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壳程、双管程的螺旋盘管式换热器,包括依次相连的端节A、中间筒节、端节B;中间筒节,其两端封闭,其内在不同半径位置处分别设有外螺旋管、内螺旋管;端节A包括外端壳A和内端壳A,两者之间形成外层腔A,内端壳A与中间筒节的端面形成内层腔A;端节B包括外端壳B,外端壳B与中间筒节的端面形成腔C;外层腔A、外螺旋管、腔C、内螺旋管、内层腔A依次相连形成高温介质流动路线;中间筒节上还设置有低温介质流动路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达到的有益效果是:介质从中心向边缘流动、充分换热、双层换热、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壳程、双管程的螺旋盘管式换热器
本实用涉及换热器
,特别是一种双壳程、双管程的螺旋盘管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传统的换热器中,高温介质和低温介质之间沿设备轴向对流,换热效果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常见的结构是,在筒体内设置有管道,假如管道中通高温水,那么筒体中筒低温水;假如管道靠近筒体的中心位置,那么由于筒体中低温水基本沿轴向流动的,那么靠近筒体壁处的水在对流时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换热效果,即筒体内的低温水并没有得到很好利用。为了对换热器截面位置不同半径处的水都进行充分利用,设计一种一种双壳程、双管程的螺旋盘管式换热器,一介质沿轴向流动,另一介质从中心向外侧流动,从而达到良好的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介质从中心向边缘流动、充分换热、双层换热、换热效果好的双壳程、双管程的螺旋盘管式换热器。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双壳程、双管程的螺旋盘管式换热器,包括依次相连的端节A、中间筒节、端节B;所述的中间筒节,其两端封闭,其内在不同半径位置处分别设有外螺旋管、内螺旋管;所述端节A包括外端壳A和内端壳A,两者之间形成外层腔A,内端壳A与中间筒节的端面形成内层腔A;端节B包括外端壳B,外端壳B与中间筒节的端面形成腔C;所述的外层腔A、外螺旋管、腔C、内螺旋管、内层腔A依次相连形成高温介质流动路线;所述中间筒节上还设置有低温介质流动路线。进一步地,所述的低温介质流动路线中,包括沿中间筒节轴心设置的中心管筒、低温介质进管、低温介质出管;中心管筒的壁上开有多个小孔,沿中心筒节的轴心设置;低温介质进管穿过腔C后与中心管筒相连,低温介质出管连通设置在中间筒节外壁上。进一步地,所述的低温介质流动路线中,还包括隔离筒;隔离筒的壁上同样开有小孔,其设在外螺旋管和内螺旋管之间且将两者隔离。在进行换热时,先低温换热再高温换热,且低温介质水从内向外流动,相比于端向流动的方式,换热效果更好。进一步地,所述的外螺旋管的数量有多个,且均沿中心筒节同一半径位置设置;内螺旋管的数量有多个,且均沿中心筒节同一半径位置设置。保证充足的进水量。进一步地,所述的高温介质流动路线中,还包括高温介质进管、高温介质出管,高温介质进管与外层腔A连通设置,高温介质出管与内层腔A连通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的高温介质出管穿过外端壳A且两者之间设置有密封件a;低温介质进管穿过外端壳B且两者之间设置有密封件b。避免漏水。优选地,所述的中间筒节的两端通过端板封闭,端板上开有多个供外螺旋管和内螺旋管穿过安装的孔。优选地,所述的低温介质出管靠近端节A设置,低温介质进管、高温介质进管与中心筒节筒轴心线设置,高温介质出管与中心筒节轴心线倾斜设置。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设置外螺旋管、内螺旋管、隔离筒之间,延长了高温介质路线的长度,使其得到充分降温;且在换热时,是先对外螺旋管降温后对内螺旋管降温,外螺旋管降温时的低温水比内螺旋管降温用的水温度稍高,即对高温介质先初步降温,然后再进一步降温,保证充足的降温效果;(2)在低温介质流动路线中,通过设置中心管筒,使得低温介质从中心向外侧流动,流动的过程中,必然途径内螺旋管、外螺旋管,保证该低温介质充分换热;相比于传统的端流方式可能出现低温介质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本方案对介质的利用率更高,换热效果更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螺旋管,2-内螺旋管,301-外端壳A,302-内端壳A,303-外层腔A,304-内层腔A,401-外端壳B,402-腔C,5-中心管筒,6-低温介质进管,7-低温介质出管,8-隔离筒,9-高温介质进管,10-高温介质出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如图1所示,一种双壳程、双管程的螺旋盘管式换热器,包括依次相连的端节A、中间筒节、端节B;其中,端节A包括外端壳A301和内端壳A302,两者之间形成外层腔A303,内端壳A302与中间筒节的端面形成内层腔A304;端节B包括外端壳B401,外端壳B401与中间筒节的端面形成腔C402。本方案中,如图1所示,中间筒节的两端封闭,其内在不同半径位置处分别设有外螺旋管1、内螺旋管2。并且让外层腔A303、外螺旋管1、腔C402、内螺旋管2、内层腔A304依次相连形成高温介质流动路线。另外在中间筒节上还设置有低温介质流动路线。本实施例中,高温介质流动路线中,还包括高温介质进管9、高温介质出管10,高温介质进管9与外层腔A303连通设置,高温介质出管10与内层腔A304连通设置。为了实现良好的热交换效果,本方案的低温介质流动路线,从中间筒节的中心向外壁流动。具体地:低温介质流动路线中,包括沿中间筒节轴心设置的中心管筒5、低温介质进管6、低温介质出管7;中心管筒5的壁上开有多个小孔,沿中心筒节的轴心设置;低温介质进管6穿过腔C402后与中心管筒5相连,低温介质出管7连通设置在中间筒节外壁上。本实施例中,低温介质流动路线中还设置有隔离筒8。隔离筒8的壁上同样开有小孔,其设在外螺旋管1和内螺旋管2之间且将两者隔离。在进行换热时,先低温换热再高温换热,且低温介质水从内向外流动,相比于端向流动的方式,换热效果更好。进一步地,低温介质出管7靠近端节A设置,低温介质进管6、高温介质进管9与中心筒节筒轴心线设置,高温介质出管10与中心筒节轴心线倾斜设置。并且高温介质出管10穿过外端壳A301且两者之间设置有密封件a;低温介质进管6穿过外端壳B401且两者之间设置有密封件b,避免漏水。由于中间筒节内部本身的区域较大,因此低温介质流动路线中低温介质所占区域很大;为了形成保证充足的热交换:外螺旋管1的数量有多个,且均沿中心筒节同一半径位置设置;内螺旋管2的数量有多个,且均沿中心筒节同一半径位置设置,保证充足的进水量。上述实施例仅表达了较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壳程、双管程的螺旋盘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n包括依次相连的端节A、中间筒节、端节B;/n所述的中间筒节,其两端封闭,其内在不同半径位置处分别设有外螺旋管(1)、内螺旋管(2);/n所述端节A包括外端壳A(301)和内端壳A(302),两者之间形成外层腔A(303),内端壳A(302)与中间筒节的端面形成内层腔A(304);/n所述端节B包括外端壳B(401),外端壳B(401)与中间筒节的端面形成腔C(402);/n所述的外层腔A(303)、外螺旋管(1)、腔C(402)、内螺旋管(2)、内层腔A(304)依次相连形成高温介质流动路线;/n所述中间筒节上还设置有低温介质流动路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壳程、双管程的螺旋盘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依次相连的端节A、中间筒节、端节B;
所述的中间筒节,其两端封闭,其内在不同半径位置处分别设有外螺旋管(1)、内螺旋管(2);
所述端节A包括外端壳A(301)和内端壳A(302),两者之间形成外层腔A(303),内端壳A(302)与中间筒节的端面形成内层腔A(304);
所述端节B包括外端壳B(401),外端壳B(401)与中间筒节的端面形成腔C(402);
所述的外层腔A(303)、外螺旋管(1)、腔C(402)、内螺旋管(2)、内层腔A(304)依次相连形成高温介质流动路线;
所述中间筒节上还设置有低温介质流动路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壳程、双管程的螺旋盘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温介质流动路线中,包括沿中间筒节轴心设置的中心管筒(5)、低温介质进管(6)、低温介质出管(7);
所述中心管筒(5)的壁上开有多个小孔,沿中心筒节的轴心设置;
所述低温介质进管(6)穿过腔C(402)后与中心管筒(5)相连,低温介质出管(7)连通设置在中间筒节外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壳程、双管程的螺旋盘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温介质流动路线中,还包括隔离筒(8);
所述隔离筒(8)的壁上同样开有小孔,其设在外螺旋管(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敏,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锐力先创核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