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水稻育苗的苗床土及其育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60337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8: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水稻育苗的苗床土及其育苗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苗床土包括如下质量份的组分制成,工业大麻有机残渣堆肥1份;农田土2~5份;其中,工业大麻有机残渣堆肥按照如下方法制得:将0.05~50质量份工业大麻有机残渣与1质量份水混合,然后堆积存放3~6月,再加水1~15质量份水浸泡后控去水分。一种采用上述苗床土进行育苗的方法如下:配制用于水稻育苗的苗床土;将苗床浇透底水,在第二天把育苗盘上面铺放3~4cm厚的用于水稻育苗的苗床土,然后播种水稻芽种,水稻芽种上盖1~2cm细泥土,后用喷灌喷水饱和,用地膜覆盖;在水稻芽种长至秧苗立针期揭地膜,进行水肥管理,即实现水稻育苗。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减少环境污染,实现有机残渣二次利用、提早育苗、壮苗抗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水稻育苗的苗床土及其育苗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水稻育苗的苗床土及其育苗方法,属于育苗

技术介绍
工业大麻是指四氢大麻酚含量低于0.3%的大麻,中国将工业大麻称为汉麻(hemp),是大麻科(Cannabinaceae)大麻属(Cannabis)一年生草本植物,分为工业大麻和毒品大麻,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大麻为工业大麻。工业大麻的秆芯所磨制成的粉末,也就是汉麻秆芯超细粉体改性涂层技术应用在军服,能发挥出产品的高强度、高性能的特性。工业大麻种植面积日益增加,大麻中大麻二酚(cannabidiol,CBD)提取物产品大量开发,大量有机残渣难以利用,造成的资源浪费,并严重污染环境。传统水稻旱育苗技术育苗用土量大,造成旱田耕层土壤破坏比较严重。同时,旱田除草剂的残留随土运到水田,使水稻秧苗受到药害,大量化学除草剂的使用,也不利于有机食品开发、育苗成本高等问题均亟待化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水稻育苗的苗床土及其育苗方法。本专利技术采用工业大麻残渣配制苗床土,不仅解决工业大麻固体残渣利用难、焚烧污染环境等问题,还是变废为宝再次利用,残渣中含有氮、磷、钾等营养物质,通过转化有利于水稻的苗期生长发育,催芽提早育苗,可提前1-2天,缓解春季整地、拉土和筛土难的问题,同时残渣苗床土比土壤的保暖性强,可使床温平均比土育苗提高1~2℃,并且根系指标发达,单株地上部及地下部鲜重之和达30g以上。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水稻育苗的苗床土,该苗床土包括如下质量份的组分制成,工业大麻有机残渣堆肥1份;农田土2~5份;其中,所述工业大麻有机残渣堆肥按照如下方法制得:将0.05~50质量份工业大麻有机残渣与1质量份水混合,然后堆积存放3~6月,再加水1~15质量份水浸泡后控去水分,得到所述工业大麻有机残渣堆肥。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工业大麻有机残渣堆肥经过水浸泡然后控水,能保证出苗整齐;所述农田土具体可为黑土。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工业大麻有机残渣堆肥具体按照如下方法制得:将3质量份工业大麻有机残渣与1质量份水混合,然后堆积存放3~6月,再加水3质量份水浸泡后控去水分,得到所述工业大麻有机残渣堆肥。上述的苗床土中,所述的苗床土还包括如下质量份的组分:壮秧剂0.05~0.5份。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用于水稻育苗的苗床土进行育苗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所述用于水稻育苗的苗床土的配制:将所述工业大麻有机残渣堆肥、一部分所述农田土混合;然后将所述壮秧剂与另一部分所述农田土混合再加入其中,得到所述用于水稻育苗的苗床土;2)苗床土的铺放与播种将苗床浇透底水,在第二天把育苗盘上面铺放3~4cm厚的所述用于水稻育苗的苗床土,然后播种水稻芽种,所述水稻芽种上盖1~2cm细泥土,后用喷灌喷水饱和,用地膜覆盖;3)苗床管理在所述水稻芽种长至秧苗立针期揭地膜,进行水肥管理,即实现水稻育苗。上述的方法中,每平方米所述苗床上所述用于水稻育苗的苗床土中所述工业大麻有机残渣堆肥4~8Kg。上述的方法中,每盘面积为0.18平方米的所述育苗盘上播种所述水稻芽种100~120g,具体可为每0.18平方米所述育苗盘上播种120g或110~120g。上述的方法中,所述苗床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并能建造大中型棚的秧田,所述秧田面积与大田面积比为1:100~150,具体可为1:120、1:100~120、1:120~150或1:110~135;所述苗床在铺放所述用于水稻育苗的苗床土之前整地:苗床面要平整、没有土块、地面压实确保所述育苗盘底部与床面接触良好,不透气、不悬空,不漏泥,床边缘修筑畦埂,所述苗床高出所述床面3~5cm。上述的方法中,所述水稻芽种为水稻种子进行破胸催芽得到,芽长5~7mm;所述水稻芽种在20~30℃条件下炼芽待播。上述的方法中,所述水肥管理按照如下a)~c)中至少一种进行:a)1.5叶期观察苗床,如有缺水现象及时浇水;b)2.5叶期2~3天喷水一次,以防干;c)当水稻秧苗黄绿,在2叶期追加硫酸铵20~50g/m2,追肥后用清水浇苗。9、根据权利要求3-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秧苗发育初期按照如下d)和或e)进行处理:d)喷施预防水稻立枯病、青枯病药剂和土壤调酸剂中的至少一种;e)在稻田旁边放置鼠药一份加强鼠害防治。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采用工业大麻残渣配置苗床土,减少环境污染,实现有机残渣二次利用、提早育苗、壮苗抗病,插秧后返青快的水稻新苗床土旱育苗技术;2、本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经济和生态效益,采用工业大麻残渣制备的育苗土实现了废物再利用,消除废物污染,解决水稻育苗取土难、取土成本高的问题,育水稻苗/公顷可以减少10立方米草炭土,节约成本500元/公顷;减少环境污染,将固体残渣变废为宝,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解决了培育壮秧难、水稻缓苗慢、有效分蘖少、水稻产量低等问题,实现提早培育壮秧、缩短缓苗期、实现水稻节本增效目的;本专利技术是一项绿色环保、能够减少黑土用量、节本增效、操作简便的育苗新方法。附图说明图1为不同处理育秧盘中水稻根系发育对比效果图,图1中(a)表示黑土(CK)的处理结果,(b)为体积比1:3的工业大麻残渣:黑土的处理结果。图2为不同处理水稻苗单株生长及根系发育对比效果图,图2中(a)表示黑土(CK)的处理结果,(b)为体积比1:3的工业大麻残渣:黑土的处理结果。具体实施方式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下述实施例中,工业大麻有机残渣的制备方法可按照现有技术中常规方法制备得到,具体如下:通过溶剂法(包含溶剂回流、溶剂冷浸提、低温冷冻浸提、超声波辅助浸提、微波辅助浸提等)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亚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等方法制取工业大麻活性成份工艺过程中,或液液萃取、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层析等工业大麻活性成份纯化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植物残渣、提取剩余物、分离剩余物等;其中残渣中可能含有少量植物原料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有机溶剂,包括:甲醇、乙醇、正己烷、正丁醇、环己烷、乙酸乙酯、异丙醇、二氯甲烷等。实施例1、1、苗床地点的选择:采用工业大麻残渣育秧,苗床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并能建造大中型棚,秧田面积与大田面积比例在1:100;2、苗床整地要求:苗床面要平整、没有土块、地面压实确保育苗盘底部与床面接触良好,不透气、不悬空,不漏泥,床边缘修筑畦埂,高出床面4cm;3、工业大麻有机残渣处理与堆放:工业大麻有机残渣过长可用粉碎机粉碎,将粉好工业大麻有机残渣30质量份,加水10质量份堆积存放5月以上,在播种前一天再加水10质量份浸泡,育苗前,3天控去多于水分,出苗整齐,生长发育正常,根系发达。4、育苗苗床土配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水稻育苗的苗床土,其特征在于:该苗床土包括如下质量份的组分制成,/n工业大麻有机残渣堆肥1份;/n农田土2~5份;/n其中,所述工业大麻有机残渣堆肥按照如下方法制得:将0.05~50质量份工业大麻有机残渣与1质量份水混合,然后堆积存放3~6月,再加水1~15质量份水浸泡后控去水分,得到所述工业大麻有机残渣堆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水稻育苗的苗床土,其特征在于:该苗床土包括如下质量份的组分制成,
工业大麻有机残渣堆肥1份;
农田土2~5份;
其中,所述工业大麻有机残渣堆肥按照如下方法制得:将0.05~50质量份工业大麻有机残渣与1质量份水混合,然后堆积存放3~6月,再加水1~15质量份水浸泡后控去水分,得到所述工业大麻有机残渣堆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苗床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苗床土还包括如下质量份的组分:壮秧剂0.05~0.5份。


3.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或2所述用于水稻育苗的苗床土进行育苗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所述用于水稻育苗的苗床土的配制:将所述工业大麻有机残渣堆肥、一部分所述农田土混合;然后将所述壮秧剂与另一部分所述农田土混合再加入其中,得到所述用于水稻育苗的苗床土;
2)苗床土的铺放与播种
将苗床浇透底水,在第二天把育苗盘上面铺放3~4cm厚的所述用于水稻育苗的苗床土,然后播种水稻芽种,所述水稻芽种上盖1~2cm细泥土,后用喷灌喷水饱和,用地膜覆盖;
3)苗床管理
在所述水稻芽种长至秧苗立针期揭地膜,进行水肥管理,即实现水稻育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平方米所述苗床上所述用于水稻育苗的苗床土中所述工业大麻有机残渣堆肥4~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佳雷郭春景李广泽张晓臣张伟君李鹏班定悦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省科学院高技术研究院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