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座椅靠背支撑结构,包括座椅头部外壳、支撑杆、连接套筒、活动腔、弹簧、调整角度轴、连接杆、转动套筒和固定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加装的弹簧,主要使驾驶员在调整座椅头部外壳的时候,起到一个缓冲力的作用,防止因紧急情况撞击到座椅头部外壳发生因惯性而导致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弹簧起到一个缓冲力从而有效的保护了驾驶员的人身安全;同时加装的活动腔角度为150度,主要为了防止座椅头部外壳在紧急情况下调节而而脱落,避免了传统的活动腔位置狭小,而产生的危险事故的发生,保障了驾驶员的人身安全;同时本装置结构简单,避免了传统的支撑结构复杂,调节麻烦的弊端,同时具有材料节省,调节自如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座椅靠背支撑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座椅靠背
,具体为一种汽车座椅靠背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车座椅按形状可分为分开式座椅、长座椅;按功能可分为固定式、可卸式、调节式;按乘座人数可分为单人、双人、多人椅,根据座椅的使用性能,从最早的固定式座椅,一直发展到多功能的动力调节座椅,有气垫座椅、电动座椅、立体音响座椅、精神恢复座椅,直到电子调节座椅,按材质分为真皮座椅和绒布座椅等,还有一些特殊使用对象的座椅,如儿童座椅和赛车座椅等,但现有的座椅靠背存在以下缺陷:1、一种汽车座椅靠背支撑结构;在使用的过程中,座椅头部靠背往往会受到外力的作用下会使座椅头部发生脱落,造成材料上面的损失。2、一种汽车座椅靠背支撑结构;座椅头部靠背再其外力的作用下,在停止的时候,由于惯性的原因会使驾驶员头部受到伤害。3、一种汽车座椅靠背支撑结构;传统的支撑结构和调节结构均较为复杂,同时不便调整和材料成本费用高的一个弊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座椅靠背支撑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加装的弹簧,主要使驾驶员在调整座椅头部外壳的时候,起到一个缓冲力的作用,防止因紧急情况撞击到座椅头部外壳发生因惯性而导致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弹簧起到一个缓冲力从而有效的保护了驾驶员的人身安全;同时加装的活动腔角度为150度,主要为了防止座椅头部外壳在紧急情况下调节而而脱落,避免了传统的活动腔位置狭小,而产生的危险事故的发生,保障了驾驶员的人身安全;同时本装置结构简单,避免了传统的支撑结构复杂,调节麻烦的弊端,同时具有材料节省,调节自如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座椅靠背支撑结构,包括座椅头部外壳、支撑杆、连接套筒、活动腔、弹簧、调整角度轴、连接杆、转动套筒和固定杆;所述座椅头部外壳的前后端面的内部固接有所述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内部套接有所述连接套筒,所述连接套筒的内部开有所述活动腔,所述活动腔的底端安装有所述弹簧,所述座椅头部外壳的顶端的内壁固接有所述支撑杆,所述连接套筒的内部套接有所述调整角度轴,所述调整角度轴的一端套接有所述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套接有所述转动套筒。优选的,所述座椅头部外壳的内部为空腔结构,所述座椅头部外壳的内部的表面结构呈回字型结构。优选的,所述固定杆贯通至所述连接套筒的内部。优选的,所述弹簧的数量为两根,两根所述弹簧均安装在所述连接套筒的底端面,且两个所述弹簧不平行于一条直线上,所述活动腔的角度为150度。优选的,所述转动套筒的表面结构呈圆筒型结构,所述转动套筒的表面刻有滑动纹,所述转动套筒的直径大于所述调整角度轴的直径。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高度为10CM,所述座椅头部外壳的高度为20C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加装的弹簧,主要使驾驶员在调整座椅头部外壳的时候,起到一个缓冲力的作用,防止因紧急情况撞击到座椅头部外壳发生因惯性而导致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弹簧起到一个缓冲力从而有效的保护了驾驶员的人身安全;2、加装的活动腔角度为150度,主要为了防止座椅头部外壳在紧急情况下调节而而脱落,避免了传统的活动腔位置狭小,而产生的危险事故的发生,保障了驾驶员的人身安全。3、本装置结构简单,避免了传统的支撑结构复杂,调节麻烦的弊端,同时具有材料节省,调节自如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汽车座椅靠背支撑结构主视图内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汽车座椅靠背支撑结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汽车座椅靠背支撑结构俯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座椅头部外壳,2、支撑杆,3、连接套筒,4、活动腔,5、弹簧,6、调整角度轴,7、连接杆,8、转动套筒,9、固定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汽车座椅靠背支撑结构,包括座椅头部外壳1、支撑杆2、连接套筒3、活动腔4、弹簧5、调整角度轴6、连接杆7、转动套筒8和固定杆9;所述座椅头部外壳1的前后端面的内部固接有所述固定杆9,所述固定杆9的内部套接有所述连接套筒3,所述连接套筒3的内部开有所述活动腔4,所述活动腔4的底端安装有所述弹簧5,所述座椅头部外壳1的顶端的内壁固接有所述支撑杆2,所述连接套筒3的内部套接有所述调整角度轴6,所述调整角度轴6的一端套接有所述连接杆7,所述连接杆7的一端套接有所述转动套筒8。所述座椅头部外壳1的内部为空腔结构,所述座椅头部外壳1的内部的表面结构呈回字型结构;所述固定杆9贯通至所述连接套筒3的内部;所述弹簧5的数量为两根,两根所述弹簧5均安装在所述连接套筒3的底端面,且两个所述弹簧5不平行于一条直线上,所述活动腔4的角度为150度;所述转动套筒8的表面结构呈圆筒型结构,所述转动套筒8的表面刻有滑动纹,所述转动套筒8的直径大于所述调整角度轴6的直径;所述支撑杆2的高度为10CM,所述座椅头部外壳1的高度为20CM。工作原理:驾驶员在需要调整1的角度的时候,此时只需要旋转8即可带动7、6和2一起转动,从而使1整体转动,具有调整速度快,便于调整的优点,同时当外力或驾驶员头部的作用力使1和座椅靠背腰背调整的角度变小,很容易使1脱落,因此在3的内部4设计了150度,增大其内部的调整角度,这样就避免发生外力使1脱落的情况发生,同时5的增加,也避免了惯性原因使驾驶员头部产生伤害,起到一个缓冲1的作用,避免驾驶员受到伤害。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座椅靠背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头部外壳(1)、支撑杆(2)、连接套筒(3)、活动腔(4)、弹簧(5)、调整角度轴(6)、连接杆(7)、转动套筒(8)和固定杆(9);所述座椅头部外壳(1)的前后端面的内部固接有所述固定杆(9),所述固定杆(9)的内部套接有所述连接套筒(3),所述连接套筒(3)的内部开有所述活动腔(4),所述活动腔(4)的底端安装有所述弹簧(5),所述座椅头部外壳(1)的顶端的内壁固接有所述支撑杆(2),所述连接套筒(3)的内部套接有所述调整角度轴(6),所述调整角度轴(6)的一端套接有所述连接杆(7),所述连接杆(7)的一端套接有所述转动套筒(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座椅靠背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头部外壳(1)、支撑杆(2)、连接套筒(3)、活动腔(4)、弹簧(5)、调整角度轴(6)、连接杆(7)、转动套筒(8)和固定杆(9);所述座椅头部外壳(1)的前后端面的内部固接有所述固定杆(9),所述固定杆(9)的内部套接有所述连接套筒(3),所述连接套筒(3)的内部开有所述活动腔(4),所述活动腔(4)的底端安装有所述弹簧(5),所述座椅头部外壳(1)的顶端的内壁固接有所述支撑杆(2),所述连接套筒(3)的内部套接有所述调整角度轴(6),所述调整角度轴(6)的一端套接有所述连接杆(7),所述连接杆(7)的一端套接有所述转动套筒(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座椅靠背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头部外壳(1)的内部为空腔结构,所述座椅头部外壳(1)的内部的表面结构呈回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所永安,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新发展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