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导流的集成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9270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53
一种智能导流的集成灶,包括集成灶本体、负压箱和导流叶栅;所述集成灶包括进风口、风道和滑轨;所述负压箱包括负压箱本体、定位孔和固定片;所述导流叶栅包括外框、上导流叶、下导流叶和定位销;设置可以上下旋转的导流叶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使得风型顺应双进风的集成灶,减少局部阻力;降低噪音;同时设置一套带反馈的智能调节方法,既节能环保,有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导流的集成灶
本技术涉及一种智能导流的集成灶。
技术介绍
集成灶集抽油烟机、燃气灶、消毒柜、储藏柜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取代了厨房传统三件套,不仅节省了空间,抽油烟效果也是一级棒,还节能环保。传统背部风道结构,现在集成灶往下置风机进行创新,能够提升纵向空间和容积;负压箱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负压区是由于内置了离心风机,现市面上风机进风有单进风和双进风,双进风风量相对单进风要高,效果更好。当风到达负压箱时会从风机上端和下端进风,但是由于在风道与风机有一个90°的拐角,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且会产生较大的噪声。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下置风机型的集成灶局部阻力较大,容易产生噪音等缺点,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导流的集成灶,有效提高了吸风的效率,上下导叶顺应吸入风的流线,减少集成灶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导流的集成灶,包括集成灶本体、负压箱和导流叶栅,所述集成灶包括进风口、风道和滑轨,所述进风口为矩形形状,位于灶台上方;所述风道呈渐缩状,位于集成灶背部,风道上侧与集成灶入口相连接,风道下侧为出风口,与负压箱入口相连接;所述滑轨呈倒“L”型,两滑轨之间的距离与负压箱上的固定轨道相对应,所述滑轨位于集成灶底部,下侧连接与集成灶地板,上侧连接负压箱;所述负压箱包括负压箱本体、定位孔和固定片;所述负压箱位于集成灶底部,呈矩形形状,所述负压箱吸风口设置为磁性材料,所述固定片呈环状矩形薄片,固定于负压箱入口处;所述定位孔呈圆状,为负压箱入口处开的圆孔,所述定位孔形状大小与定位销相同;所述导流叶栅包括外框、上导流叶、下导流叶和定位销;所述外框为环状矩形框架,设置为内部空心,外部材料设置为磁性材料,所述上导流叶和下导流叶为一弧形叶片,所述导流叶两端设置旋转轴连接与外框;所述定位销为长圆环形状,所述定位销固定于外框。进一步,所述固定片宽度为8-10mm;所述定位孔直径与定位销直径保持一致,且直径在2-4mm。再进一步,所述导流叶珊设置导流叶,所述导流叶可上下旋转,当导流叶凹面朝上则称为上导流叶,凹面朝下则称为下导流叶;所述导流叶总个数为n,个数n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相应调整,n=8-14。更进一步,所述油烟在负压吸入风道,油烟到达导流叶珊后顺着导流叶片进行分流,部分油烟向上运动,另一部分油烟向下运动,最后通过风机输送至集成灶外。优选的,导流叶片由电能控制旋转角度,所述电能控制中心与风量传感器相连接,所述旋转方向角度与风量相匹配。本技术的有益点在于:1)分上下导叶,能够将吸入风分割成顺应进风的流线,降低局部损失和减少噪音;2)导流叶珊与负压箱均为磁性材料,有吸附能力,便于安装;3)导叶旋转与上下风量形成联系,随着风量的变化而实时调整导叶的旋转角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装置的整体示意图。图2是本装置风道示意图。图3是一实例中负压箱示意图。图4是一实例中带导流叶珊的负压箱示意图。图5是一实例中导流叶珊示意图。图6是一实例中进气流向示意图。图7是导流控制方法的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为了更详细地展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优点,现在将通过一些相关的实例来进行描述。通过结合相应的图片及实例,对本技术中的目的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是对本技术进行任何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照图1~图7,一种智能导流的集成灶,包括集成灶本体1、负压箱2和导流叶栅3,所述集成灶1包括进风口11,风道12,滑轨13,所述进风口11为矩形形状,位于灶台上方;所述风道12呈渐缩状,位于集成灶背部,风道12上侧与集成灶入口相连接,风道12下侧为出风口,与负压箱2入口相连接;所述滑轨13呈倒“L”型,设置滑轨材料为不锈钢材料,所述滑轨数量为2,两滑轨之间的距离与负压箱上的固定轨道相对应;所述滑轨13位于集成灶底部,下侧焊接与集成灶地板,上侧连接负压箱2;所述负压箱包括负压箱本体、定位孔21和固定片22;所述负压箱2位于集成灶底部,呈矩形形状,所述负压箱2吸风口设置为磁性材料,所述固定片22呈环状矩形薄片,固定于负压箱入口处;所述定位孔21呈圆状,为负压箱入口处开的圆孔,所述定位孔21数量为4,形状大小与定位销34相同;所述导流叶栅3包括外框31、上导流叶32、下导流叶33和定位销34;所述外框31为环状矩形框架,设置为内部空心,外部材料设置为磁性材料,所述上导流叶32和下导流叶33为一弧形叶片,所述导流叶两端设置旋转轴连接与外框31;所述定位销34为长圆环形状,所述定位销大小和形状与定位孔保持一致,所述定位销34固定于外框,所述定位销34数量为4。所述固定片22宽度为8-10mm;所述定位孔直径与定位销直径保持一致,且直径在2-4mm。所述导流叶珊设置导流叶,所述导流叶可上下旋转,当导流叶凹面朝上则称为上导流叶32,凹面朝下则称为下导流叶33;所述导流叶总个数为n,个数n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相应调整,n=8-14;本实施例中,所述油烟在负压吸入风道,油烟到达导流叶珊后顺着导流叶片进行分流,部分油烟向上运动,另一部分油烟向下运动,最后通过风机输送至集成灶外。所述导流叶片由电能控制旋转角度,所述电能控制中心与风量传感器相连接,所述旋转方向角度与风量相匹配。本实施例的智能导流的集成灶的导流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风机两侧进口布置风量传感器,检测两侧进风量,得到的风量V1输送至数据转化模块,数据转化模块将风量转化为控制中心能够识别的信号T;2)控制中心接收到信号T后,发出控制信号N,信号N通过控制扭矩传感器来控制旋转轴的转动,扭矩传感器通过信号N计算每个导叶片需要旋转的角度,确定上导叶很下导叶的旋转角度A和B;3)导叶旋转完成后,将发出完成信号L,输送至风量反馈中心,风量反馈中心接收从风量传感器检测到的风量V2,判断表决模块对接收到的反馈风量。本说明书的实施例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技术构思的实现形式的列举,仅作说明用途。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本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也及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技术构思所能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导流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成灶本体(1)、负压箱(2)和导流叶栅(3),所述集成灶本体(1)包括进风口(11)、风道(12)和滑轨(13),所述进风口(11)为矩形形状,位于灶台上方;所述风道(12)呈渐缩状,位于集成灶背部,风道(12)上侧与集成灶入口相连接,风道(12)下侧为出风口,与负压箱(2)入口相连接;所述滑轨(13)呈倒“L”型,两滑轨之间的距离与负压箱上的固定轨道相对应,所述滑轨(13)位于集成灶底部,下侧焊接与集成灶地板,上侧连接负压箱(2);所述负压箱包括负压箱本体、定位孔(21)和固定片(22);/n所述负压箱(2)位于集成灶底部,呈矩形形状,所述负压箱(2)吸风口设置为磁性材料,所述固定片(22)呈环状矩形薄片,固定于负压箱入口处;所述定位孔(21)呈圆状,为负压箱入口处开的圆孔,形状大小与定位销(34)相同;/n所述导流叶栅(3)包括外框(31)、上导流叶(32)、下导流叶(33)和定位销(34),所述外框(31)为环状矩形框架,设置为内部空心,外部材料设置为磁性材料,所述上导流叶(32)和下导流叶(33)为一弧形叶片,所述导流叶两端设置旋转轴连接与外框(31);所述定位销(34)为长圆环形状,所述定位销(34)固定于外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导流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成灶本体(1)、负压箱(2)和导流叶栅(3),所述集成灶本体(1)包括进风口(11)、风道(12)和滑轨(13),所述进风口(11)为矩形形状,位于灶台上方;所述风道(12)呈渐缩状,位于集成灶背部,风道(12)上侧与集成灶入口相连接,风道(12)下侧为出风口,与负压箱(2)入口相连接;所述滑轨(13)呈倒“L”型,两滑轨之间的距离与负压箱上的固定轨道相对应,所述滑轨(13)位于集成灶底部,下侧焊接与集成灶地板,上侧连接负压箱(2);所述负压箱包括负压箱本体、定位孔(21)和固定片(22);
所述负压箱(2)位于集成灶底部,呈矩形形状,所述负压箱(2)吸风口设置为磁性材料,所述固定片(22)呈环状矩形薄片,固定于负压箱入口处;所述定位孔(21)呈圆状,为负压箱入口处开的圆孔,形状大小与定位销(34)相同;
所述导流叶栅(3)包括外框(31)、上导流叶(32)、下导流叶(33)和定位销(34),所述外框(31)为环状矩形框架,设置为内部空心,外部材料设置为磁性材料,所述上导流叶(32)和下导流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增梁胡银杰杨柯董豪炳周华欣张伟涛
申请(专利权)人:嵊州市浙江工业大学创新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