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管的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1083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9: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加热管的散热结构,包括本体、左端盖和右端盖,本体包括内外两层水道,内层水道和外层水道分别用沿本体轴线设置的隔水筋位依次分为m份内层子水道和m份外层子水道,左端盖和右端盖内分别设有左换向机构和右换向机构,左换向机构连通第x份外层子水道和第x+1份内层子水道以及连通最后一份外层子水道和第1份内层子水道,右换向机构连通第x份内层子水道和第x+1份外层子水道,右端盖上对应第1份外层子水道处设有进水口,右端盖上对应最后一份内层子水道处设有出水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加热管的热量能够快速、高效地传递给冷却液;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加热管干烧问题,对厚膜加热在行业内的应用具有重大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热管的散热结构
本技术涉及厚膜加热
,尤其涉及一种加热管的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加热器主要分为PTC加热、厚膜加热两种类型。厚膜加热具备快速加热、小体积、高功率密度、低成本等优势。厚膜加热的问题点在于干烧问题难以解决。当出现漏液、加热水道内困入空气时,由于厚膜功率密度很高,局部热量无法传递出去,很容易发生温度过高导致厚膜电阻烧断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加热管的散热结构,以避免出现温度过高导致厚膜电阻烧断的现象。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加热管的散热结构,包括管状的本体和分别设在本体左右两端的左端盖和右端盖,本体包括将加热管包裹于内的内外两层水道,内层水道和外层水道分别用沿本体轴线设置的隔水筋位依次分为m份内层子水道和m份外层子水道,左端盖和右端盖内分别设有左换向机构和右换向机构,左换向机构连通第x份外层子水道和第x+1份内层子水道以及连通最后一份外层子水道和第1份内层子水道,右换向机构连通第x份内层子水道和第x+1份外层子水道,右端盖上对应第1份外层子水道处开设有连通第1份外层子水道的进水口,右端盖上对应最后一份内层子水道处开设有连通最后一份内层子水道的出水口;其中,m=2k+1,k∈N+;x<m,x∈N+,N为自然数集。进一步地,所述内层子水道和外层子水道分别通过隔水筋位分为n份依次相通的内层孙水道和外层孙水道,n=2y+1,y∈N。进一步地,所述内层孙水道和外层孙水道内均设有若干个翅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在进/出水口发生漏液时,或散热结构水道内存在空气时,加热管任何位置的内外层水道必然至少有一层存在冷却液,供加热管散热,防止干烧;当散热结构的水道内发生漏液等异常情况时,由于冷却液与散热结构换热面积减少,散热结构温度会上升,通过对散热结构温度检测,可识别到异常情况,并上报系统采取应对措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加热管的散热结构的立体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本体的立体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右端盖的内部结构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加热管的散热结构的主视图。图5是图4中B-B处的剖视图。图6是图4中C-C处的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加热管的散热结构的右视图。图8是图7中沿G-G处剖开展平后的左视图。图9是图8中E-E处的剖视图。图10是图8中A-A处的剖视图。图11是图8中D-D处的剖视图。图12是图8中F-F处的剖视图。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加热管的散热结构的立体结构图。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本体的立体结构图。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右端盖的内部结构图。图16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加热管的散热结构的主视图。图17是图16中B-B处的剖视图。图18是图16中C-C处的剖视图。图19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加热管的散热结构的右视图。图20是图19中沿G-G处剖开展平后的左视图。图21是图20中E-E处的剖视图。图22是图20中A-A处的剖视图。图23是图20中D-D处的剖视图。图24是图20中F-F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若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技术中若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请参照图1~图24,本技术实施例的加热管的散热结构包括本体10、左端盖20和右端盖30。本体10为和加热管形状相匹配的管状。整个本体10结构可由型材模具挤压成型,根据加热管功率大小,调整本体10结构长度以满足散热需求。左端盖20和右端盖30分别设在本体10左右两端。本体10包括将加热管包裹于内的内外两层水道。内层水道和外层水道通过导热胶将加热管包裹在内部,使加热管内外层均有水道进行散热。内层水道和外层水道分别用沿本体10轴线设置的隔水筋位11依次分为m份内层子水道14和m份外层子水道13。左端盖20和右端盖30内分别设有左换向机构和右换向机构31。左换向机构连通第x份外层子水道13和第x+1份内层子水道14以及连通最后一份外层子水道13和第1份内层子水道14,右换向机构31连通第x份内层子水道14和第x+1份外层子水道13。右端盖30上对应第1份外层子水道13处开设有连通第1份外层子水道13的进水口,右端盖30上对应最后一份内层子水道14处开设有连通最后一份内层子水道14的出水口。其中,m=2k+1,k∈N+;x<m,x∈N+,N为自然数集。进、出水口可根据实际产品做位置、形态上的调整。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内层子水道14和外层子水道13分别通过隔水筋位11分为n份依次相通的内层孙水道16和外层孙水道15,增加了换热面积,提升了散热效率。其中,n=2y+1,y∈N。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内层孙水道16和外层孙水道15内均设有若干个翅片12。翅片12数量根据加热泵的散热、流阻等需求确定。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却液流向为:冷却液进入水道后,每走完1/m份水道(即1份子水道)切换一次内外层,直至内外层都走完一圈。实施例1:当m=3,n=1时,如图1~图12所示。实施例2:当m=3,n=5时,如图13~图24所示。图中①~⑪表示冷却液流向顺序。本技术具备较高的换热效率,使加热管的热量能够快速、高效地传递给冷却液;同时,本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加热管干烧问题,对厚膜加热在行业内的应用具有重大影响。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范围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 一种加热管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管状的本体和分别设在本体左右两端的左端盖和右端盖,本体包括将加热管包裹于内的内外两层水道,内层水道和外层水道分别用沿本体轴线设置的隔水筋位依次分为m份内层子水道和m份外层子水道,左端盖和右端盖内分别设有左换向机构和右换向机构,左换向机构连通第x份外层子水道和第x+1份内层子水道以及连通最后一份外层子水道和第1份内层子水道,右换向机构连通第x份内层子水道和第x+1份外层子水道,右端盖上对应第1份外层子水道处开设有连通第1份外层子水道的进水口,右端盖上对应最后一份内层子水道处开设有连通最后一份内层子水道的出水口;其中,m=2k+1,k∈N+;x< m,x∈N+,N为自然数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管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管状的本体和分别设在本体左右两端的左端盖和右端盖,本体包括将加热管包裹于内的内外两层水道,内层水道和外层水道分别用沿本体轴线设置的隔水筋位依次分为m份内层子水道和m份外层子水道,左端盖和右端盖内分别设有左换向机构和右换向机构,左换向机构连通第x份外层子水道和第x+1份内层子水道以及连通最后一份外层子水道和第1份内层子水道,右换向机构连通第x份内层子水道和第x+1份外层子水道,右端盖上对应第1份外层子水道处开设有连通第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大千李浩王波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法拉第电驱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