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压氧舱的双气囊供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56082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气压氧舱的双气囊供氧装置,属于医用空气加压氧舱领域,包括置于同一腔体内的供氧部分和排氧部分,排氧部分包括具有缓冲腔和收集腔的污物收集部件,污物收集部件设置于排氧部分的下部,利用缓冲腔和收集腔之间的旋转板,将供氧装置中形成的冷却废液置于收集腔进行收集,且不易倒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供氧部分和排氧部分的随动作用,实现患者在空气加压氧舱中吸氧和排氧的顺畅性和同步性的同时,对排氧部分形成的含有细菌、病毒的废液进行收集存储,防止患者二次感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压氧舱的双气囊供氧装置
本技术属于医用空气加压氧舱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压氧舱的双气囊供氧装置。
技术介绍
医用空气加压氧舱等各类空气加压的载人气压氧舱是在压力高于标准大气压的状态下给舱内的人员施行供氧,因此这种供氧必须借助专用的设备才能实现,而且这种设备还必须和人肺吸、呼的生理状态相协调,即要随人肺吸、呼状态立刻作出供、排氧的相应动作。而现有技术中的吸氧装置是靠呼吸者肺部做功来驱动弹性膜片,最终实现供氧活门的开启,由于弹性膜片上还要支承一金属块,因而呼吸阻力偏大,会消耗患者体力,影响患者的治疗和恢复,尤其不适宜于婴幼儿、昏迷不醒等危重患者使用。另外,目前的吸氧装置向舱外排出患者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残余氧气是靠舱内外的压差提供动力,这种吸氧装置当向舱外排气时,要额外地消耗舱内的压缩空气,造成舱压意外下降,影响治疗。现有申请号:200920215507.3,专利名称:一种气压氧舱的供氧随动装置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供排氧装置,能够利用内置于气囊中的多连杆结构能够实现随患者的呼吸频率及呼吸深度同步供排氧。但是上述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病人呼出的废气废氧中会带有细菌病毒痰液、水汽等污物,在气囊内冷却形成废液,会影响气囊的正常工作,堵塞供排氧装置,并且使患者具有二次感染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缺点,提供一种气压氧舱的双气囊供氧装置,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对气囊内冷却形成废液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延长供氧装置使用寿命,同时减少患者二次感染的风险。一种气压氧舱的双气囊供氧装置,包括置于同一腔体内的供氧部分和排氧部分;所述供氧部分包括:供氧气囊、供氧连杆机构、供氧拉杆、供氧阀杆、供氧斜口阀、供氧导向套管、供氧弹簧、供氧阀箱;所述供氧连杆机构为八边形连杆结构,所述供氧连杆机构对称固定于所述供氧气囊内;所述供氧连杆机构包括随所述供氧气囊同步上下移动的连杆;所述供氧拉杆一端与所述随所述供氧气囊同步上下移动的连杆固定连接;所述供氧拉杆另一端与所述供氧阀杆固定;所述供氧阀杆与所述供氧斜口阀连接,控制所述供氧斜口阀开闭;所述排氧部分包括:排氧气囊、排氧连杆机构、排氧拉杆、排氧阀杆、排氧斜口阀、排氧导向套管、排氧弹簧、排氧阀箱;所述排氧连杆机构为八边形连杆结构,所述排氧连杆机构对称固定于所述排氧气囊内;所述排氧连杆机构包括随所述排氧气囊同步上下移动的连杆;所述排氧拉杆一端与所述随所述排氧气囊同步上下移动的连杆固定连接;所述排氧拉杆另一端与所述排氧阀杆固定;所述排氧阀杆与所述排氧斜口阀连接,控制所述排氧斜口阀开闭;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氧装置还包括:污物收集部件;所述污物收集部件与所述排氧阀箱连通;所述污物收集部件设置于所述排氧阀箱下部。优选的,所述污物收集部件包括缓冲腔和收集腔;所述缓冲腔进口与所述排氧阀箱连通;所述缓冲腔出口与所述收集腔连通。优选的,所述污物收集部件还包括隔离板和转动板;所述隔离板设置于所述缓冲腔和所述收集腔之间;所述转动板旋转固定于所述隔离板侧面;所述转动板与所述缓冲腔出口适应,所述转动板覆盖密封所述缓冲腔出口。优选的,所述缓冲腔包括滑板;所述滑板倾斜设置。优选的,所述污物收集部件与所述排氧阀箱底部螺纹固定。有益效果:一种气压氧舱的双气囊供氧装置,利用供氧气囊和排氧气囊以及多连杆结构分别对供氧斜口阀和排氧斜口阀的联动控制,有效降低患者吸氧排氧过程中的阻力,实现患者在空气加压氧舱中吸氧和排氧的顺畅性和同步性。供氧装置利用污物收集部件,能够对排氧部分中含有病毒、细菌的废液进行收集,防止供氧装置堵塞,延长供氧装置的使用寿命。同时利用隔离板和转动板的单相阻隔作用,使得含有病毒、细菌的废液进入收集腔后不会倒流,防止含有病毒、细菌的废液重新进入患者体内,更洁净卫生,减少患者二次感染的风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污物收集部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供氧部分;2、排氧部分;101、供氧气囊;102、供氧连杆机构;103、供氧固定螺钉;104、供氧拉杆;105、供氧导向套管;106、供氧连接座;107、供氧三通;108、供氧阀箱;109、供氧阀杆;110、供氧斜口阀;111、供氧弹簧;112、氧气进口管;113、氧气排口;201、排氧气囊;202、排氧连杆机构;203、排氧固定螺钉;204、排氧拉杆;205、排氧导向套管;206、排氧连接座;207、排氧三通;208、排氧阀箱;209、排氧阀杆;210、排氧斜口阀;211、排氧弹簧;212、废氧排口;213、污物收集部件;2131、缓冲腔;2132、滑板;2133、转动板;2134、隔离板;2135、收集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此描述仅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而不能以任何形式理解成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具体实施方式如下:如图1所示,一种气压氧舱的双气囊供氧装置,置于医用空气加压氧舱内,包括位于同一腔体内的供氧部分1和排氧部分2。供氧部分1包括供氧气囊101和供氧连杆机构102,供氧气囊101具有弹性,为了保证供氧气囊101的弹性,囊体材质可以采用硫化橡胶,优选地,可以采用硅胶制造。供氧连杆机构102包括8件连杆,8件杆依次首尾铰接,形成封闭的八边形结构,相邻连杆之间能够相互转动。供氧连杆机构102置于供氧气囊101内部,以供氧气囊101的中心对称设置。供氧连杆机构102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的两竖向连杆通过供氧固定螺钉固定于供氧气囊101内壁上,随着供氧气囊101的扩张与收缩,供氧连杆机构102能够同步动作。供氧气囊101底端通过供氧连接座106与供氧三通107上端口连通。供氧三通107下端口与供氧阀箱108内部连通。供氧三通107侧面端口为氧气排口,与患者氧气罩的进入口连通。供氧导向套管105竖直布置,其底端固定于供氧阀箱108外壁,其顶端伸入供氧气囊101内,并贯通供氧拉杆104底端水平设置的连杆。供氧阀箱108内部具有空腔的封闭结构,其右端具有与与氧气进口管112连通。供氧阀箱108内部固定有供氧斜口阀110,供氧斜口阀110在供氧弹簧111的弹力作用下,使供氧斜口阀110处于常闭状态,将供氧阀箱108右侧密封。供氧斜口阀110左端连接水平设置的供氧阀杆109,在供氧阀杆109下压时,供氧斜口阀110开启。供氧拉杆104上端与供氧连杆机构102顶端水平设置的连杆固定,供氧拉杆104下端与供氧阀杆109连接。在供氧连杆机构102顶端设置的连杆的带动下,供氧阀杆109能够下压,进而打开供氧斜口阀110,使得供氧三通107侧面端口的氧气排口与氧气进口管112连通。排氧部分2包括排氧气囊201、排氧连杆机构202、排氧固定螺钉203、排氧拉杆204、排氧导向套管205、排氧连接座206、排氧三通207、排氧阀箱208、排氧阀杆209、排氧斜口阀210、排氧弹簧211和废氧排口212。排氧部分2的结构同供氧部分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压氧舱的双气囊供氧装置,包括置于同一腔体内的供氧部分(1)和排氧部分(2);/n所述供氧部分(1)包括:供氧气囊(101)、供氧连杆机构(102)、供氧拉杆(104)、供氧阀杆(109)、供氧斜口阀(110)、供氧导向套管(105)、供氧弹簧(111)、供氧阀箱(108);所述供氧连杆机构(102)为八边形连杆结构,所述供氧连杆机构(102)对称固定于所述供氧气囊(101)内;所述供氧连杆机构(102)包括随所述供氧气囊(101)同步上下移动的连杆;所述供氧拉杆(104)一端与所述随所述供氧气囊(101)同步上下移动的连杆固定连接;所述供氧拉杆(104)另一端与所述供氧阀杆(109)固定;所述供氧阀杆(109)与所述供氧斜口阀(110)连接,控制所述供氧斜口阀(110)开闭;/n所述排氧部分(2)包括:排氧气囊(201)、排氧连杆机构(202)、排氧拉杆(204)、排氧阀杆(209)、排氧斜口阀(210)、排氧导向套管(205)、排氧弹簧(211)、排氧阀箱(208);所述排氧连杆机构(202)为八边形连杆结构,所述排氧连杆机构(202)置于所述排氧气囊(201)内;所述排氧连杆机构(202)包括随所述排氧气囊(201)同步上下移动的连杆;所述排氧拉杆(204)一端与所述排氧连杆机构(202)同步上下移动的连杆固定连接;所述排氧拉杆(204)另一端与所述排氧阀杆(209)固定;所述排氧阀杆(209)与所述排氧斜口阀(210)连接,控制所述排氧斜口阀(210)开闭;/n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氧装置还包括:污物收集部件(213);所述污物收集部件(213)与所述排氧阀箱(208)连通;所述污物收集部件(213)设置于所述排氧阀箱(208)下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压氧舱的双气囊供氧装置,包括置于同一腔体内的供氧部分(1)和排氧部分(2);
所述供氧部分(1)包括:供氧气囊(101)、供氧连杆机构(102)、供氧拉杆(104)、供氧阀杆(109)、供氧斜口阀(110)、供氧导向套管(105)、供氧弹簧(111)、供氧阀箱(108);所述供氧连杆机构(102)为八边形连杆结构,所述供氧连杆机构(102)对称固定于所述供氧气囊(101)内;所述供氧连杆机构(102)包括随所述供氧气囊(101)同步上下移动的连杆;所述供氧拉杆(104)一端与所述随所述供氧气囊(101)同步上下移动的连杆固定连接;所述供氧拉杆(104)另一端与所述供氧阀杆(109)固定;所述供氧阀杆(109)与所述供氧斜口阀(110)连接,控制所述供氧斜口阀(110)开闭;
所述排氧部分(2)包括:排氧气囊(201)、排氧连杆机构(202)、排氧拉杆(204)、排氧阀杆(209)、排氧斜口阀(210)、排氧导向套管(205)、排氧弹簧(211)、排氧阀箱(208);所述排氧连杆机构(202)为八边形连杆结构,所述排氧连杆机构(202)置于所述排氧气囊(201)内;所述排氧连杆机构(202)包括随所述排氧气囊(201)同步上下移动的连杆;所述排氧拉杆(204)一端与所述排氧连杆机构(202)同步上下移动的连杆固定连接;所述排氧拉杆(204)另一端与所述排氧阀杆(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建王文爽
申请(专利权)人:浩悦氧缘山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