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调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60014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20:04
温度调整装置具备散热部(41a)和制冷循环装置(10)。散热部使对象部(41a)所具有的热向外部空气散热。制冷循环装置(10)具有冷凝部(12a)及蒸发部(14a)。冷凝部(12a)使从压缩并排出制冷剂的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冷凝。蒸发部(14a)使由使高压制冷剂减压的减压部(13)减压而成的低压制冷剂蒸发。冷凝部(12a)使高压制冷剂所具有的热向通过散热部(41a)后的外部空气的至少一部分散热。散热部(41a)使对象物所具有的热向由冷凝部(12a)吸热前的外部空气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温度调整装置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本申请基于在2018年12月2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8-243390号,在此引用其记载内容。
本公开涉及对温度调整的对象物的温度进行调整的温度调整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搭载于车辆的温度调整装置。专利文献1的温度调整装置将如电池、逆变器那样在工作时发热的车载设备、为了进行车室内的空气调节而向车室内吹出的送风空气等作为温度调整的对象物。更具体而言,专利文献1的温度调整装置具备具有相互并联连接的两个蒸发部的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装置。并且,利用一方的蒸发部冷却车载设备的冷却水。另外,利用另一方的蒸发部冷却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机。由此,在专利文献1的温度调整装置中,实现车载设备的温度调整及车室内的空气调节这两者。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37178号公报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温度调整装置中,难以高效地调整对象物的温度。其理由是,例如即使在不要求车室内的空气调节的情况下,也必须为了车载设备的温度调整而使制冷循环装置工作,有可能会导致制冷循环装置的不高效的能量消耗。更详细而言,进行车室内的空气调节及车载设备的温度调整双方时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工作点(具体而言,压缩机的转速等)与仅进行车室内的空气调节及车载设备的温度调整中的任一方时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工作点不同。这是因为制冷循环装置所要求的冷却能力不同。而且,在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装置中,难以在任意的工作点都发挥高的工作效率。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温度调整装置中,难以高效地调整成为温度调整的对象的对象物的温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高效地调整对象物的温度的温度调整装置。本公开的第一方案的温度调整装置具备散热部和制冷循环装置。散热部使对象部所具有的热向外部空气散热。制冷循环装置具有冷凝部及蒸发部。冷凝部使从压缩并排出制冷剂的压缩机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冷凝。蒸发部使由使高压制冷剂减压的减压部减压而成的低压制冷剂蒸发。冷凝部使高压制冷剂所具有的热向通过散热部后的外部空气的至少一部分散热。散热部使对象物所具有的热向由冷凝部吸热前的外部空气散热。由此,由于具备散热部,因此能够使对象物所具有的热向外部空气散热。由此,能够冷却对象物。另外,散热部使对象物所具有的热向通过冷凝部之前的外部空气散热。而且,冷凝部使高压制冷剂所具有的热向通过散热部后的外部空气的至少一部分散热。因此,在散热部中,不会受到制冷循环装置的工作状态的影响,能够使对象物所具有的热稳定地向外部空气散热。也就是说,即使制冷循环装置停止,也能够稳定地冷却对象物。其结果是,能够在不导致制冷循环装置的不高效的能量消耗的情况下高效地冷却对象物。本公开的第二方案的温度调整装置具备蒸发侧对象物热交换部、制冷循环装置、冷凝侧热交换部、第一热交换部及第二热交换部。蒸发侧对象物热交换部使第一热介质流通而与蒸发侧对象物进行热交换。制冷循环装置具有冷凝部及蒸发部。冷凝部使从压缩并排出制冷剂的压缩机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冷凝。蒸发部使由使高压制冷剂减压的减压部减压而成的低压制冷剂蒸发。冷凝侧热交换部与冷凝部热连接,且使第二热介质与高压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第一热交换部使从蒸发侧对象物热交换部流出的第一热介质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第二热交换部使从冷凝侧热交换部流出的第二热介质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第一热交换部使从蒸发侧对象物热交换部流出的第一热介质与由第二热交换部热交换之前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第二热交换部使从冷凝侧热交换部流出的第二热介质与通过第一热交换部后的外部空气的至少一部分进行热交换。由此,由于具备蒸发侧对象物热交换部和第一热交换部,因此能够使蒸发侧对象物所具有的热经由第一热介质向外部空气散热。由此,能够冷却蒸发侧对象物。另外,第一热交换部使从蒸发侧对象物流出的第一热介质与通过第二热交换部之前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且,第二热交换部使从冷凝侧热交换部流出的第二热介质与通过第一热交换部后的外部空气的至少一部分进行热交换。因此,在第一热交换部中,不会受到制冷循环装置的工作状态的影响,能够使第一热介质从蒸发侧对象物吸收的热稳定地向外部空气散热。也就是说,即使制冷循环装置停止,也能够稳定地冷却蒸发侧对象物。其结果是,能够在不导致制冷循环装置的不高效的能量消耗的情况下高效地冷却蒸发侧对象物。本公开的第三方案的温度调整装置具备蒸发侧对象物热交换部、外部空气侧对象物热交换部、制冷循环装置、冷凝侧热交换部、蒸发侧热交换部、第一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部及切换部。蒸发侧对象物热交换部使第一热介质流通而与蒸发侧对象物进行热交换。外部空气侧对象物热交换部使第二热介质流通而与外部空气侧对象物进行热交换。制冷循环装置具有冷凝部及蒸发部。冷凝部使从压缩并排出制冷剂的压缩机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冷凝。蒸发部使由使高压制冷剂减压的减压部减压而成的低压制冷剂蒸发。冷凝侧热交换部与冷凝部热连接,且使第一热介质与高压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蒸发侧热交换部与蒸发部热连接,且使第一热介质与低压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第一热交换部使第一热介质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第二热交换部使从外部空气侧对象物热交换部流出的第二热介质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切换部切换使第一热介质循环的第一热介质回路的回路结构。切换部切换如下回路结构:使第一热介质在蒸发侧热交换部与蒸发侧对象物热交换部之间循环的回路结构、使第一热介质在蒸发侧热交换部与第一热交换部之间循环的回路结构、以及使第一热介质在冷凝侧热交换部与第一热交换部之间循环的回路结构。第一热交换部使第一热介质与由第二热交换部热交换之前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第二热交换部使从外部空气侧对象物热交换部流出的第二热介质与通过第一热交换部后的外部空气的至少一部分进行热交换。由此,由于具备第二热交换部,因此能够使外部空气侧对象物所具有的热经由第二热介质向外部空气散热。因此,即使制冷循环装置不工作,也能够冷却外部空气侧对象物。除此之外,由于具备切换部,因此能够将蒸发侧对象物所具有的热经由第一热介质由第一热交换部向外部空气散热,或根据制冷循环装置的工作状态由第一热交换部将外部空气用作制冷剂的吸热源或散热目的地。此时,第一热交换部使第一热介质与由第二热交换部热交换之前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因此,在第一热交换部中,不会受到第二热交换部中的第二热介质与外部空气的热交换量的影响,能够将蒸发侧对象物所具有的热稳定地向外部空气散热,或将外部空气稳定地用作制冷剂的吸热源或散热目的地。其结果是,能够在不导致制冷循环装置的不高效的能量消耗的情况下高效地冷却蒸发侧对象物及外部空气侧对象物。本公开的第四方案的温度调整装置具备制冷循环装置、蒸发侧热交换部、外部空气侧对象物热交换部、第一热交换部、冷凝侧热交换部、加热部、第二热交换部、第一切换部及第二切换部。制冷循环装置具有冷凝部、蒸发部及流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温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n散热部(41a),该散热部(41a)使对象物(80)所具有的热向外部空气散热;及/n制冷循环装置(10),该制冷循环装置(10)具有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12a)及使由减压部(13)减压而成的低压制冷剂蒸发的蒸发部(14a),该压缩机(11)压缩并排出制冷剂,该减压部(13)使所述高压制冷剂减压,/n所述散热部使所述对象物所具有的热向由所述冷凝部吸热前的外部空气散热,/n所述冷凝部使所述高压制冷剂所具有的热向通过所述散热部后的外部空气的至少一部分散热。/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1226 JP 2018-2433901.一种温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散热部(41a),该散热部(41a)使对象物(80)所具有的热向外部空气散热;及
制冷循环装置(10),该制冷循环装置(10)具有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12a)及使由减压部(13)减压而成的低压制冷剂蒸发的蒸发部(14a),该压缩机(11)压缩并排出制冷剂,该减压部(13)使所述高压制冷剂减压,
所述散热部使所述对象物所具有的热向由所述冷凝部吸热前的外部空气散热,
所述冷凝部使所述高压制冷剂所具有的热向通过所述散热部后的外部空气的至少一部分散热。


2.一种温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蒸发侧对象物热交换部(80a),该蒸发侧对象物热交换部(80a)使第一热介质流通而与蒸发侧对象物(80)进行热交换;
制冷循环装置(10),该制冷循环装置(10)具有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121a)及使由减压部(13、13a)减压而成的低压制冷剂蒸发的蒸发部(141a),该压缩机(11)压缩并排出制冷剂,该减压部(13、13a)使所述高压制冷剂减压;
冷凝侧热交换部(121b),该冷凝侧热交换部(121b)与所述冷凝部热连接,且使第二热介质与所述高压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第一热交换部(41),该第一热交换部(41)使从所述蒸发侧对象物热交换部流出的所述第一热介质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及
第二热交换部(51),该第二热交换部(51)使从所述冷凝侧热交换部流出的所述第二热介质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使从所述蒸发侧对象物热交换部流出的所述第一热介质与由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热交换之前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
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使从所述冷凝侧热交换部流出的所述第二热介质与通过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后的外部空气的至少一部分进行热交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蒸发部热连接而使所述第一热介质与所述低压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蒸发侧热交换部(141b)。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热介质回路(40),该第一热介质回路(40)使所述第一热介质循环;及
第二热介质回路(50),该第二热介质回路(50)使所述第二热介质循环,
所述第一热介质回路及所述第二热介质回路形成不使所述第一热介质与所述第二热介质混合的相互独立的热介质回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温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切换所述第一热介质回路(40)的回路结构的切换部(45a···45e),
所述切换部切换使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流出的所述第一热介质向所述蒸发侧对象物热交换部流入的回路结构和使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流出的所述第一热介质向所述蒸发侧热交换部流入的回路结构。


6.如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将所述高压制冷剂作为热源来对加热对象流体进行加热的加热部(53、122),
在所述制冷循环装置中,使所述制冷剂通过所述蒸发部从所述第一热介质吸收的热通过所述冷凝部向所述第二热介质散热。


7.如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将所述高压制冷剂作为热源来对加热对象流体进行加热的加热部(53),
在所述制冷循环装置中,使所述制冷剂通过所述蒸发部从所述第二热介质吸收的热通过所述冷凝部向所述第二热介质散热。


8.如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使所述第一热介质流通而与外部空气侧对象物(81)进行热交换的外部空气侧对象物热交换部(81a)。


9.如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使所述第二热介质流通而与外部空气侧对象物(82)进行热交换的外部空气侧对象物热交换部(81a)。


10.一种温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蒸发侧对象物热交换部(80a),该蒸发侧对象物热交换部(80a)使第一热介质流通而与蒸发侧对象物(80)进行热交换;
外部空气侧对象物热交换部(81a),该外部空气侧对象物热交换部(81a)使第二热介质流通而与外部空气侧对象物(81)进行热交换;
制冷循环装置(10),该制冷循环装置(10)具有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121a)及使由减压部(13)减压而成的低压制冷剂蒸发的蒸发部(141a),该压缩机(11)压缩并排出制冷剂,该减压部(13)使所述高压制冷剂减压;
冷凝侧热交换部(121b),该冷凝侧热交换部(121b)与所述冷凝部热连接,且使所述第一热介质与所述高压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蒸发侧热交换部(141b),该蒸发侧热交换部(141b)与所述蒸发部热连接,且使所述第一热介质与所述低压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第一热交换部(41),该第一热交换部(41)使所述第一热介质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
第二热交换部(51),该第二热交换部(51)使从所述外部空气侧对象物热交换部流出的所述第二热介质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及
切换部(44a、45a···45e),该切换部(44a、45a···45e)切换使所述第一热介质循环的第一热介质回路(40)的回路结构,
所述切换部切换如下回路结构:使所述第一热介质在所述蒸发侧热交换部与所述蒸发侧对象物热交换部之间循环的回路结构、使所述第一热介质在所述蒸发侧热交换部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之间循环的回路结构、以及使所述第一热介质在所述冷凝侧热交换部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之间循环的回路结构,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使所述第一热介质与由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热交换之前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
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使从所述外部空气侧对象物热交换部流出的所述第二热介质与通过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后的外部空气的至少一部分进行热交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温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部切换如下回路:使从所述蒸发侧热交换部流出的所述第一热介质经由所述蒸发侧对象物热交换部向所述第一热交换部流入的回路结构、以及使从所述蒸发侧热交换部流出的所述第一热介质绕过所述蒸发侧对象物热交换部向所述第一热交换部流入的回路结构。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温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部切换如下回路:使从所述蒸发侧对象物热交换部流出的所述第一热介质经由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向所述蒸发侧热交换部流入的回路结构、以及使从所述蒸发侧对象物热交换部流出的所述第一热介质绕过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向所述蒸发侧热交换部流入的回路结构。


13.如权利要求2~12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流体侧蒸发部(14),该流体侧蒸发部(14)使由流体侧减压部(13b)减压后的所述制冷剂与冷却对象流体进行热交换而蒸发,该流体侧减压部(13b)使所述高压制冷剂减压,
所述蒸发部及所述流体侧蒸发部相对于从所述冷凝部流出的所述高压制冷剂的流动相互并联连接。


14.一种温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制冷循环装置(10),该制冷循环装置(10)具有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121a)、使由减压部(13a)减压而成的低压制冷剂蒸发的蒸发部(141a)、以及使由流体侧减压部(13b)减压而成的低压制冷剂与冷却对象流体进行热交换而蒸发的流体侧蒸发部(14),该压缩机(11)压缩并排出制冷剂,该减压部(13)使所述高压制冷剂减压,该流体侧减压部(13b)使所述高压制冷剂减压;
蒸发侧热交换部(141b),该蒸发侧热交换部(141b)与所述蒸发部热连接,且使第一热介质与所述低压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外部空气侧对象物热交换部(81a),该外部空气侧对象物热交换部(81a)使所述第一热介质流通而与外部空气侧对象物(81)进行热交换;
第一热交换部(41),该第一热交换部(41)使所述第一热介质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
冷凝侧热交换部(121b),该冷凝侧热交换部(121b)与所述冷凝部热连接,且使第二热介质与所述高压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加热部(53),该加热部(53)使所述第二热介质与加热对象流体进行热交换;
第二热交换部(51),该第二热交换部(51)使所述第二热介质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
第一切换部(44b、45a·…·45d),该第一切换部(44b、45a·…·45d)切换使所述第一热介质循环的第一热介质回路(40)的回路结构;及
第二切换部(54、55),该第二切换部(54、55)切换使所述第二热介质循环的第二热介质回路(50)的回路结构,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及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以通过一方后的外部空气向另一方流入的方式配置,
在由所述流体侧蒸发部对所述冷却对象流体进行冷却的冷却运转模式下,
所述第一切换部切换为使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流出的所述第一热介质向所述外部空气侧对象物热交换部流入的回路结构,
所述第二切换部切换为使从所述冷凝侧热交换部流出的所述第二热介质向所述第二热交换部流入的回路结构,
在由所述加热部对所述加热对象流体进行加热的加热运转模式下,
所述第一切换部切换为使从所述蒸发侧热交换部流出的所述第一热介质向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及所述外部空气侧对象物热交换部流入的回路结构,
所述第二切换部切换为使从所述冷凝侧热交换部流出的所述第二热介质向所述加热部流入的回路结构,
在所述冷却运转模式时在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中流通的所述第一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与在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中流通的所述第二热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同,
在所述冷却运转模式时在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中流通的所述第一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与在所述加热运转模式时在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中流通的所述第一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不同,
在所述冷却运转模式时在所述外部空气侧对象物热交换部中流通的所述第一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与在所述加热运转模式时在所述外部空气侧对象物热交换部中流通的所述第一热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同。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温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使所述第一热介质流通而与蒸发侧对象物(80)进行热交换的蒸发侧对象物热交换部(80a),
至少在对所述蒸发侧对象物进行冷却的蒸发侧对象物冷却模式下,
所述第一切换部切换为如下回路结构:使由所述蒸发侧热交换部冷却后的所述第一热介质向所述蒸发侧对象物热交换部流入,进而,使从所述蒸发侧对象物热交换部流出的所述第一热介质绕过所述外部空气侧对象物热交换部而导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村徹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