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5689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口罩,其包括覆盖使用者的呼吸器官的主体部,上述主体部具备由天然纤维无纺布和合成纤维无纺布层叠而成的结构,并且至少与上述使用者的皮肤接触的内表面包括天然纤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口罩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7年11月29日,申请号为201780076995.1(PCT/KR2017/013838),专利技术名称为“口罩”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口罩,涉及利用天然纤维无纺布而提高佩戴感,且在内表面使用亲水性材料而改善了皮肤触感的口罩。
技术介绍
近年来,除了国内产生的雾霾之外,随着中国的产业化而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导致流入国内的雾霾增多,从而人们越发严重地暴露在雾霾中。雾霾包含大量的有毒性化合物和重金属,当人们吸入时,会导致心脏麻痹、哮喘、支气管炎、肺炎、肺癌等疾病。根据某研究报告显示,仅在首都范围内因雾霾而每年导致2万余名的过早死亡和肺部相关疾病。为了阻止这样的雾霾流入人体而使用口罩。此外,为了防止感染或传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或近年来在国内流行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引发感冒等的传染性病菌,在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多的人佩戴口罩。通常,这样的口罩由遮盖佩戴者的鼻子和嘴等呼吸器官的主体部和作为向佩戴者戴上口罩的手段而提供的耳挂部形成。在一部分口罩的情况下,为了佩戴时的舒适感或为了提高口罩和脸面的紧贴性而阻止外部空气的流入,将遮盖鼻子的鼻部和包围下颌的下颌部区分而形成。在一般情况下,将口罩制造成扁平的形状,以折叠成平面形态而保管,并在佩戴时变形为立体形状而将呼吸器官周边遮盖。这样的口罩为了在鼻子或嘴和口罩之间确保充分的呼吸空间而使用了能够确保立体形状的各种结构。但是,在以往的口罩的情况下,代替融合时难以确保固定强度的天然纤维无纺布而主要使用了合成纤维无纺布。因此,在以往的口罩的情况下,随着使用合成纤维,接触皮肤的佩戴感不好,引起不舒服。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课题本专利技术是为了改善以往技术而研发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便使用天然纤维,也能够充分地确保融合强度的口罩。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口罩:为了提高佩戴感及触感,由纯棉这样的纤维素系列的亲水性材质形成内表面,并防止吸收到内表面的水分转移到被静电处理的过滤器,由此能够防止过滤器的功率下降。解决技术课题手段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口罩的特征在于,其包括覆盖使用者的呼吸器官的主体部,上述主体部具备由天然纤维无纺布和合成纤维无纺布层叠而成的结构,并且至少与上述使用者的皮肤接触的内表面包含天然纤维。具体地,在上述主体部中,至少与上述使用者的皮肤接触的内表面包含上述天然纤维无纺布。具体地,在上述主体部中,与上述天然纤维无纺布的基重相比,上述合成纤维无纺布的基重相对大。具体地,上述合成纤维无纺布的基重在上述主体部的全部基重中占据50重量份以上。具体地,上述合成纤维无纺布的基重在上述主体部的全部基重中占据50至83重量份。具体地,上述主体部具备如下结构:当上述使用者进行佩戴时,上述天然纤维无纺布和上述合成纤维无纺布中的至少一部分通过融合部而彼此固定,以保持由上述天然纤维无纺布和上述合成纤维无纺布层叠而成的结构。具体地,上述主体部具备上述天然纤维无纺布彼此抵接的部分,上述天然纤维无纺布彼此抵接的部分具备通过上述合成纤维无纺布熔融而成的融合部彼此固定的结构。具体地,在上述融合部中,多个融合单元以线的形态排列,线宽为0.5mm以上。具体地,上述融合部为多个融合单元排列的形态,上述融合单元的面积为0.25mm2以上。具体地,在上述主体部中,作为上述使用者的皮肤的相反侧的外表面由合成纤维无纺布形成。具体地,上述主体部由露出到外部的外表面、设于上述外表面的内侧的过滤器及设于上述过滤器的内侧而与上述呼吸器官相对的内表面层叠而成。具体地,上述内表面由纯棉、麻、毛、绢、人造丝、天丝及莫代尔中的至少一个的天然纤维无纺布或纯天然无纺布形成。具体地,上述外表面及上述过滤器中的至少一个由合成纤维无纺布形成。具体地,上述主体部包括:鼻部,其遮盖上述使用者的鼻子;及嘴部,其设于上述鼻部的下方而遮盖上述使用者的嘴,在上述鼻部与上述嘴部之间具备供上述天然纤维无纺布彼此抵接而融合的上述融合部。具体地,上述主体部还包括:鼻部,其遮盖上述使用者的鼻子;嘴部,其设于上述鼻部的下方而遮盖上述使用者的嘴;及下颌部,其设于上述嘴部的下方并包围上述使用者的下颌,上述下颌部包括上下地张开而供上述天然纤维无纺布彼此抵接而融合的上述融合部。具体地,上述融合部的线宽为0.5mm以上。具体地,上述融合部为多个融合单元排列而成的形态,上述融合单元是体现基于合成纤维无纺布的熔融的天然纤维无纺布之间的融合的部分,面积为0.25mm2以上。具体地,上述过滤器为被静电处理的过滤器。具体地,上述主体部还包括疏水部,该疏水部设于上述过滤器与上述内表面之间而阻止吸收到上述内表面的水分传送到上述过滤器。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口罩将由天然纤维构成的天然纤维无纺布适用于内表面,从而即便佩戴者长时间佩戴口罩,也能够赋予柔软的佩戴感,能够提高佩戴者的满意度,同时提高合成纤维无纺布的基重比率,限定融合大小,从而能够确保由融合实现的固定强度。本专利技术的口罩由亲水性的材质形成内表面,由此能够提高皮肤触感,并防止吸收到内表面的水分转移到过滤器,能够保持净化功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例的口罩的主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例的口罩的侧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例的口罩的截面图。图4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融合部的图。图5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融合部的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例的口罩的主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例的口罩的侧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第3实施例的口罩的立体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第4实施例的口罩的立体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第5实施例的口罩的立体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6实施例的口罩的截面图。(符号说明)1:口罩10:主体部101:外表面102:刚性部103:过滤器104:内表面105:疏水部11:鼻部111:钢线112:分层固定部112a:融合单元113:融合部113a:融合单元12:嘴部121:分层固定部121a:融合单元122:融合部122a:融合单元123:融合部123a:融合单元124:融合部124a:融合单元13:下颌部131:融合部131a:融合单元132:融合部132a:融合单元133:分层固定部133a:融合单元14:分层固定部14a:融合单元20:固定部21:连接部22:挂钩部具体实施方式通过参照以下的与附图相关的具体说明和优选实施例,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定的优点及新颖的特征。本说明书中,在对各个图的构成要件赋予符号时,对于相同的构成要件,即便在不同的附图中所示,也尽量使用相同的符号。另外,在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口罩,其包括覆盖使用者的呼吸器官的主体部,该主体部具备由天然纤维无纺布和合成纤维无纺布层叠而成的结构,该口罩的特征在于,/n上述主体部包括:/n鼻部,其遮盖上述使用者的鼻子;/n嘴部,其设于上述鼻部的下方而遮盖上述使用者的嘴;及/n下颌部,其设于上述嘴部的下方并包围上述使用者的下颌,/n在上述鼻部与上述嘴部之间具备上述天然纤维无纺布彼此抵接而融合的第1融合部,在上述嘴部与上述下颌部之间具备上述天然纤维无纺布彼此抵接而融合的第2融合部,/n上述融合部的上述天然纤维无纺布彼此抵接的部分通过熔融上述合成纤维无纺布的一部分形成的融合而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226 KR 10-2016-0179541;20170407 KR 10-2017-001.一种口罩,其包括覆盖使用者的呼吸器官的主体部,该主体部具备由天然纤维无纺布和合成纤维无纺布层叠而成的结构,该口罩的特征在于,
上述主体部包括:
鼻部,其遮盖上述使用者的鼻子;
嘴部,其设于上述鼻部的下方而遮盖上述使用者的嘴;及
下颌部,其设于上述嘴部的下方并包围上述使用者的下颌,
在上述鼻部与上述嘴部之间具备上述天然纤维无纺布彼此抵接而融合的第1融合部,在上述嘴部与上述下颌部之间具备上述天然纤维无纺布彼此抵接而融合的第2融合部,
上述融合部的上述天然纤维无纺布彼此抵接的部分通过熔融上述合成纤维无纺布的一部分形成的融合而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嘴部包括第3融合部,该第3融合部在上述第1融合部与上述第2融合部之间由上述天然纤维无纺布彼此抵接而融合而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口罩还包括固定部,该固定部用于固定到上述使用者的耳朵上,
上述固定部的至少某一端连接到上述第1融合部或上述第2融合部与上述第3融合部之间。


4.一种口罩,其包括覆盖使用者的呼吸器官的主体部,该主体部具备由天然纤维无纺布和合成纤维无纺布层叠而成的结构,该口罩的特征在于,
上述主体部包括:
鼻部,其遮盖上述使用者的鼻子;
嘴部,其设于上述鼻部的下方而遮盖上述使用者的嘴;及
下颌部,其设于上述嘴部的下方并包围上述使用者的下颌,
上述下颌部包括上下地张开而供上述天然纤维无纺布彼此抵接而融合的融合部,
上述融合部的上述天然纤维无纺布彼此抵接的部分通过熔融上述合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锦玉元正姬李蕙智李桢来李相旻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LG生活健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