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塑胶自动拉带二次顶出机构主要有利用树脂开闭器、机械开闭器、气缸、机械杠杆原理等实现二次顶出,缺点是:树脂开闭器、机械开闭器结构只适用小型承受力小的模具,开闭器易磨损,配合精度要求高;用气缸二次顶出缺点是模具结构复杂,模具要加大预留安放气缸的空间,还需增加与注塑机信号的串通及程式控制;机械杠杆原理跷跷板式二次顶出缺点,声音震动大,两边顶出易不平衡,拉带平稳性差。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稳定性高且组装维护成本较低的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包括顶杆、顶针板组件及形成有型腔的上模板,所述顶针板组件包括顶针、第一组顶针板和第二组顶针板,所述顶针板组件和所述上模板之间设置有一组复位弹簧,所述顶杆的顶端抵接于第一组顶针板的底面,在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组顶针板和第二组顶针板沿上下方向贴合连接,当所述顶杆向上推动时,所述第一、第二组顶针板带动顶针共同向上运动,直至所述第二组顶针板的上表面被设置于所述第一组顶针板下侧的限位件所止挡,所述第一组顶针板与第二组顶针板分离而继续向上运动以实现二次顶出。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还具有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上模板和顶针板组件之间的下模板,所述复位弹簧将所述下模板和所述第一组顶针板弹性相连。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上下方向上,所述下模板与所述第一组顶针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组顶针板与所述限位件的下端面之间的距离。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组顶针板具有向上凹陷设置的若干收容槽,所述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还具有延伸贯穿所述第一组顶针板的若干连接杆,每一所述连接杆具有位于其底端并收容于相应收容槽内的安装头及自安装头向上延伸入下模板内的杆部,所述杆部上远离所述安装头的一端插入所述下模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组顶针板包括第一顶针板和第二顶针板,所述第二组顶针板包括第三顶针板和第四顶针板,所述安装头的上部收容于所述第二顶针板内、下部收容于所述第三顶针板内,所述限位件套设于所述杆部外,且其上端面抵接于所述第一顶针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二组顶针板下侧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具有位于其中部以供所述顶杆穿过的第一插槽及位于所述第一插槽外围以收容相应的弹性组件的第一通槽。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具有一对所述弹性组件,每一所述弹性组件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拉杆及套设于该拉杆上的弹簧,所述第二组顶针板具有与所述第一插槽及第一通槽分别对应设置的第二插槽及第二通槽,所述第一插槽与所述第二插槽沿上下方向对齐,所述第一通槽与相应的第二通槽沿上下方向对齐。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还具有将第一组顶针板和第二组顶针板相连的第一连杆及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杆上的轴套,每一所述第一连杆上套设有一对所述轴套,其中一个所述轴套收容于所述第一组顶针板内,另一个所述轴套收容于所述第二组顶针板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还具有与所述复位弹簧对应设置的一组复位杆,每一所述复位弹簧套设于相应的复位杆上,每一复位杆将所述上模板、下模板及第一组顶针板弹性地连接,当所述顶杆向上运动时,所述复位弹簧在第一组顶针板的挤压作用下向上压缩。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复位杆具有突设于其底端的末端部,所述末端部收容于所述第一顶针板内,且其上侧被第一顶针板内的肩部所抵挡、下侧被所述第二顶针板封堵。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利用弹簧动作的原理,来实现待脱模产品的二次顶出,稳定性高,安装小巧,解决配合精度不良的问题,结构简单,一次投入后可长期使用,并可减少后期的维修保养费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的立体组装图。图2是图1所示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另一视角的视图。图3是图2所示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的部分分解图。图4是图3所示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的进一步分解图。图5是图4所示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的部分组装图。图6至7是图1所示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请参图1至图7所示为本技术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的较佳实施例,其中所述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包括顶杆1、顶针板组件及形成有型腔的上模板3,待脱模产品A形成于所述型腔内。具体地,所述顶针板组件包括顶针21、第一组顶针板23和第二组顶针板24,所述顶针板组件和所述上模板3之间设置有一组复位弹簧41,所述顶杆1的顶端抵接于第一组顶针板23的底面,在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组顶针板23和第二组顶针板24沿上下方向贴合连接,当所述顶杆1向上推动时,所述第一、第二组顶针板23、24带动顶针21共同向上运动,直至所述第二组顶针板24的上表面被设置于所述第一组顶针板23下侧的限位件25所止挡,所述第一组顶针板23与第二组顶针板24分离而继续向上运动以实现待脱模产品A的二次顶出。所述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还具有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上模板3和顶针板组件2之间的下模板5,所述复位弹簧41将所述下模板5和所述第一组顶针板23弹性相连。如图7所示,在上下方向上,所述下模板5与所述第一组顶针板23之间的距离D1大于所述第二组顶针板24与所述限位件25的下端面之间的距离D2。所述第二组顶针板24具有向上凹陷设置的若干收容槽240,所述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还具有延伸贯穿所述第一组顶针板23的若干连接杆6,每一所述连接杆6具有位于其底端并收容于相应收容槽241内的安装头61及自所述安装头61向上延伸入下模板5内的杆部62,所述杆部62上远离所述安装头61的一端插入所述下模板5。所述第一组顶针板23包括第一顶针板231和第二顶针板232,所述第二组顶针板24包括第三顶针板241和第四顶针板242,所述安装头61的上部收容于所述第二顶针板232内、下部收容于所述第三顶针板241内,所述限位件25套设于所述杆部62外,且其上端面抵接于所述第一顶针板231。所述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二组顶针板24下侧的固定板7,所述固定板7具有位于其中部以供所述顶杆1穿过的第一插槽71及位于所述第一插槽71外围以收容相应的弹性组件的第一通槽72。所述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具有一对所述弹性组件,每一所述弹性组件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拉杆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包括顶杆、顶针板组件及形成有型腔的上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针板组件包括顶针、第一组顶针板和第二组顶针板,所述顶针板组件和所述上模板之间设置有一组复位弹簧,所述顶杆的顶端抵接于第一组顶针板的底面,在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组顶针板和第二组顶针板沿上下方向贴合连接,当所述顶杆向上推动时,所述第一、第二组顶针板带动顶针共同向上运动,直至所述第二组顶针板的上表面被设置于所述第一组顶针板下侧的限位件所止挡,所述第一组顶针板与第二组顶针板分离而继续向上运动以实现二次顶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包括顶杆、顶针板组件及形成有型腔的上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针板组件包括顶针、第一组顶针板和第二组顶针板,所述顶针板组件和所述上模板之间设置有一组复位弹簧,所述顶杆的顶端抵接于第一组顶针板的底面,在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组顶针板和第二组顶针板沿上下方向贴合连接,当所述顶杆向上推动时,所述第一、第二组顶针板带动顶针共同向上运动,直至所述第二组顶针板的上表面被设置于所述第一组顶针板下侧的限位件所止挡,所述第一组顶针板与第二组顶针板分离而继续向上运动以实现二次顶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还具有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上模板和顶针板组件之间的下模板,所述复位弹簧将所述下模板和所述第一组顶针板弹性相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在上下方向上,所述下模板与所述第一组顶针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组顶针板与所述限位件的下端面之间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顶针板具有向上凹陷设置的若干收容槽,所述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还具有延伸贯穿所述第一组顶针板的若干连接杆,每一所述连接杆具有位于其底端并收容于相应收容槽内的安装头及自安装头向上延伸入下模板内的杆部,所述杆部上远离所述安装头的一端插入所述下模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塑胶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顶针板包括第一顶针板和第二顶针板,所述第二组顶针板包括第三顶针板和第四顶针板,所述安装头的上部收容于所述第二顶针板内、下部收容于所述第三顶针板内,所述限位件套设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欧,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联炜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