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智刚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螺、贝类水产的周年规模化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556169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螺、贝类水产的周年规模化养殖系统。针对市场巨大的需求导致各类自然资源的不足,由于以往的养殖方式污染环境,产量低,产品质量不稳定,口感差,捕捞收获难度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且投资高,不易管理,季节性强,实现不了规模化周年生产的技术难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用于螺、贝类水产的周年规模化养殖系统,在设施内设置了特殊的立体养殖池,节约了土地资源,系统运行由智能调控,科学投喂,运用了生态链式循环水处理系统,降低了运行成本,提升了附加值,节能环保,实现了水产无污染,周年化高产培育,卫生安全、易于推广,能够满足市场更加广泛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螺、贝类水产的周年规模化养殖系统
本技术涉及设施农业(渔业)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淡水(例如:螺蛳、珠蚌、观赏螺、观赏贝等)、海水(例如:鲍鱼、扇贝、珠贝、牡蛎、海螺、海参、海胆等等)螺、贝类水产的规模化养殖技术及周年化生产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在自然界中获取优质的水产资源,早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为此人工养殖各类水产已存在了多年,且养殖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在一定的时期,对于满足市场供应发挥过一些作用,但以往的人工养殖方式,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严重污染环境;由于人工养殖对季节温度有着一定的要求,所以实现不了周年化生产;现有的规模化设施高密度循环水养殖,虽然做到了无排放,但由于养殖设施以及水质处理系统的配套设备价格昂贵,后期的维护也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专业技术性太强,必须有强大的财力与技术支持才能进行,同时养殖的品种单一,仅限少数附加值高的水产品种,对于一些附加值偏低的水产,就不适合如此昂贵的设施养殖了,几年的收入也赚不回巨大的投资,得不偿失,由于门槛过高,让众多的普通养殖者望而却步。在这里且着重举例讲讲淡水水产品种一螺蛳,它的养殖技术背景,螺蛳是多种淡水螺的惯称,例如石螺、山坑螺、中华圆田螺、方田螺等等,它们不仅美味而且营养丰富,同时又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由于市场需求量大,过度捕捞导致资源日益枯竭,在自然界中获取越来越难,部分种类已经濒临灭绝,野生状态的田螺天敌众多(例如蛇、鼠、蟹、龟鳖、鸟、蛙、鱼等等),它们生长在稻田,湖泊,池塘,沼泽及河沟等环境,经常处于干湿交替状态,受外界的影响水质、水温极不稳定,当水温在30℃以上或15℃以下田螺就停止摄食与生长了,水温在8℃以下就钻到泥土里冬眠。野生的螺蛳,在自然的残酷生存环境中常常是忍饥挨饿状态的,所谓的夜间觅食与钻泥习性,是螺蛳在多年来进化的过程中,应对外界寒冷,高温、干旱等恶劣气候以及防御天敌而形成的,它只有钻到泥土里才有机会生存下去。目前的人工养殖,只是多投入了一些场地、种苗、饲料、人工,都是模仿自然状态,在池底铺设一定厚度的泥土供螺蛳藏身,这样的养殖方式虽然增加了一点产量,但也是有限的,对自然灾害仍然毫无抵御能力,和野生的同样生长周期过长,螺壳上布满青苔,体内会有寄生虫,不易清洗,由于田螺的繁殖是卵胎生,人们经常会吸食到螺肉内夹带着尚未出生的幼螺情况,特别影响口感,另外捕捉时难度也很大,产量低,在收集捕捞的时候还要拣大留小,增加了人工成本,产品品质不一,加之难以避免的各种工农业污染及农药残留,使上述方式所获取的产品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综上所述,由于以往的螺、贝类水产的养殖方式存在的种种技术难题,所以一直以来未能实现水产品安全的规模化周年生产,市场对于优质螺、贝类水产商品巨大的需求难以得到保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由于以往的养殖方式污染环境,产品质量不稳定,口感差,捕捞收获难度大,产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养殖季节性强,实现不了周年化生产;以往的设施养殖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等难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螺、贝类水产的周年规模化养殖系统:在设施内设置单层或多层且同层水平相连的回转渠道式流动循环水养殖池,其间留有作业通道,这种回转渠道式流动循环水养殖池的上方设置具有防逃、遮光、保温功能的盖板,养殖池内部放置供贝、螺栖息的立体附着物,无需提供藏身的泥砂,做到了贝、螺等水产的清水养殖,通过简单的驯化,改变了其部分原有习性;在这种渠道式养殖池一端的合适位置设置上水管,作为渠道的流动水源头,此上水管与净水池的水泵相连接,水泵工作时水体在渠道内自然流动,水体中溶解氧充足,在所述特殊养殖池底部分段另设置增氧装置,并且设置多个上下可调的导流清污挡板;在这种回转渠道式流动循环水养殖池的尾端,设置多个不同高度的带有闸(阀)的溢水口,养殖废水从溢水口流出,自动流入生态污水处理系统,此系统为无动力源的节能系统,设在另一区域,由多个净化处理池组成,依靠水位自然落差流动运行,污水首先进行离心式固液分离,固液分离之后的水流入微生物处理池,池中设有多孔结构的供消化细菌等有益菌附着的填料,微生物将有毒的亚硝酸盐分解成没有毒害的硝酸盐,处理后的清水流入再下一级净化处理池,池中栽植速生水草、水藻或水生蔬菜等植物,在各级生物处理池的合适位置设有补光装置、曝气装置,水质达到理化指标后,流入净水池,净水在提升过程中,由水源热泵系统在上水的同时,于管道内迅速的完成调温过程,并由物理杀菌装置迅速完成灭菌,之后进入流动水养殖系统循环;为保证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在这种回转渠道式流动循环水养殖池系统的合适位置,设置应急供电系统、多种传感器,由智能系统以动态监测理化指标,并动态实施调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用于螺、贝类水产的周年规模化养殖系统的流程图:1表示为回转渠道式流动循环水养殖池。2表示为自流式生态污水处理系统。3表示为净水池。4表示为水源热泵系统。5表示为智能控制系统。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螺、贝类水产的周年规模化养殖系统:在能够抵御恶劣环境、阻隔恶劣天气(防风、防涝、防寒、隔热等等)的设施内(例如闲置的房舍、厂房、温室大棚,防空洞等),设置单层或多层且同层水平相连的回转渠道式流动循环水养殖池1(利用建材或其他防水材料建造),为方便管理其间留有作业通道,这种回转渠道式流动循环水养殖池的上方,设置具有防逃、遮光、保温功能的盖板(为水产提供相对舒适的环境,外界温度、光照不会对其造成影响,除喂食、管理外盖板成关闭状态)。在这种回转渠道式流动循环水养殖池内,根据所养殖品种的特点,放置供其栖息的立体附着物,这种附着物能大大增加水体的养殖空间,有效提高养殖密度,而且无需提供藏身的泥砂,做到了贝、螺等水产的清水养殖,通过简单的驯化,改变其原有的部分习性,无休眠过程;在这种渠道式养殖池一端的合适位置设置上水管,作为渠道的流动水源头,此上水管与净水池的水泵相连接,水泵工作时水体在渠道内自然流动,水体中溶解氧充足。在养殖滤食性的螺、贝类水产的时候,如:扇贝、牡蛎、螺蛳、珠贝等,需要投喂悬浮的饲料(浓缩微藻类、冻藻、有机碎屑等),为避免饲料被水流冲走,此时将水泵关闭,使池内水体暂时停止循环流动,为避免饲料沉底,影响其滤食的同时造成浪费,在池底部设置的增氧装置临时启动,即可将饲料搅动起来,使饲料悬浮,方便其滤食,并且不会出现缺氧情况,在此过程中,还可以观察其采食情况,调整投喂量。在此规模化周年生产系统中,可以单一的养殖一种水产,也可以多品种混养形成完整生态链,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这种回转渠道式流动循环水养殖池的尾端,设置了可用于调节不同高低水位、控制潮汐变化(养殖海螺、海胆、海参,鲍鱼等需投喂沉水性饲料的水产,适合低水位投喂,需模仿自然,调整潮汐变化)的,多个不同高度的带有闸(阀)的溢水口,设置在这种回转渠道式流动循环水养殖池的底部的导流清污挡板,通过上下调节,使挡板下的水流速度产生变化,能高效的清除池中污物,养殖废水从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螺、贝类水产的周年规模化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设施内建造了单层或多层且同层水平相连的回转渠道式流动循环水养殖池,其间留有作业通道,此养殖池上方设置具有防逃、遮光、保温功能的盖板,池内放置供贝、螺栖息的立体附着物;在回转渠道式流动循环水养殖池系统中,设置智能监测控制系统;在回转渠道式流动循环水养殖池一端,设置上水管做为渠道的流动水源头,此上水管与净水池的提水泵相连接,由水源热泵系统在提水泵上水的同时,于管道内迅速的完成调温过程,由物理杀菌装置灭菌;在所述养殖池底部分段设置增氧装置,并且设置上下可调的导流清污挡板;在回转渠道式流动循环水养殖池的尾端,设置多个不同高度的带有闸/阀的溢水口;在另一区域设置了与所述养殖池配套的自流式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净水池。/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螺、贝类水产的周年规模化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设施内建造了单层或多层且同层水平相连的回转渠道式流动循环水养殖池,其间留有作业通道,此养殖池上方设置具有防逃、遮光、保温功能的盖板,池内放置供贝、螺栖息的立体附着物;在回转渠道式流动循环水养殖池系统中,设置智能监测控制系统;在回转渠道式流动循环水养殖池一端,设置上水管做为渠道的流动水源头,此上水管与净水池的提水泵相连接,由水源热泵系统在提水泵上水的同时,于管道内迅速的完成调温过程,由物理杀菌装置灭菌;在所述养殖池底部分段设置增氧装置,并且设置上下可调的导流清污挡板;在回转渠道式流动循环水养殖池的尾端,设置多个不同高度的带有闸/阀的溢水口;在另一区域设置了与所述养殖池配套的自流式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净水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螺、贝类水产的周年规模化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上方设置有防逃、遮光、保温盖板的,单层或多层的,且同层水平相连的回转渠道式流动循环水养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智刚
申请(专利权)人:王智刚赵昕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