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型机的织物密度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54108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3 15: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定型机的织物密度控制装置,定型机包括进布超喂轮和烘箱,所述进布超喂轮由进布超喂电机驱动,该定型机的织物密度控制装置包括设置在进布超喂轮进布侧的第一织物张力调节机构、设置在烘箱出布侧的第二织物张力调节机构以及中央处理单元,所述第一织物张力调节机构、第二织物张力调节机构、进布超喂电机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连接。在进布超喂轮进布侧设有用于测量织物运行长度和/或密度的第一检测机构,在烘箱出布侧设有用于测量织物运行长度和/或密度的第二检测机构,所述第一检测机构、第二检测机构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准确在线控制定型机运行时的织物密度、长度变化百分数在工艺要求的范围之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定型机的织物密度控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定型机的织物密度控制装置,属于染整设备

技术介绍
在织物染整加工中,定型整理能消除织物的内应力,使织物门幅、密度(克重)等质量指标得到控制。现有纺织工业生产过程中对织物密度(克重)的检测及控制有的还依靠人工完成。根据多次取样测量的平均值与客户订单要求的密度(克重)差值对热定型机的超喂量做出调整,经过反复调整后得到要求密度(克重)范围内的超喂参数值。显然,人工检测控制方案没有时效性,不能实现织物生产过程中的连续测量,若要保证生产过程中织物密度(克重)符合要求,必须多次取样监测织物密度(克重)的变化,这样不仅耗费大量人工,而且还会严重破坏织物完整性;人工测量取样过程中对织物不同程度的拉伸使得测量准确度下降,不同操作者按经验设定超喂比,随意性大,生产过程实际上处于缺乏数据标准的主观状态,这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困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定型机的织物密度控制装置,该装置能准确在线控制定型机运行时的织物密度,能最大限度地减小织物张力对织物密度带来的影响。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这样一种定型机的织物密度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定型机运行时的织物密度,定型机包括进布超喂轮和烘箱,所述进布超喂轮由进布超喂电机驱动,该定型机的织物密度控制装置包括设置在进布超喂轮进布侧的第一织物张力调节机构、设置在烘箱出布侧的第二织物张力调节机构以及中央处理单元,所述第一织物张力调节机构、第二织物张力调节机构、进布超喂电机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进布超喂轮进布侧设有用于测量织物运行长度和/或密度的第一检测机构,在烘箱出布侧设有用于测量织物运行长度和/或密度的第二检测机构,所述第一检测机构、第二检测机构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进布超喂轮进布侧还设有用于检测织物张力的第一织物张力检测机构,在烘箱出布侧还设有用于检测织物张力的第二织物张力检测机构,所述第一、第二织物张力检测机构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织物张力检测机构包括设置在进布超喂轮进布侧的第三导布辊,在所述第三导布辊的至少一端安装有一号力传感器;所述第二织物张力检测机构包括设置在烘箱出布侧的第四导布辊,在第四导布辊的至少一端安装有二号力传感器,所述一号、二号力传感器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织物张力调节机构包括第一导布辊和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布辊两端的第一气缸、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第二气缸与第一进气调节阀相连,所述第一气缸的气缸轴、第二气缸的气缸轴分别与第一导布辊两端相连接或相抵;所述第二织物张力调节机构包括第二导布辊和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布辊两端的第三气缸、第四气缸,所述第三气缸、第四气缸与第二进气调节阀相连,所述第三气缸的气缸轴、第四气缸的气缸轴分别与第二导布辊两端相连接或相抵,所述第一进气调节阀、第二进气调节阀由所述中央处理单元控制。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织物张力调节机构包括第一导布辊和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布辊两端的第一气缸、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第二气缸与第一进气调节阀相连,所述第一织物张力检测机构包括第一力传感器,在第一导布辊的至少一端设有所述第一力传感器,当第一力传感器设置在第一导布辊设有第一气缸的一端时,所述第一力传感器安装在第一气缸的气缸轴上且第一力传感器与第一导布辊一端相连接或相抵,第二气缸的气缸轴与第一导布辊另一端相连接或相抵;当第一力传感器设置在第一导布辊设有第二气缸的一端时,所述第一力传感器安装在第二气缸的气缸轴上且第一力传感器与第一导布辊一端相连接或相抵,第一气缸的气缸轴与第一导布辊另一端相连接或相抵;当第一导布辊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第一力传感器时,在第一气缸的气缸轴、第二气缸的气缸轴上分别安装第一力传感器,第一力传感器与第一导布辊两端相连接或相抵;所述第二织物张力调节机构包括第二导布辊和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布辊两端的第三气缸、第四气缸,所述第三气缸、第四气缸与第二进气调节阀相连,所述第二织物张力检测机构包括第二力传感器,在第二导布辊的至少一端设有所述第二力传感器,当第二力传感器设置在第二导布辊设有第三气缸的一端时,所述第二力传感器安装在第三气缸的气缸轴上且第二力传感器与第二导布辊一端相连接或相抵,第四气缸的气缸轴与第二导布辊另一端相连接或相抵;当第二力传感器设置在第二导布辊设有第四气缸的一端时,所述第二力传感器安装在第四气缸的气缸轴上且第二力传感器与第二导布辊一端相连接或相抵,第三气缸的气缸轴与第二导布辊另一端相连接或相抵;当第二导布辊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第二力传感器时,在第三气缸的气缸轴、第四气缸的气缸轴上分别安装第二力传感器,第二力传感器与第二导布辊两端相连接或相抵;第一力传感器、第二力传感器、第一进气调节阀、第二进气调节阀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织物张力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一位置传感器和/或第二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第二位置传感器分别与第一气缸的气缸轴、第二气缸的气缸轴相连;所述第二织物张力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三位置传感器和/或第四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三位置传感器、第四位置传感器分别与第三气缸的气缸轴、第四气缸的气缸轴相连,第一位置传感器、第二位置传感器、第三位置传感器、第四位置传感器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导布辊的进布侧设有第一电机和由第一电机驱动的第一牵引辊,所述第一检测机构位于第一牵引辊与进布超喂轮之间,在所述第二导布辊的出布侧设有第二电机和由第二电机驱动的第二牵引辊,所述第二检测机构位于第二牵引辊与烘箱之间,第一电机、第二电机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检测机构包括第一滚轮编码器和/或第一相机,第二检测机构包括第二滚轮编码器和/或第二相机,所述第一滚轮编码器、第一相机、第二滚轮编码器、第二相机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中央处理单元是具有人机界面的数字控制器或者嵌入式系统或者工控机。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定型机运行时,由于织物的张力直接影响其密度、长度测量值,因此,本技术设置了第一、第二织物张力调节机构并进行调控,保证定型前、后对织物密度、长度计量时,两个密度、长度计量处张力相等或者在设定的张力允许范围内,充分满足不同属性织物、不同的定型工艺、不同的树脂整理对织物定型检测时的张力要求,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定型机运行时,能获得准确、真实的定型整理前、后织物密度、长度测量值,获得更为精准的密度、长度值,并据此指导修正定型参数。织物在进入定型机的进布超喂轮之前和离开烘箱之后,织物张力对织物定型有很大的影响,张力过大会使织物经向拉伸,不利于定型;张力过小使织物易产生皱褶,织物张力与定型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定型机的织物密度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定型机运行时的织物密度,定型机包括进布超喂轮(A)和烘箱(B),所述进布超喂轮(A)由进布超喂电机驱动,其特征在于:该定型机的织物密度控制装置包括设置在进布超喂轮(A)进布侧的第一织物张力调节机构(1)、设置在烘箱(B)出布侧的第二织物张力调节机构(2)以及中央处理单元,所述第一织物张力调节机构(1)、第二织物张力调节机构(2)、进布超喂电机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定型机的织物密度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定型机运行时的织物密度,定型机包括进布超喂轮(A)和烘箱(B),所述进布超喂轮(A)由进布超喂电机驱动,其特征在于:该定型机的织物密度控制装置包括设置在进布超喂轮(A)进布侧的第一织物张力调节机构(1)、设置在烘箱(B)出布侧的第二织物张力调节机构(2)以及中央处理单元,所述第一织物张力调节机构(1)、第二织物张力调节机构(2)、进布超喂电机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型机的织物密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进布超喂轮(A)进布侧设有用于测量织物运行长度和/或密度的第一检测机构(3),在烘箱(B)出布侧设有用于测量织物运行长度和/或密度的第二检测机构(4),所述第一检测机构(3)、第二检测机构(4)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型机的织物密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进布超喂轮(A)进布侧还设有用于检测织物张力的第一织物张力检测机构,在烘箱(B)出布侧还设有用于检测织物张力的第二织物张力检测机构,所述第一、第二织物张力检测机构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型机的织物密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织物张力检测机构包括设置在进布超喂轮(A)进布侧的第三导布辊,在所述第三导布辊的至少一端安装有一号力传感器;所述第二织物张力检测机构包括设置在烘箱(B)出布侧的第四导布辊,在第四导布辊的至少一端安装有二号力传感器,所述一号、二号力传感器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型机的织物密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织物张力调节机构(1)包括第一导布辊(1-1)和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布辊(1-1)两端的第一气缸(1-2)、第二气缸(1-3),所述第一气缸(1-2)、第二气缸(1-3)与第一进气调节阀(1-4)相连,所述第一气缸(1-2)的气缸轴、第二气缸(1-3)的气缸轴分别与第一导布辊(1-1)两端相连接或相抵;所述第二织物张力调节机构(2)包括第二导布辊(2-1)和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布辊(2-1)两端的第三气缸(2-2)、第四气缸(2-3),所述第三气缸(2-2)、第四气缸(2-3)与第二进气调节阀(2-4)相连,所述第三气缸(2-2)的气缸轴、第四气缸(2-3)的气缸轴分别与第二导布辊(2-1)两端相连接或相抵,所述第一进气调节阀(1-4)、第二进气调节阀(2-4)由所述中央处理单元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型机的织物密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织物张力调节机构(1)包括第一导布辊(1-1)和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布辊(1-1)两端的第一气缸(1-2)、第二气缸(1-3),所述第一气缸(1-2)、第二气缸(1-3)与第一进气调节阀(1-4)相连,所述第一织物张力检测机构包括第一力传感器(1-5),在第一导布辊(1-1)的至少一端设有所述第一力传感器(1-5),当第一力传感器(1-5)设置在第一导布辊(1-1)设有第一气缸(1-2)的一端时,所述第一力传感器(1-5)安装在第一气缸(1-2)的气缸轴上且第一力传感器(1-5)与第一导布辊(1-1)一端相连接或相抵,第二气缸(1-3)的气缸轴与第一导布辊(1-1)另一端相连接或相抵;当第一力传感器(1-5)设置在第一导布辊(1-1)设有第二气缸(1-3)的一端时,所述第一力传感器(1-5)安装在第二气缸(1-3)的气缸轴上且第一力传感器(1-5)与第一导布辊(1-1)一端相连接或相抵,第一气缸(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金华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宏大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