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闭环循环互利型的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5547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闭环循环互利型的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涉及菌类养殖领域。该闭环循环互利型的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包括以下制备步骤:S1:配方:原料:木屑、麸皮、糖、复合肥、石灰;配比:木屑85%、麸皮10%、糖2%、复合肥1%、石灰2%。S2:混料:将原料投入搅拌机,将原料充分混合。S3:装料:将混合好的原料通过装料机装入培养袋,制成菌棒。S4:种菌:利于注射器将液态菌种注入菌棒内,对注射口进行消毒处理,并进行标记处理。S5:堆放:将菌棒放在培养架上,控制环境温度湿度,进行食用菌养殖。S6:菌丝培养:控制环境温度在20~30℃,控制湿度在60~65%,保持环境黑暗。通过将完成食用菌生产的菌棒再利用,制成新的菌棒,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提高产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闭环循环互利型的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菌类养殖
,具体为一种闭环循环互利型的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
技术介绍
根据高等大型真菌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点,以及我国菌物科学家长期以来致力研究开发的进展,许多名贵珍稀菇菌已被人们驯化栽培,形成产业化商品上市的结果,使名贵珍稀菌的类群的划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里以现有观点,综合刘贵培等(2009)的划分,大体分为以下三类。(1)濒危类主要是那些菇种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及对生境要求或因产地分布区域极为狭窄,栖息地或宿主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甚至几近绝迹,而且残存的种群仍受到严重地威胁。诸如块菌、松茸、干巴菌、冬虫夏草等。据云南贸易真菌多样性调查考察,濒危类群菇菌只占整个菌物类群的1.1%,说明品种极少,且处境极为濒危。此类品种已引起重视,如松茸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珍稀类珍稀类群有重大的科学价值,为我国重要的自然生物可利用资源。诸如腹牛肝菌属(Gastroboletus)、红菇属(Russula)、鹅膏属(Amanita)、轴腹菌属(Hydanangi—urn)、鸡纵菌属(Termitomycesspp)。这些珍稀种群有30多种大都属于单型种,中国特有特殊种属,区域性分布代表类群,成为演化过程中的孑遗或残遗种,对生态环境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人工栽培虽有成功的报道,但只闻其名,市场不见其货,价格仍处贵位。如羊肚菌、牛肝菌、红菇、绣球菌、白参菌、鸡纵菌等虽有报道栽培成功,但市场产品奇缺,现有价格为,羊肚菌干品1500-3000元/千克,红菇干品400元/千克,鸡纵菌鲜品150元/千克,因此仍然是稳坐“珍”位。(3)稀少类主要指的依赖天然野生的林木外生菌根菌和与昆虫类共生的类群。诸如块菌、松茸、牛肝菌、鸡土5L菌、红菇、虎奶菇、紫丁香蘑、鸡油菌、松乳菇、奥德蘑(水鸡纵)、绣球菌、青头菌、珊瑚菌、黄柄鸡油菌(喇叭菌)、梭柄乳头菇(老人头)等。这些珍稀品种产品数量极少。《中国食用茼年鉴》2007年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松茸产量仅有1535吨,牛肝菌16172吨,羊肚菌1082吨。这三种产品总和为18789吨,仅占列表统计的食用菌27个品种总产量。682万吨的0.11%,产量极为稀少,身价不凡。因此,对于茵根性和昆虫性野生食用菌的人工培育,实现可持续利用,一直是世界的难题和创新研究的焦点对于现有菌类培养技术,用于培养食用菌的菌棒利用率过低,导致食用菌产量低,为了提高食用菌产量,提高能源利用,设计了新型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闭环循环互利型的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解决了菌棒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闭环循环互利型的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包括以下制备步骤:S1:配方:原料:木屑、麸皮、糖、复合肥、石灰;配比:木屑85%、麸皮10%、糖2%、复合肥1%、石灰2%。S2:混料:将原料投入搅拌机,将原料充分混合。S3:装料:将混合好的原料通过装料机装入培养袋,制成菌棒。S4:种菌:利于注射器将液态菌种注入菌棒内,对注射口进行消毒处理,并进行标记处理。S5:堆放:将菌棒放在培养架上,控制环境温度湿度,进行食用菌养殖。S6:菌丝培养:控制环境温度在20~30℃,控制湿度在60~65%,保持环境黑暗,注意每天通风,通风时间为一小时左右,或设置供氧设备。S7:实体培养:控制环境温度在10~25℃,控制湿度在85~95%,定时进行喷水加湿,喷水间隔为3~4小时;并添加补光设备,光源为散射状态,光照强度为弱光强度,光线需求范围为200—1500勒克斯,并保持照射;注意通风换气,降低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添加气体检测仪,辅助监测。S8:采摘:对成熟的食用菌进行采摘、封装。S9:废料利用:菌棒完成食用菌养成后,菌棒内仍含有大量丰富的粗纤维、粗蛋白;(1)将菌棒破碎,添加45%肥料,麸皮10%、糖2%、复合肥1%、石灰2%再次进行混料装料,制成菌棒;(2)将菌棒破碎,干燥,杀菌,制成燃料燃烧,用于保持养殖棚内的温度;(3)将菌棒破碎,杀菌,配合添加草料、麸皮、麦糠、营养剂等,制成饲料,用于畜牧养殖。优选的,所述S3中,培养袋的材质为高压聚乙烯。优选的,所述S5中,摆放时注意接种菌种的注射位置,防止过分挤压,导致内部菌丝生长缓慢。优选的,所述S6中,注意培养袋是否破损,保证培养袋的完整性,确保内部菌丝不备外界菌类侵蚀,影响生长。优选的,所述S7中,对培养袋进行局部开口,开口位置取决于菌棒的摆放状体和菌的种类。优选的,所述S8中,对采摘的食用菌可通过干燥、腌制、水浸等方式保存,根据产品的销售渠道进行对应处理保存。优选的,所述S9中,对畜牧的排泄物进行收集,干燥,除菌,制成肥料,用于(1),循环制成菌棒。(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闭环循环互利型的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利用菌棒,将完成食用菌生产的菌棒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处理,提高了菌棒的利用率,通过将菌棒破碎、消毒、添料、混合,制成饲料,喂给畜牧食用,再收集畜牧排泄物,制成肥料,与菌棒破碎物混合,添加养殖成分,制成新的菌棒,完成资源再利用,提高产量。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闭环循环互利型的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包括以下制备步骤:S1:配方:原料:木屑、麸皮、糖、复合肥、石灰;配比:木屑85%、麸皮10%、糖2%、复合肥1%、石灰2%。S2:混料:将原料投入搅拌机,将原料充分混合。S3:装料:将混合好的原料通过装料机装入培养袋,制成菌棒。S4:种菌:利于注射器将液态菌种注入菌棒内,对注射口进行消毒处理,并进行标记处理。S5:堆放:将菌棒放在培养架上,控制环境温度湿度,进行食用菌养殖。S6:菌丝培养:控制环境温度在20~30℃,控制湿度在60~65%,保持环境黑暗,注意每天通风,通风时间为一小时左右,或设置供氧设备。S7:实体培养:控制环境温度在10~25℃,控制湿度在85~95%,定时进行喷水加湿,喷水间隔为3~4小时;并添加补光设备,光源为散射状态,光照强度为弱光强度,光线需求范围为200—1500勒克斯,并保持照射;注意通风换气,降低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添加气体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闭环循环互利型的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制备步骤:/nS1:配方:/n原料:木屑、麸皮、糖、复合肥、石灰;/n配比:木屑85%、麸皮10%、糖2%、复合肥1%、石灰2%。/nS2:混料:/n将原料投入搅拌机,将原料充分混合。/nS3:装料:/n将混合好的原料通过装料机装入培养袋,制成菌棒。/nS4:种菌:/n利于注射器将液态菌种注入菌棒内,对注射口进行消毒处理,并进行标记处理。/nS5:堆放:/n将菌棒放在培养架上,控制环境温度湿度,进行食用菌养殖。/nS6:菌丝培养:/n控制环境温度在20~30℃,控制湿度在60~65%,保持环境黑暗,注意每天通风,通风时间为一小时左右,或设置供氧设备。/nS7:实体培养:/n控制环境温度在10~25℃,控制湿度在85~95%,定时进行喷水加湿,喷水间隔为3~4小时;并添加补光设备,光源为散射状态,光照强度为弱光强度,光线需求范围为200—1500勒克斯,并保持照射;注意通风换气,降低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添加气体检测仪,辅助监测。/nS8:采摘:/n对成熟的食用菌进行采摘、封装。/nS9:废料利用:/n菌棒完成食用菌养成后,菌棒内仍含有大量丰富的粗纤维、粗蛋白;/n(1)将菌棒破碎,添加45%肥料,麸皮10%、糖2%、复合肥1%、石灰2%再次进行混料装料,制成菌棒;/n(2)将菌棒破碎,干燥,杀菌,制成燃料燃烧,用于保持养殖棚内的温度;/n(3)将菌棒破碎,杀菌,配合添加草料、麸皮、麦糠、营养剂等,制成饲料,用于畜牧养殖。/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闭环循环互利型的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S1:配方:
原料:木屑、麸皮、糖、复合肥、石灰;
配比:木屑85%、麸皮10%、糖2%、复合肥1%、石灰2%。
S2:混料:
将原料投入搅拌机,将原料充分混合。
S3:装料:
将混合好的原料通过装料机装入培养袋,制成菌棒。
S4:种菌:
利于注射器将液态菌种注入菌棒内,对注射口进行消毒处理,并进行标记处理。
S5:堆放:
将菌棒放在培养架上,控制环境温度湿度,进行食用菌养殖。
S6:菌丝培养:
控制环境温度在20~30℃,控制湿度在60~65%,保持环境黑暗,注意每天通风,通风时间为一小时左右,或设置供氧设备。
S7:实体培养:
控制环境温度在10~25℃,控制湿度在85~95%,定时进行喷水加湿,喷水间隔为3~4小时;并添加补光设备,光源为散射状态,光照强度为弱光强度,光线需求范围为200—1500勒克斯,并保持照射;注意通风换气,降低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添加气体检测仪,辅助监测。
S8:采摘:
对成熟的食用菌进行采摘、封装。
S9:废料利用:
菌棒完成食用菌养成后,菌棒内仍含有大量丰富的粗纤维、粗蛋白;
(1)将菌棒破碎,添加45%肥料,麸皮10%、糖2%、复合肥1%、石灰2%再次进行混料装料,制成菌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攀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定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