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外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9538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红外模组,包括探测器模组、设置在探测器模组上的镜头组件及快门组件,镜头组件包括支座、镜头、上镜座、下镜座及驱动机构,支座上设有镜筒,镜头设置在上镜座上,上镜座与镜筒通过螺纹连接,下镜座通过轴向定位机构设置在镜筒内,下镜座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可在镜筒内转动,上镜座通过卡合定位机构设置在下镜座上并随下镜座同步动作,快门组件及探测器模组分别设置在支座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调焦过程仅上镜座携带镜头前后移动,镜筒不发生动作,与驱动机构连接的下镜座是不会发生轴向动作,故避免了调焦过程镜筒与快门组件之间的干涉,体积小,小型化的红外模组能应用到更薄的电子产品上,应用更加广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红外模组
本技术涉及一种红外模组,属于红外成像

技术介绍
红外模组包括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且通常同时搭载有快门叶片和自动调焦装置。快门叶片各处辐射红外波功率较大且较为均匀,因此红外模组在使用前需要使用快门叶片对探测器进行校准,以纠正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中的各个像元之间存在的非线性问题,从而保证成像质量或测温的准确性。自动调焦装置能够根据目标物体的远近自动调节焦距,以保证图像的清晰。现有技术中,同时搭载有快门叶片和自动调焦装置的红外模组主要有如下两种结构形式。其一,红外模组包括音圈电机VCM,VCM可以通过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来调节镜筒在Z轴的高度。通过金属悬丝对镜筒Z轴移动进行限位,这种方式要求外置快门图像校正模块,具有尺寸大、价格高、调焦距离短的问题。其二,对尺寸较大、设计空间要求较低的产品(如安防摄像头),可以在机芯产品外置自动变焦模块。通过驱动马达带动齿轮传送,齿轮咬合镜头的方式,实现对焦距的调节。由于调焦过程中镜筒前后移动,容易与快门叶片发生干涉,因此无法将快门和自动变焦模块集成。通常先将探测器和快门集成在机芯上,再在机芯上外置自动变焦模块,这样会导致产品高度尺寸较大,在更薄或尺寸更小的产品使用上受限。此外,这类方法对镜头的要求也较大,镜头到探测器表面距离越大,后截距要求越大,价格同样越贵,很难在红外模组产品上应用。综上所述,现有同时搭载有快门叶片和自动调焦装置的红外模组都存在尺寸较大的问题。然而,随着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技术的发展,搭载有红外模组的手机、可穿戴设备、无人机、夜视头盔等产品应用越来越广泛,此类产品内部结构设计较为紧凑,因此如何降低同时搭载有快门叶片和自动调焦装置的红外模组的尺寸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调整方便的红外模组,其不仅集成了自动调焦及快门功能,而且避免了调焦过程镜筒与快门发生干涉的问题。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红外模组,包括探测器模组、设置在探测器模组上的镜头组件及快门组件,所述镜头组件包括支座、设置在支座上的镜头、上镜座、下镜座及用于调焦的驱动机构,所述支座上设有镜筒,所述镜头设置在所述上镜座上,所述上镜座与所述镜筒通过螺纹连接,所述下镜座通过轴向定位机构设置在所述镜筒内,所述下镜座在所述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可在所述镜筒内转动,所述上镜座通过卡合定位机构设置在所述下镜座上并随所述下镜座同步动作,所述快门组件设置在所述支座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镜座设计成分离式的上、下镜座结构,在镜头调焦过程中,下镜座在镜筒内的Z轴方向保持不变,因而固定式的镜筒与快门组件不会发生干涉,成功实现了红外模组产品兼具自动调焦和快门功能。总之,本技术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调焦过程仅上镜座携带镜头前后移动,镜筒不发生动作,与驱动机构连接的下镜座是不会发生轴向动作,故避免了调焦过程镜筒与快门组件之间的干涉,体积小,小型化的红外模组能应用到更薄的电子产品上,应用更加广泛。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的,所述卡合定位机构包括凸起及与所述凸起相配合定位卡槽,所述凸起设置在所述下镜座或上镜座上,所述定位卡槽设置在所述上镜座或下镜座上。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下镜座通过卡合定位机构实现对上镜座的定位,下镜座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转动,能带动上镜座同步转动,上镜座与镜筒之间螺纹连接,从而实现镜头的自动调焦。进一步的,所述轴向定位机构包括环形突起及与环形突起相配合且用于稳定定位环形突起的限位凹槽,所述环形突起设置在所述下镜座上,所述限位凹槽设置在所述镜筒的内壁上。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下镜座与驱动机构连接,下镜座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旋转,为了保证下镜座旋转过程不发生轴向移动,故通过镜筒的限位凹槽实现对下镜座的轴向限位。进一步的,所述快门组件包括快门叶片及用于驱动快门叶片开闭的电磁阀,所述支座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电磁阀的阀安装孔,所述快门叶片设置在所述驱动机构的下方。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电磁阀实现对快门叶片的开关控制。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齿轮及驱动马达,所述驱动齿轮包括主动齿轮及与主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所述驱动马达安装在所述支座上,所述主动齿轮设置在所述驱动马达的驱动轴上,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下镜座连接。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驱动马达实现对下镜座转动的驱动,具体是通过驱动齿轮来实现动力的传递。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齿轮还包括惰齿轮,所述从动齿轮通过所述的惰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惰齿轮实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进一步的,所述支座内还设有隔板,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驱动齿轮的下方。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隔板实现对快门叶片与驱动齿轮之间的隔离,避免了驱动机构与快门叶片之间的干涉。进一步的,所述支座内还设有盖板,所述盖板设置在所述驱动齿轮的上方。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盖板及隔板对驱动齿轮进行隔离,避免驱动齿轮上与镜座及下与快门叶片的干涉,提高红外模组的安全性。进一步的,所述探测器模组包括PCB板及设置在所述PCB板上的芯片。进一步的,所述芯片采用WLP芯片,所述芯片通过胶粘剂贴装在所述PCB板上。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WLP(Waferlevelpackage)封装结构,极大的缩小了探测器模组的体积并降低了成本;更小的像元结构降低其功耗,同时减少探测器模组的散热导致的自加热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沿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分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上下镜座配合状态的分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上镜座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上镜座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下镜座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下镜座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上下镜座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镜头;2、上镜座;21、定位卡槽;3、下镜座;31、凸起;32、环形突起;4、马达;5、支座;6、盖板;7、惰齿轮;8、隔板;9、电磁阀;10、快门叶片;11、WLP芯片;12、PCB板;13、从动齿轮;14、主动齿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图11所示,一种红外模组,包括探测器模组、设置在探测器模组上的镜头组件及快门组件,所述镜头组件包括支座5、设置在支座上的镜头1、上镜座2、下镜座3及用于调焦的驱动机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红外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探测器模组、设置在探测器模组上的镜头组件及快门组件,所述镜头组件包括支座、设置在支座上的镜头、上镜座、下镜座及用于调焦的驱动机构,所述支座上设有镜筒,所述镜头设置在所述上镜座上,所述上镜座与所述镜筒通过螺纹连接,所述下镜座通过轴向定位机构设置在所述镜筒内,所述下镜座在所述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可在所述镜筒内转动,所述上镜座通过卡合定位机构设置在所述下镜座上并与所述下镜座同步动作,所述快门组件设置在所述支座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外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探测器模组、设置在探测器模组上的镜头组件及快门组件,所述镜头组件包括支座、设置在支座上的镜头、上镜座、下镜座及用于调焦的驱动机构,所述支座上设有镜筒,所述镜头设置在所述上镜座上,所述上镜座与所述镜筒通过螺纹连接,所述下镜座通过轴向定位机构设置在所述镜筒内,所述下镜座在所述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可在所述镜筒内转动,所述上镜座通过卡合定位机构设置在所述下镜座上并与所述下镜座同步动作,所述快门组件设置在所述支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定位机构包括凸起及与所述凸起相配合定位卡槽,所述凸起设置在所述下镜座或上镜座上,所述定位卡槽设置在所述上镜座或下镜座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外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定位机构包括环形突起及与环形突起相配合且用于稳定定位环形突起的限位凹槽,所述环形突起设置在所述下镜座上,所述限位凹槽设置在所述镜筒的内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红外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快门组件包括快门叶片及用于驱动快门叶片开闭的电磁阀,所述支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宽林王基亭陈文祥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艾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