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平衡陪护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3356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3 15: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平衡陪护机器人,包括自平衡底盘(11)、支架(4)、回转支承、电机一(8)、电机二(14)、呈圆柱形的外壳(3)、呈圆形的安装板一(2)、呈圆形的安装板二(10)、电机底座(12)、配重块(7)、呈矩形的安装框(9)、导向杆(5)和螺杆(6),回转支承设有外齿轮(1)和内齿轮(15),电机一(8)设有转轴一,电机二(14)设有转轴二(13),配重块(7)设有通孔一和通孔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在多方位多角度为自平衡底盘提供配重等优点,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机器人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平衡陪护机器人
本技术涉及机器人领域,具体是指一种自平衡陪护机器人。
技术介绍
陪护机器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与用户接触,尤其是对于老年人等行动不便的人群,在与陪护机器人发生接触时,如果陪护机器人发生倾倒,将会给使用者带来不可控的风险,因此研发一种当来自多方位多角度外力干扰的可以自行配重进而增强稳定性能的一种自平衡陪护机器人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平衡陪护机器人,包括自平衡底盘、支架、回转支承、电机一、电机二、呈圆柱形的外壳、呈圆形的安装板一、呈圆形的安装板二、电机底座、配重块、呈矩形的安装框、导向杆和螺杆,所述支架与所述自平衡底盘的上部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回转支承设置在所述自平衡底盘的上部,所述回转支承设有外齿轮和内齿轮,所述电机一设有转轴一,所述电机二设有转轴二,所述配重块设有通孔一和通孔二,所述安装框、所述安装板二、所述外壳、所述回转支承、所述安装板一和所述自平衡底盘依次自上而下设置,所述安装框、所述安装板二和所述外壳的上部依次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外壳的下部和所述外齿轮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内齿轮、所述安装板一和所述自平衡底盘依次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电机二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电机二与所述安装板一的上侧表面通过螺栓连接,所述转轴二和所述安装板二的下侧表面的中心处通过联轴器连接,所述导向杆和所述螺杆相互平行设置,所述配重块、所述导向杆和所述螺杆均设置在所述安装框的内部,所述导向杆的中部套设在所述通孔一的内部,所述螺杆的中部套设在所述通孔二内部,所述通孔二的内壁设有与所述螺杆相匹配的螺纹,所述导向杆的两端均与所述安装框的内壁通过焊接方式连接,所述螺杆的两端均贯穿所述安装框并设置在所述安装框的外部,所述电机一与所述安装框的外壁通过电机底座连接,所述转轴一与所述螺杆的一端通过联轴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材质、所述安装板一的材质和所述安装板二的材质均包括ABS塑料;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框的材质包括铝合金;进一步地,所述配重块的材质包括不锈钢;进一步地,所述配重块的重量不小于1千克且不大于5千克;进一步地,所述电机一的工作电压和所述电机二的工作电压均包括24伏。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在多方位多角度为自平衡底盘提供配重的技术效果,本技术设置的配重块在电机一以及螺杆的带动下沿安装板二直径的方向移动,同时配重块在安装板二的带动下在水平方向沿圆环方向转动,最终实现多方位多角度为自平衡底盘提供配重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立体图一;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立体图二;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俯视图沿A方向剖面图;如图所示:1-外齿轮,2-安装板一,3-外壳,4-支架,5-导向杆,6-螺杆,7-配重块,8-电机一,9-安装框,10-安装板二,11-自平衡底盘,12-电机底座,13-转轴二,14-电机二,15-内齿轮。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解释本技术,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需要声明的是,以下内容仅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技术,并非是限制本技术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实施例一如图1~4所示,一种自平衡陪护机器人,包括自平衡底盘11、支架4、回转支承、电机一8、电机二14、呈圆柱形的外壳3、呈圆形的安装板一2、呈圆形的安装板二10、电机底座12、配重块7、呈矩形的安装框9、导向杆5和螺杆6;回转支承设有外齿轮1和内齿轮15,电机一8设有转轴一,电机二14设有转轴二13,配重块7设有通孔一和通孔二;支架4与自平衡底盘11的上部通过螺栓连接,回转支承设置在自平衡底盘11的上部;安装框9、安装板二10、外壳3、回转支承、安装板一2和自平衡底盘11依次自上而下设置;安装框9、安装板二10和外壳3的上部依次通过螺栓连接;外壳3的下部和外齿轮1通过螺栓连接,内齿轮15、安装板一2和自平衡底盘11依次通过螺栓连接;电机二14设置在外壳3的内部,电机二14与安装板一2的上侧表面通过螺栓连接,转轴二13和安装板二10的下侧表面的中心处通过联轴器连接;导向杆5和螺杆6相互平行设置,配重块7、导向杆5和螺杆6均设置在安装框9的内部;导向杆5的中部套设在通孔一的内部;螺杆6的中部套设在通孔二内部,通孔二的内壁设有与螺杆6相匹配的螺纹;导向杆5的两端均与安装框9的内壁通过焊接方式连接,螺杆6的两端均贯穿安装框9并设置在安装框9的外部;电机一8与安装框9的外壁通过电机底座12连接,转轴一与螺杆6的一端通过联轴器连接;外壳3的材质、安装板一2的材质和安装板二10的材质均包括ABS塑料;安装框9的材质包括铝合金;配重块7的材质包括不锈钢;配重块7的重量不小于1千克且不大于5千克;电机一8的工作电压和电机二14的工作电压均包括24伏。本技术在正常工作时,自平衡底盘11本身将带有一定的自平衡能力,当用户手持支架4时,自平衡底盘11在感受到倾斜时,将控制电机二14带动安装板二10将电机一8在圆形轨迹上朝远离用户的方向转动,同时电机一8通过螺杆带动配重块7在直线轨迹上朝远离用户的方向移动,最终实现增强本技术平衡能力的效果。以上即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内容,在未对本技术做出任何创造性的改进的前提下,皆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书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平衡陪护机器人,包括自平衡底盘(11)、支架(4)和回转支承,所述支架(4)与所述自平衡底盘(11)的上部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回转支承设置在所述自平衡底盘(11)的上部,所述回转支承设有外齿轮(1)和内齿轮(1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机一(8)、电机二(14)、呈圆柱形的外壳(3)、呈圆形的安装板一(2)、呈圆形的安装板二(10)、电机底座(12)、配重块(7)、呈矩形的安装框(9)、导向杆(5)和螺杆(6),所述电机一(8)设有转轴一,所述电机二(14)设有转轴二(13),所述配重块(7)设有通孔一和通孔二,所述安装框(9)、所述安装板二(10)、所述外壳(3)、所述回转支承、所述安装板一(2)和所述自平衡底盘(11)依次自上而下设置,所述安装框(9)、所述安装板二(10)和所述外壳(3)的上部依次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外壳(3)的下部和所述外齿轮(1)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内齿轮(15)、所述安装板一(2)和所述自平衡底盘(11)依次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电机二(14)设置在所述外壳(3)的内部,所述电机二(14)与所述安装板一(2)的上侧表面通过螺栓连接,所述转轴二(13)和所述安装板二(10)的下侧表面的中心处通过联轴器连接,所述导向杆(5)和所述螺杆(6)相互平行设置,所述配重块(7)、所述导向杆(5)和所述螺杆(6)均设置在所述安装框(9)的内部,所述导向杆(5)的中部套设在所述通孔一的内部,所述螺杆(6)的中部套设在所述通孔二内部,所述通孔二的内壁设有与所述螺杆(6)相匹配的螺纹,所述导向杆(5)的两端均与所述安装框(9)的内壁通过焊接方式连接,所述螺杆(6)的两端均贯穿所述安装框(9)并设置在所述安装框(9)的外部,所述电机一(8)与所述安装框(9)的外壁通过电机底座(12)连接,所述转轴一与所述螺杆(6)的一端通过联轴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平衡陪护机器人,包括自平衡底盘(11)、支架(4)和回转支承,所述支架(4)与所述自平衡底盘(11)的上部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回转支承设置在所述自平衡底盘(11)的上部,所述回转支承设有外齿轮(1)和内齿轮(1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机一(8)、电机二(14)、呈圆柱形的外壳(3)、呈圆形的安装板一(2)、呈圆形的安装板二(10)、电机底座(12)、配重块(7)、呈矩形的安装框(9)、导向杆(5)和螺杆(6),所述电机一(8)设有转轴一,所述电机二(14)设有转轴二(13),所述配重块(7)设有通孔一和通孔二,所述安装框(9)、所述安装板二(10)、所述外壳(3)、所述回转支承、所述安装板一(2)和所述自平衡底盘(11)依次自上而下设置,所述安装框(9)、所述安装板二(10)和所述外壳(3)的上部依次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外壳(3)的下部和所述外齿轮(1)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内齿轮(15)、所述安装板一(2)和所述自平衡底盘(11)依次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电机二(14)设置在所述外壳(3)的内部,所述电机二(14)与所述安装板一(2)的上侧表面通过螺栓连接,所述转轴二(13)和所述安装板二(10)的下侧表面的中心处通过联轴器连接,所述导向杆(5)和所述螺杆(6)相互平行设置,所述配重块(7)、所述导向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文侠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融创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