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正渗透膜对垃圾渗滤液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8236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正渗透膜对垃圾渗滤液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设备,包括:原水池;进水泵;预处理系统,其与进水泵的输出端相连接,预处理系统包括粗格栅;过滤系统,其与预处理系统的输出端相连接,过滤系统包括细格栅和沉砂池,沉砂池的上层得到第一上清液;生化处理系统,其与过滤系统相连接,生化处理系统包括活性污泥池,活性污泥池用于对第一上清液进行生化处理,活性污泥池的上层得到第二上清液;以及正渗透处理系统,其与生化处理系统相连接,正渗透处理系统包括正渗透池,正渗透池的中部通过竖直设置正渗透膜将正渗透池分隔为左右两腔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降解设备增强了对水质变化的适应性,提高了出水的安全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利用正渗透膜对垃圾渗滤液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设备
本技术涉及水净化
,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正渗透膜对垃圾渗滤液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设备。
技术介绍
垃圾渗滤液由在垃圾填埋场渗滤的雨水、废物的生物降解产生的液体及来自垃圾本身的固有水组成的,垃圾渗滤液含有多种污染物,会造成水体、土壤、大气和生物的污染,且污染物种类很多,浓度高,变化范围也大,且水质随垃圾填埋场的季节和年龄而变化。渗滤液中有大量复杂的溶解性有机物、无机大分子物质、重金属和外源性化合物,是一种较难处理的有机废水,处理成本高。目前渗滤液处理厂针对有毒/或生物难降解化合物仍采用传统的活性污泥反应器,但是垃圾渗滤液流量和类型的高变异特点,采用传统的处理技术和设备的污染物的降解效率较低。而且传统的垃圾渗滤液处理方式对染水中的天然有机物(腐殖质、微生物分泌物、溶解的动物组织及动物废弃物等)和人工合成有机物(大多数为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低,且对水质的变化的适应性差。因此,需要一种用于处理以微污染水、雨水、水窖水,特别是垃圾处理厂等为水源的小规模供水设施,以解决当前水源污染加剧、水质超标、维护管理不方便的等问题,提高农村饮水安全性。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正渗透膜对垃圾渗滤液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设备,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正渗透膜对垃圾渗滤液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设备,包括:原水池;进水泵,进水泵的输入端与原水池相连接;预处理系统,其与进水泵的输出端相连接,预处理系统包括粗格栅;过滤系统,其与预处理系统的输出端相连接,过滤系统包括细格栅和沉砂池,其中,沉砂池用于进行沉砂处理,以使得沉砂池中泥沙沉积到沉砂池的下层,沉砂池的上层得到第一上清液;生化处理系统,其与过滤系统相连接,生化处理系统包括活性污泥池,活性污泥池用于接收第一上清液,并对第一上清液进行生化处理,活性污泥池的上层得到第二上清液;以及正渗透处理系统,其与生化处理系统相连接,正渗透处理系统包括正渗透池,正渗透池的中部通过竖直设置正渗透膜将正渗透池分隔为左右两腔室,其中,左侧腔室用于接收第二上清液,并且在正渗透池的左侧腔室内第二上清液中的杂质沉积在底部,上部得到第三上清液,第三上清液中的水分子通过正渗透膜,以在右侧腔室得到处理后的清水。优选的,上述方案中,正渗透膜的模孔直径为30-300目。优选的,上述方案中,进水泵的输出端与粗格栅的左侧上部输入端通过管路连接,粗格栅的右侧下部输出端与细格栅的左侧上部输入端通过管路相连接,细格栅的右侧下部输出端与沉砂池的左侧上部输入端通过管路相连接,沉砂池的右侧上部输出端与活性污泥池的左侧上部输入端通过管路相连接,活性污泥池的右侧输出端与正渗透池的左侧腔室的上部输入端通过管路相连接。优选的,上述方案中,粗格栅的中部水平间隔设置有多个粗格栅条,粗格栅条的宽度为3-10㎝,相邻两个粗格栅条的间距为15-40mm。优选的,上述方案中,细格栅的中部水平间隔设置有多个细格栅条,细格栅条的宽度为1-3㎝,相邻两个细格栅条的间距为5-15mm。优选的,上述方案中,沉砂池的中部设置有隔板,隔板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滤孔,滤孔的直径为4.75mm。优选的,上述方案中,活性污泥池的底部和正渗透池的左侧腔室的底部均设置有排泥管。优选的,上述方案中,活性污泥池的中部竖直且间隔地设置有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优选的,上述方案中,第一导流板与活性污泥池的后侧内壁固定连接,第一导流板的上端面与活性污泥池的上端面平齐,第一导流板的下端面与活性污泥池的底面之间、第一导流板的前端面与活性污泥池的前侧内壁之间留有空隙;第二导流板与活性污泥池的前侧内壁固定连接,并且第二导流板的上端面低于活性污泥池的上端面,第二导流板的下端与活性污泥池的底面固定连接,并且第二导流板的后端面与活性污泥池的后侧内壁之间留有空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利用正渗透膜对垃圾渗滤液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设备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置正渗透处理系统,并将其与生化处理系统相连接,正渗透处理系统包括正渗透池,正渗透池的中部通过竖直设置正渗透膜将正渗透池分隔为左右两腔室,该降解设备扩大了应用范围,正渗透膜处理增强了对水质变化的适应性,提高了出水的安全可靠性,也可以作为一种水质变化的应急措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降解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正渗透膜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沉砂池的隔板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3所示,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利用正渗透膜对垃圾渗滤液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设备,包括:原水池1、进水泵2、预处理系统、过滤系统、生化处理系统以及正渗透处理系统。其中,进水泵2的输入端与原水池1相连接,预处理系与进水泵2的输出端相连接,预处理系统包括粗格栅3。粗格栅3用于对原水进行初次过滤,去除大颗粒污染物,降低浊度,减低后续处理的有机负荷。过滤系统与预处理系统的输出端相连接,过滤系统包括细格栅4和沉砂池5。其中,沉砂池5用于进行沉砂处理,以使得沉砂池5中泥沙沉积到沉砂池5的下层,沉砂池5的上层得到第一上清液。生化处理系统与过滤系统相连接,生化处理系统包括活性污泥池6,活性污泥池6用于接收第一上清液,并对第一上清液进行生化处理,活性污泥池6的上层得到第二上清液。正渗透处理系统与生化处理系统相连接,正渗透处理系统包括正渗透池7,正渗透池7的中部通过竖直设置正渗透膜8将正渗透池7分隔为左右两腔室。其中,左侧腔室用于接收第二上清液,并且在正渗透池的左侧腔室内第二上清液中的杂质沉积在底部,上部得到第三上清液,第三上清液中的水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正渗透膜对垃圾渗滤液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n原水池;/n进水泵,所述进水泵的输入端与所述原水池相连接;/n预处理系统,其与所述进水泵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预处理系统包括粗格栅;/n过滤系统,其与所述预处理系统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过滤系统包括细格栅和沉砂池,其中,所述沉砂池用于进行沉砂处理,以使得所述沉砂池中泥沙沉积到所述沉砂池的下层,所述沉砂池的上层得到第一上清液;/n生化处理系统,其与所述过滤系统相连接,所述生化处理系统包括活性污泥池,所述活性污泥池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上清液,并对所述第一上清液进行生化处理,所述活性污泥池的上层得到第二上清液;以及/n正渗透处理系统,其与所述生化处理系统相连接,所述正渗透处理系统包括正渗透池,所述正渗透池的中部通过竖直设置正渗透膜将所述正渗透池分隔为左右两腔室,其中,左侧腔室用于接收所述第二上清液,并且在所述正渗透池的所述左侧腔室内所述第二上清液中的杂质沉积在底部,上部得到第三上清液,所述第三上清液中的水分子通过所述正渗透膜,以在右侧腔室得到处理后的清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正渗透膜对垃圾渗滤液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原水池;
进水泵,所述进水泵的输入端与所述原水池相连接;
预处理系统,其与所述进水泵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预处理系统包括粗格栅;
过滤系统,其与所述预处理系统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过滤系统包括细格栅和沉砂池,其中,所述沉砂池用于进行沉砂处理,以使得所述沉砂池中泥沙沉积到所述沉砂池的下层,所述沉砂池的上层得到第一上清液;
生化处理系统,其与所述过滤系统相连接,所述生化处理系统包括活性污泥池,所述活性污泥池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上清液,并对所述第一上清液进行生化处理,所述活性污泥池的上层得到第二上清液;以及
正渗透处理系统,其与所述生化处理系统相连接,所述正渗透处理系统包括正渗透池,所述正渗透池的中部通过竖直设置正渗透膜将所述正渗透池分隔为左右两腔室,其中,左侧腔室用于接收所述第二上清液,并且在所述正渗透池的所述左侧腔室内所述第二上清液中的杂质沉积在底部,上部得到第三上清液,所述第三上清液中的水分子通过所述正渗透膜,以在右侧腔室得到处理后的清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正渗透膜对垃圾渗滤液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渗透膜的模孔直径为30-300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正渗透膜对垃圾渗滤液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泵的输出端与所述粗格栅的左侧上部输入端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粗格栅的右侧下部输出端与所述细格栅的左侧上部输入端通过管路相连接,所述细格栅的右侧下部输出端与所述沉砂池的左侧上部输入端通过管路相连接,所述沉砂池的右侧上部输出端与所述活性污泥池的左侧上部输入端通过管路相连接,所述活性污泥池的右侧输出端与所述正渗透池的左侧腔室的上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沙海杨利伟赵艳刘宴伟龙再柱江旺马志伟李彬张项宁张宝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一局集团安装工程有限公司长安大学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