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风口开关装置及其新风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50506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9: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新风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进风口开关装置,包括:由上盖和底盖组成的外壳体,上盖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底盖上、与第一进风口对应位置设有第二进风口,底盖上、设置有滑槽,底盖内还凸设有第一卡合柱;设于外壳体内的驱动结构;设置于上盖的内侧壁上、一侧边与驱动结构螺接、且开设有与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重合的第三进风口的转盘;转盘上、在第三进风口的周侧间隔均匀地设置有第一过槽,转盘上设置有与第一卡合柱卡合的第二滑槽结构;一一对应地设置于第一过槽上、可由转盘带动拼凑成一密闭整体的叶片结构。通过滑槽式开合结构便捷地开合进风口,不占用安装空间,结构紧凑性好。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新型还提供了新风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进风口开关装置及其新风机
本技术涉及新风机
,特别涉及进风口开关装置及其新风机。
技术介绍
新风机是一种有效的空气净化设备,能够使室内空气产生循环,一方面把室内污浊的空气排出室外,另一方面把室外新鲜的空气经过杀菌,消毒、过滤等措施后,再输入到室内,让房间里每时每刻都是新鲜干净的空气。在新风机待机状态下,进风口容易进入灰尘,进而影响新风机的使用。为了克服上述缺陷,市面上已有对新风机进风口处增设防尘装置的技术。目前,市面上用于新风机的防尘结构是上下推动结构,该结构设置比较占用空间,同时,美观度也比较差,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进风口开关装置,通过滑槽式开合结构便捷地开合进风口,不占用安装空间,结构紧凑性好。相应地,本技术还提供了设置有进风口开关装置的新风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进风口开关装置,包括:由上盖和底盖组成有容置空腔的外壳体,所述上盖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底盖上、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对应位置开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底盖上、所述第二进风口周侧设置有滑槽,所述底盖内还凸设有第一卡合柱;设于所述外壳体内的驱动结构;设置于所述上盖的内侧壁上、一侧边与所述驱动结构螺接、且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重合的第三进风口的转盘;所述转盘上、在所述第三进风口的周侧间隔均匀地设置有第一过槽,所述转盘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合柱卡合的第二滑槽结构;一一对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过槽上、可由所述转盘带动拼凑成一密闭整体的叶片结构。优选地,每一所述叶片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转盘和所述底盖之间的叶片,一端设置于所述滑槽上、贯穿所述叶片和所述第一过槽的第二卡合柱。优选地,所述转盘呈圆环型。优选地,每一所述第二滑槽结构间隔均匀地凸设在所述转盘外边缘上。优选地,一所述第二滑槽结构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螺纹。优选地,所述第二滑槽结构一一对应地与所述第一卡合柱卡合。优选地,设有所述螺纹的所述第二滑槽结构的凸出长度大于其余所述第二滑槽结构的凸出长度。优选地,所述滑槽呈凹槽型。优选地,所述驱动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底盖上的电机,凸设在所述电机一面的转轴,及卡设在所述转轴上、与所述转盘螺接的齿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设置所述叶片结构及所述转盘,结合所述滑槽,所述驱动结构驱动所述转盘转动,所述转盘带动所述叶片结构转动,使得所述所述叶片结构可组成一密封结构关闭所述进风口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也可使所述叶片结构滑动呈打开状态、从而打开所述进风口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本技术通过滑槽式开合结构便捷地开合进风口进风口,不占用安装空间,结构紧凑性好。相应地,本技术还提供了新风机,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风机结构,所述壳体内、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进风口开关装置。使用所述进风口开关装置,便于新风机的进风口开合,且由于所述进风口开关装置不占用空间,使得本产品具有便于安装及结构紧凑性好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进风口开关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便进风口开关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叶片结构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叶片结构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新风机一实施例的剖视图。以下为说明书附图标号说明:1-外壳体,a-进风口,11-上盖,a1-第一进风口,12-底盖,a2-第二进风口,13-滑槽,14-第一卡合柱,2-驱动结构,21-电机,22-转轴,23-齿轮,3-转盘,a3-第三进风口,31-第一过槽,32-第二滑槽结构,4-叶片结构,41-叶片,42-第二卡合柱,A-壳体,B-风机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请参考图1至图4,本实施例的进风口开关装置,包括:设置有进风口a的外壳体1、驱动结构2、转盘3及叶片结构4,其中,所述驱动结构2设置在所述外壳体1内,所述转盘3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由所述驱动结构2驱动,所述叶片结构4设置于所述外壳体1、通过所述转盘3的带动关合所述进风口a或打开所述进风口a。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体1由上盖11和底盖12组成有容置空腔的结构,所述上盖11上开设有所述第一进风口a1,所述底盖12上、与所述第一进风口a1对应位置开设有第二进风口a2,所述底盖12上、所述第二进风口a2周侧设置有滑槽13,所述滑槽13呈凹槽型,所述底盖12内还凸设有第一卡合柱14。所述第一进风口a1与所述第二进风口a2为位置重合。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结构2包括:设置于所述底盖12上的电机21,凸设在所述电机21一面的转轴22,及卡设在所述转轴22上、与所述转盘3螺接的齿轮23。具体地,所述电机21在接收到电信号时,带动所述转轴22转动,所述转轴22进一步带动所述齿轮3转动。需要说明的是,启动所述驱动结构2为常规技术,故此处不再赘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盘3设置于所述上盖11的内侧壁上、一侧边与所述驱动结构2螺接、且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进风口a1和所述第二进风口a2重合的第三进风口a3。所述转盘3呈圆环型。所述转盘3上、在所述第三进风口a3的周侧间隔均匀地设置有第一过槽31,所述转盘3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合柱14卡合的第二滑槽结构32。具体地,所述第一过槽31开设在所述转盘3的圆环面上,每一所述第二滑槽结构32间隔均匀地凸设在所述转盘3外边缘上,其中,一所述第二滑槽结构3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螺纹,设有所述螺纹的所述第二滑槽结构32的凸出长度大于其余所述第二滑槽结构32的凸出长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滑槽结构32一一对应地与所述第一卡合柱14卡合,更进一步地,当所述转盘3由所述驱动结构2带动时,所述第二滑槽结构32沿着对应的所述第一卡合柱14来回滑动。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进风口a1、所述进风口a2和所述进风口a3重合成一整体进风口a,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仅是为了起区别作用,并无实际意义。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叶片结构4一一对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过槽31上,可由所述转盘3带动拼凑成一密闭整体、用于密封所述第一进风口a1和所述第二进风口a2和所述第三进风口a3。具体地,每一所述叶片结构4包括:设置于所述转盘3和所述底盖12之间的叶片41,一端设置于所述滑槽13上、贯穿所述叶片41和所述第一过槽31的第二卡合柱42。更具地,所述驱动结构2通过所述齿轮23与所述转盘3的螺纹带动所述转盘3转动,所述转盘3通过所述第二滑槽结构32与所述第一卡合柱14的结构设置来回转动,所述转盘3的所述第一过槽31带动所述第二卡合柱42运动,每一所述第二卡合柱42进一步带动每一所述叶片41滑动,从而实现关闭所述进风口a的功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进风口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由上盖和底盖组成有容置空腔的外壳体,所述上盖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底盖上、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对应位置开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底盖上、所述第二进风口周侧设置有滑槽,所述底盖内还凸设有第一卡合柱;/n设于所述外壳体内的驱动结构;/n设置于所述上盖的内侧壁上、一侧边与所述驱动结构螺接、且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重合的第三进风口的转盘;所述转盘上、在所述第三进风口的周侧间隔均匀地设置有第一过槽,所述转盘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合柱卡合的第二滑槽结构;/n一一对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过槽上、可由所述转盘带动拼凑成一密闭整体的叶片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进风口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由上盖和底盖组成有容置空腔的外壳体,所述上盖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底盖上、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对应位置开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底盖上、所述第二进风口周侧设置有滑槽,所述底盖内还凸设有第一卡合柱;
设于所述外壳体内的驱动结构;
设置于所述上盖的内侧壁上、一侧边与所述驱动结构螺接、且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重合的第三进风口的转盘;所述转盘上、在所述第三进风口的周侧间隔均匀地设置有第一过槽,所述转盘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合柱卡合的第二滑槽结构;
一一对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过槽上、可由所述转盘带动拼凑成一密闭整体的叶片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风口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叶片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转盘和所述底盖之间的叶片,一端设置于所述滑槽上、贯穿所述叶片和所述第一过槽的第二卡合柱。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风口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呈圆环型。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瑞梁坚吴天文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净诺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