开口且内部空心的柱体,其内部设置垂直交叉的隔板将空心结构分割成多个框格结构,清淤架的底面形状与河道底部形状贴合;4)在所述最上游区域靠下游的一侧设安装与水流方向垂直的隔离网,所述隔离网包括两侧网体和夹设在两层网体之间的吸附层,吸附层内填充有生物炭;5)将吸泥管伸入每个框格中,利用吸泥泵将淤泥吸收输送离开河道,依次清理每个框格中的淤泥;6)取出清淤架,安装到下一个区域,循环步骤3)-5),进行下一河段区域清淤,直至完成整个河道的清淤工作。/n

【技术特征摘要】
1.能够提高河道清淤效果的清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勘测河道两岸和河道底部地质结构以及河道长度,获得河道的BIM模型;2)沿着河道长度方向将河道分割成多个区域;3)首先在河道最上游的区域内安装清淤架,所述清淤架呈顶部底部均开口且内部空心的柱体,其内部设置垂直交叉的隔板将空心结构分割成多个框格结构,清淤架的底面形状与河道底部形状贴合;4)在所述最上游区域靠下游的一侧设安装与水流方向垂直的隔离网,所述隔离网包括两侧网体和夹设在两层网体之间的吸附层,吸附层内填充有生物炭;5)将吸泥管伸入每个框格中,利用吸泥泵将淤泥吸收输送离开河道,依次清理每个框格中的淤泥;6)取出清淤架,安装到下一个区域,循环步骤3)-5),进行下一河段区域清淤,直至完成整个河道的清淤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提高河道清淤效果的清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网的下端设置有用于固定隔离网于水体中的锚,吸附层的表面具有直径为1mm~2.5mm的网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提高河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幸朝梁涛孙林智熊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