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进上出式漏电保护断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0897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9: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上进上出式漏电保护断路器,包括:第二壳体,及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断路器单元及漏电保护单元;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进线端及出线端,所述进线端与所述出线端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所述进线端与所述断路器单元的动触点电连接,所述出线端与所述漏电保护单元的主导线的一端电连接,主导线的另一端与断路器单元的电极电连接,所述出线端还与所述漏电保护单元的检测控制器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漏电保护断路器作为总开关时,将进线端和出现端均设于壳体的同侧,可使到分开关的连接路径最短、最直接,且不占用不必要的其它宝贵空间,具有连线简单、占用空间小、安全性好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上进上出式漏电保护断路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气开关控制
,特别是涉及一种上进上出式漏电保护断路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作为电路保护装置,要实现对电路出现漏电故障时的保护,必须要采用漏电保护断路器进行保护。现有技术中的漏电保护断路器为单极、单极+零线、双极、三级或四极。请参阅图1,现有的漏电保护断路器包括第一壳体1及设于第一壳体1内的断路器单元14和漏电保护单元15。请参阅图3,断路器单元14包括:触点动作机构4、磁脱扣器5、电极6、灭弧罩7及手柄8;触点动作机构4包括静触点401和动触点402,手柄8上设有拨槽801。请参阅图4-5,漏电保护单元15包括:脱扣线圈9、脱扣柄10、脱扣机构11、弹簧推杆12及检测控制器13;脱扣柄10上设有联动拨杆1001。请参阅图2,图6-7,第一壳体1上相对的两侧设有进线端2和断路器出线端33,进线端2与动触点402电连接,静触点401与磁脱扣器5的电磁线圈的一端电连接,磁脱扣器5的电磁线圈的另一端与电极6电连接,电极6位于断路器出线端33中,断路器出线端33的压线框将主导线21的一端与电极6压接电连接,贯穿通过脱扣线圈9后的主导线21的另一端与出线端3电连接。断路器出线端33还与检测控制器13的电源端电连接,检测控制器13的控制端与弹簧推杆12电连接。脱扣线圈9上还设有感应信号线,该感应信号线与检测控制器13电连接。手柄8与脱扣柄10并列,且联动拨杆1001卡在拨槽801上。当向上推动手柄8,触点动作机构4动作,使静触点401和动触点402相接触,此时断路器单元电路接通。手柄8向上运动的同时,拨槽801带动联动拨杆1001作跟随运动,从而带动脱扣柄10向上运动,使脱扣机构11的弹簧处于蓄能状态,为当主负载电路中产生漏电电流时,漏电保护单元作出保护动作做好准备。当主负载电路中产生漏电电流时,脱扣线圈9上产生感应电流,检测控制器13检测到感应电流后,发出控制信号到弹簧推杆12,使弹簧推杆12动作,带动脱扣机构11旋转,从而依次带动脱扣柄10及手柄8动作,最终触发触点动作机构4的静触点401和动触点402分离,断开漏电保护单元到后端负载的电源。请参阅图2,以双极为例,采用这种方案,进线端在漏电保护断路器上方,出线端在漏电保护断路器下方,端口上进下出的位置设置,作为终端电路保护装置,直接控制负载很实用。但是,当这个漏电保护断路器作为二级或多级保护电路中的总开关时,上进下出的端口设置方式就有较多弊端。总开关的上方进线端引入电源线,在下方出线端引出出线,出线从总开关的外侧面、背面、或内侧预留巷道,然后再绕到总开关的上方,再到分开关的进线端进线连接。其中,分开关包括其它断路器、漏电保护断路器。这会产生以下问题:连线数量多、连线工作量大、连接技术要求高、连接速度慢、连接占用空间量大、连接后美观度差、批量连接一致性差、导线使用量大、综合生产成本高、连接效果差、安全性不高、故障点多、易受振动影响电气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进上出式漏电保护断路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漏电保护器的进线端和出线端位于壳体的两侧,导致连接线成本高、连接时间成本高、连接手工差异化大、空间占用成本高、生产效率低、连接点稳定性差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上进上出式漏电保护断路器,包括:第二壳体,及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断路器单元及漏电保护单元;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进线端及出线端,所述进线端与所述出线端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所述进线端与所述断路器单元的动触点电连接,所述出线端与所述漏电保护单元的主导线的一端电连接,主导线的另一端与断路器单元的电极电连接,所述出线端还与所述漏电保护单元的检测控制器电连接。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进线端及所述出线端至所述壳体底部的高度差相同。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进线端及所述出线端至所述壳体底部的高度差不同。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进线端设有压线框,所述进线端的压线框与所述断路器单元的动触点电连接,外部的电源进线压接到所述进线端的压线框内。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出线端设有压线框,外部接线压接到所述出线端的压线框内。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上进上出式漏电保护断路器的极数为单极。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进线端的数量为一个,所述出线端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进线端与一个所述出线端相对应,另一个所述出线端用于和外部零线连接。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上进上出式漏电保护断路器的极数为单极+零线、双极、三级或四极。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进线端及所述出线端的数量与所述上进上出式漏电保护断路器的极数相匹配,且所述进线端与所述出线端一一对应。如上所述,本技术的一种上进上出式漏电保护断路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漏电保护断路器作为总开关时,将进线端和出现端均设于壳体的同侧,降低了接线的复杂度,连线数量少、连线工作量减少、连接技术要求降低、可高速连接、空间占用小、美观度高、批量连接一致性好、导线使用量小、综合生产成本低、连接效果好、安全性高、故障点少、不易受振动影响、电气稳定性好。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现有技术中公开的双极漏电保护断路器的外部结构立体示意图。图2显示为现有技术中公开的双极漏电保护断路器的内部接线示意图。图3显示为现有技术中公开的断路器单元的内部结构剖视图。图4显示为现有技术中公开的双极漏电保护单元的内部结构剖视图。图5显示为现有技术中公开的四极漏电保护单元的内部结构剖视图。图6显示为现有技术中公开的双极断路器单元与双极漏电保护单元配合时线路连接的内部结构剖视图。图7显示为现有技术中公开的四极断路器单元与四极漏电保护单元配合时线路连接的内部结构剖视图。图8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双极上进上出式漏电保护器的外部结构立体示意图。图9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双极上进上出式漏电保护器的内部接线示意图。图10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单极上进上出式漏电保护器的外部结构立体示意图。图11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断路器单元的内部结构剖视图。图12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漏电保护单元的内部结构剖视图。图13显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双极断路器单元与双极漏电保护单元配合时线路连接的内部结构剖视图。图14显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四极断路器单元与四极漏电保护单元配合时线路连接的内部结构剖视图。图15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上进上出式漏电保护断路器和分开关的接线示意图。元件标号说明:1-第一壳体;2-进线端;3-出线端;4-触点动作机构;5-磁脱扣器;6-电极;7-灭弧罩;8-手柄;9-脱扣线圈;10-脱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上进上出式漏电保护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壳体,及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断路器单元及漏电保护单元;/n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进线端及出线端,所述进线端与所述出线端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n所述进线端与所述断路器单元的动触点电连接,所述出线端与所述漏电保护单元的主导线的一端电连接,主导线的另一端与所述断路器单元的电极电连接,所述出线端还与所述漏电保护单元的检测控制器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进上出式漏电保护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壳体,及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断路器单元及漏电保护单元;
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进线端及出线端,所述进线端与所述出线端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
所述进线端与所述断路器单元的动触点电连接,所述出线端与所述漏电保护单元的主导线的一端电连接,主导线的另一端与所述断路器单元的电极电连接,所述出线端还与所述漏电保护单元的检测控制器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进上出式漏电保护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线端及所述出线端至所述壳体底部的高度差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进上出式漏电保护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线端及所述出线端至所述壳体底部的高度差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进上出式漏电保护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线端设有压线框,所述进线端的压线框与所述断路器单元的动触点电连接,外部的电源进线压接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友刘继勇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可壳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