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组装的电源外壳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0943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9: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方便组装的电源外壳结构,包括扣合连接的上盖和底壳,上盖两侧壁相对地设有一对卡齿,底壳的两侧设有与卡齿适配的方形扣,沿着底壳的开口边缘设有一圈凹槽,上盖的开口边缘设有用于插入凹槽的若干凸齿,上盖的侧壁底部设有放置电极片的槽位,电极片的一端连接插脚,另一端置于槽位内,靠近槽位处设有电路板插槽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方形扣和卡齿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再利用凸齿与凹槽的扣合,取代了传统电源外壳的螺丝连接方式,具有快速安装上盖与底壳,省去螺丝物料成本的优势,采用电路插槽口放置电路板,并在正对电路板的电极焊盘处设置用于放置电极片的槽位,实现快速安装电路板,进一步提升电源产品的安装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方便组装的电源外壳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源插头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方便组装的电源外壳结构。
技术介绍
电源插头包括外壳和内部的电路板,电路板的正负极分别通过电源插头的两个插脚引出,插脚插入插座内,实现为与电源插头线连接的电子产品供电。电源插头的外壳结构均为上盖和底壳,现有的电源插头产品中大多采用拧螺丝的方式连接上盖和底壳,且上盖和底壳经常出现尺寸匹配存在误差,接口缝隙较大,导致拧螺丝之后,电源外壳扭曲变形,安装或拆卸吃力,也影响产品的良率。而外壳内部的电路板,大多通过焊接方式,用一根导电线将电路板的电极焊盘与插脚导电头进行焊接,对操作人员具有一定的焊接工艺要求,存在良率不好把控的问题,电源安装生产的效率难以进一步提升。以上问题,值得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方便组装的电源外壳结构。本技术技术方案如下所述:一种方便组装的电源外壳结构,包括扣合连接的上盖和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两侧壁相对地设有一对卡齿,所述底壳的两侧设有与所述卡齿适配的方形扣,沿着所述底壳的开口边缘设有一圈凹槽,所述上盖的开口边缘设有用于插入所述凹槽的若干凸齿,所述上盖的侧壁底部设有放置电极片的槽位,电极片的一端连接插脚,另一端置于所述槽位内,靠近所述槽位处设有电路板插槽口。根据上述方案的本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扣与所述底壳一体成型,所述底壳的内壁面上延伸若干结构加强筋,并连接在所述方形扣上。根据上述方案的本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齿设有向里凸出的倒勾,与所述凹槽的内侧壁上的凸起纹连接。根据上述方案的本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位包括第一槽位和第二槽位,所述电极片包括正极电极片和负极电极片,所述正极电极片与正极插脚的连接点位于远离所述槽位的一侧,所述负极电极片与负极插脚连接点位于靠近所述槽位的一侧。根据上述方案的本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插槽口包括侧边插槽口和中部插槽口,所述侧边插槽口位于所述上盖的顶、底两侧壁上,所述中部插槽口邻近所述槽位,两个所述侧边插槽口和一个所述中部插槽口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进一步的,所述中部插槽口位于第一槽位和第二槽位之间,所述中部插槽口、所述第一槽位和所述第二槽位形成三角分布。进一步的,所述中部插槽口包括固定座、连接所述固定座与所述上盖侧壁的底板,所述固定座与所述电极片夹住电路板,所述底板抵住电路板的侧边。优选的,所述固定座为十字形,十字形固定座的一条边与所述底板一体成型。根据上述方案的本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片的末端设有翻卷边,所述翻卷边置于所述槽位,与电路板上的电源焊盘抵触连接。根据上述方案的本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片的头端设有穿孔,所述穿孔边缘设有若干上翻的齿片,所述插脚的头端穿过所述穿孔,所述齿片与所述插脚的头端外侧面接触连接。根据上述方案的本技术,所述上盖的内表面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所述电路板插槽口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根据上述方案的本技术,其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方形扣和卡齿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再利用凸齿与凹槽的扣合,取代了传统电源外壳的螺丝连接方式,具有快速安装上盖与底壳,省去螺丝物料成本的优势;本技术的电路插槽口用于放置电路板,并在正对电极焊盘处设置用于放置电极片的槽位,实现电路板的快速、简便安装,进一步提升电源产品的安装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上盖的局部分解图。在图中,1、上盖;11、卡齿;12、凸齿;13、槽位;131、第一槽位;132、第二槽位;14、电路板插槽口;141、侧边插槽口;142、中部插槽口;1421、固定座;1422、底板;15、限位槽;2、底壳;21、方形扣;211、结构加强筋;22、凹槽;3、电极片;31、正极电极片;32、负极电极片;33、翻卷边;34、穿孔;35、齿片。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讲解说明。同时声明,以下所描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间接位于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如图1-图3所示,一种方便组装的电源外壳结构,包括扣合连接的上盖1和底壳2,上盖1两侧壁相对地设有一对卡齿11,底壳2的两侧设有与卡齿11适配的方形扣21,沿着底壳2的开口边缘设有一圈凹槽22,上盖1的开口边缘设有用于插入凹槽22的若干凸齿12,上盖1的侧壁底部设有放置电极片3的槽位13,电极片3的一端连接插脚,另一端置于槽位13内,靠近槽位3处设有电路板插槽口14。本技术通过方形扣和卡齿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再利用凸齿与凹槽的扣合,取代了传统电源外壳的螺丝连接方式,具有快速安装上盖与底壳,省去螺丝物料成本的优势;本技术采用电路插槽口放置电路板,并在正对电路板的电极焊盘处设置用于放置电极片的槽位,实现快速安装电路板,进一步提升电源产品的安装生产效率。方形扣21与底壳2一体成型,底壳2的内壁面上延伸若干结构加强筋211,并连接在方形扣21上。一体成型的工艺使得方形扣不会出现脱落,而且结构加强筋211增加了方形扣21的结构强度,长时间使用,方形扣也不会变形。凸齿12设有向里凸出的倒勾,与凹槽22的内侧壁上的凸起纹连接,增加凸齿和凹槽之间的摩擦,进一步增加上盖和底壳的连接牢固性。槽位13包括第一槽位131和第二槽位132,电极片3包括正极电极片31和负极电极片32,正极电极片31与正极插脚的连接点位于远离槽位13的一侧,负极电极片32与负极插脚连接点位于靠近槽位13的一侧。加长正极电极片31,将正极电极片的连接点远离,可以防止意外跳电,损伤电路板。电路板插槽口14包括位于上盖1顶、底两侧壁上的侧边插槽口141和邻近槽位13的中部插槽口142,两个侧边插槽口141和一个中部插槽口142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放置电路板时,将电路板的两侧置入侧边插槽口141内,电路板的电极焊盘正对槽位13,使得电极片接触电路板的电极焊盘。中部插槽口142位于第一槽位131和第二槽位132之间,中部插槽口142、第一槽位131和第二槽位132形成三角分布,可将电路板紧紧夹住。中部插槽口142包括固定座1421和连接固定座1421与上盖1侧壁的底板1422,固定座1421与电极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方便组装的电源外壳结构,包括扣合连接的上盖和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两侧壁相对地设有一对卡齿,所述底壳的两侧设有与所述卡齿适配的方形扣,沿着所述底壳的开口边缘设有一圈凹槽,所述上盖的开口边缘设有用于插入所述凹槽的若干凸齿,所述上盖的侧壁底部设有放置电极片的槽位,电极片的一端连接插脚,另一端置于所述槽位内,靠近所述槽位处设有电路板插槽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方便组装的电源外壳结构,包括扣合连接的上盖和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两侧壁相对地设有一对卡齿,所述底壳的两侧设有与所述卡齿适配的方形扣,沿着所述底壳的开口边缘设有一圈凹槽,所述上盖的开口边缘设有用于插入所述凹槽的若干凸齿,所述上盖的侧壁底部设有放置电极片的槽位,电极片的一端连接插脚,另一端置于所述槽位内,靠近所述槽位处设有电路板插槽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组装的电源外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扣与所述底壳一体成型,所述底壳的内壁面上延伸若干结构加强筋,并连接在所述方形扣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组装的电源外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齿设有向里凸出的倒勾,与所述凹槽的内侧壁上的凸起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组装的电源外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位包括第一槽位和第二槽位,所述电极片包括正极电极片和负极电极片,所述正极电极片与正极插脚的连接点位于远离所述槽位的一侧,所述负极电极片与负极插脚连接点位于靠近所述槽位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组装的电源外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插槽口包括侧边插槽口和中部插槽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喜娥李向荣李秋林汤红霞陈传学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承运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